曹琳 張倩
(陜西開放大學(陜西工商職業學院)陜西西安 710082)
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中職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深入改革中職語文課程教育教學機制,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下去,以便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過去一些中職語文教師著重向學生們傳授語言知識,忽視了德育內容的滲透,沒有深入融入思政元素和學科知識,難以有效引導、熏陶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面對這種情況,中職語文教師要進一步革新教育觀念,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語文知識教學中,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與價值信念。
具體來講,課程思政指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效應,依托課堂教學推動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育教學主渠道,可更加有效地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
學校教育涵蓋較多的學科課程,但每一學科的最終目標皆是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在各學科教育教學實踐中,既要向學生們傳授學科知識,又要滲透德育內容,充分融合教育和教學,有機統一德育和智育,以便促使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得到實現。社會性與時代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國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而語文課程則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中,能夠準確呈現中職語文課程性質,有效實現語文課程任務,符合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1]。如果教師難以發揮中職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僅僅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能力,將難以體現母語學科的教育功能,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職學生尚未完善形成價值觀念,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遇到挫折和困難容易選擇放棄,要求進一步改善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中職學生的思想素質,以便適應社會行業及企業的要求。而單單依靠思政課堂無法充分保證教育成效,因此,需發揮語文課程的協同作用,將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體現出來,服務于中職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般來講,可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第一,語文課程的意識形態特性較為濃郁。引導學生學習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其緊密結合著國家意識形態。通過分析語文教材中的古文、現代文可以得知,皆具備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將“文以載道”“文道并重”的特質呈現出來。語文學科涵蓋十分豐富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了解歷史、社會、自然等諸多領域的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由此可見,中職語文課程十分適宜開展思政教育建設,教師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將學科本身獨特的思政教育元素出來,深入結合教書和育人,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以及人文素養等得到提升。第二,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十分豐富。作者在創作文本的過程中,會將自身的情感思想、理想信念等融入進去,為語文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對作品中蘊含的職業精神、道德情操、家國情懷、人性光輝等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可幫助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起來,促使文道并重、教書育人的目標得到最終實現[2]。
語文教師的能力水平,直接決定著語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如果語文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政修養,將能夠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語文教師要革新思想認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修養。其中,思想政治學習是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的主要途徑。中職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閑暇時間,深入學習國家政策方針以及理論精神,對學習強國、燈塔在線等App推送的內容進行及時了解。要積極閱讀課程思政方面的書籍資料,明確課程思政的背景、意義及實施措施,結合語文課程育人目標與中職學生實際特點,制定科學的思政教育方案。為有效提升教師的思政修養與教學水平,中職院校要積極參與進來,定期組織課程思政為主題的培訓活動,引導語文教師透徹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借鑒學習其他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吸收先進理念和做法,不斷提高中職語文教師的能力水平[3]。
語文教學活動主要依托教材內容來開展,只有將中職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來,方可以順利推進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通過分析現行中職語文教材可以得知,教材涵蓋的板塊眾多,如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綜合實踐等,選錄了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其中,可供教師挖掘利用的思政資源有這些類型:第一,愛國情懷。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題是愛國主義教育,在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現行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屬于愛國主義題材,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能夠獲得強烈的心靈震撼。以《水調歌頭 游泳》一文為例,作者利用“長江水”“武昌魚”“萬里長江”等詞匯將祖國江山瑰麗的圖景描繪出來,下闕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利用長江的變化對中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進行了描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一系列現實事例補充過來,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第二,職業素養。中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只有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方可以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語文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文本中有關職業素養的思政資源,如《敬業與樂業》《尋找時傳祥》等。