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婷 李奇峰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廣西南寧 530031)
BIM可以將其稱之為建筑信息模型,是將目前建筑項目作為主要基礎展開信息處理構建的建筑模型,能夠運用網絡終端展開高仿真及建筑物信息模擬,并針對工程項目展開設計、策劃以及建造,而信息模型能夠針對工程造價各個信息實施有效處理與分析,使施工方以及設計團隊獲取有效信息,推動工程順利進行。BIM原理為通過構建信息共享平臺,運用多種標準尺度,使各環節中涉及的軟件有效連接在一起,促進工程信息可以在順暢、高效狀態下進行共享,也能使數據建模與軟件信息充分融合在一起,促進數據信息向動態模型轉變,形成建筑相關布局信息、項目信息和造價參數。BIM特點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首先,可視化。傳統模式中,施工前,設計施工方案主要運用平面形式處理信息,使用設備進行立體性投放,信息運用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使復雜結構、形狀直觀呈現出來,展示工程整體運行狀態,根據工程構件之間的聯系得到科學、合理運營方案,改善施工技術和施工操作,促進工程在透明可視環境當中有效運行,推動建筑行業實現良性發展。其次,模擬性。BIM能夠對假定情況進行模擬,處于施工階段與招投標階段時結合施工組織設計針對實際施工進行模擬,確定合理、科學的施工組織,并且可以對建筑成本進行模擬,得出成本管理的最優方案。再次,協調。工程項目在展開設計、制定決策