第三,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精神圓圈,只有充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可以推動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教材中的很多文本,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勸學》《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教師在開展這些文本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傳統文化,主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為改善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教師可將專題化思政教育活動開展起來,對課程、教學以及生活中的思政專題進行發掘,全面整合具備相同或相近思政教育主題的課文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與全面性,切實優化思政教育成效。在具體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品讀和分析,用多個思政專題系列集合零散的文章。其中,常用的思政專題包括“愛國情懷”“職業素養”“傳統文化”等,學生通過集中學習這些文本內容,自身的語文素養、思政水平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此外,語文教師設計語文思政專題時,也可將課外文章引入進來,組織開展對比閱讀活動。以老舍先生《我的母親》一文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以及朱德先生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文章組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橫向角度對三篇文章中母親形象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悟與體會母愛。同時,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系統化探究教材知識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拓展延伸學習范圍,將緊密聯系教學內容的德育知識補充過來,促使思政專題的完善性得到增強[4]。例如,在學習《赤壁懷古》一課時,教師既要整合教材中的《赤壁賦》,又要將教材之外的《后赤壁賦》引入進來,這樣“蘇東坡與黃州”這一新的思政專題將會形成。學生通過整合閱讀三篇文章,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烏臺詩案這一事件及對蘇東坡人生的影響,進而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出來。
過去一些中職語文教師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師生之間缺乏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影響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中職學生的學習目標往往不夠明確,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出現課上走神等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夠及時創新教學方法,將難以保證思政教育效果。因此,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綜合考慮班級學生特點與喜好,將一系列新型教學方式綜合運用過來,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政教育,切實改善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在具體實踐中,一般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詩歌類文本教學中,教師可著重應用誦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對詩情詩意進行深刻體會。為增強誦讀過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本情感線索、感情格調等進行分析,結合作者情感變化將輕重、停連、節奏語調等技巧綜合運用過來,促使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等得到展現。同時,要引入多元化的誦讀形式,如學生自讀、師生分讀、小組共讀等,規避單一誦讀的枯燥性。在小說話劇類文本教學中,可將角色扮演法運用過來。此類文本往往具有較長的篇幅和復雜的人物關系,如果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中職學生很容易失去閱讀的熱情。面對這種情況,先引導學生了解故事梗概與人物角色,再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等形式自主創編劇本,生動表現出故事內容,這樣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人物情感與故事內涵。在議論文類課文教學中,可將辯論教學法運用過來。議論文的觀點鮮明,作者往往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看法和觀點。因此,語文教師要適時地組織辯論活動,引導學生暢談各自的想法,在思維碰撞中加深認識,形成正確的態度和觀念[5]。在基礎知識等內容學習中,可將競賽法運用過來。語文課程含有較多瑣碎的語言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失去樂趣,不利于思政教育的開展。因此,教師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可將“語文基礎知識競賽”等活動組織起來,激發中職學生的求生欲望,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師結合國家政策要求,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一些教師將理論講解與分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點,沒有緊密結合實踐活動,導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持續提升。面對這種情況,中職語文教師要聯合學校社團將多元化的實踐活動組織起來,如“紅色記憶”主題征文比賽、“愛國”主題書畫比賽等,發揮學校社團的作用。也可聯合學校團委等相關主體,將各行各業的勞模等邀請過來,以專題講座形式向學生們傳授德育內容,促使思政教育途徑得到拓寬。此外,語文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課題研究活動。例如,當學習過“熱愛家鄉”為主題的文本后,可鼓勵學生自主調查家鄉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學生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形成更加深刻地認識,有助于改善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為促使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目標得到順利達成,需對思政教育評價體系進行完善。第一,評價主體多元化。過去教師是單一的評價主體,導致評價的全面性得不到保證。而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將多元化評價主體建立起來,綜合采用師生互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多樣化形式。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評價自身的學習表現以及知識掌握情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各自的學習表現,這樣學生將可以更加全面地認知自我。第二,評價標準多樣化。過去中職語文教師主要依靠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遭到挫傷。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改變評價觀念,不能夠單單依靠成績進行評價,而是對學生的知識把握與素質養成進行全面關注,從日常表現、道德提升、行為習慣等諸多角度綜合評價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就要對普遍的學生表現進行關注,又要針對性評價特殊個體的學習表現,將班級各個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出來。當發現學生取得微小的進步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和激勵,鼓勵學生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良好的學習狀態。
綜上所述,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對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度融合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方可以進一步改善語文課程的育人效果,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深度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到知識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與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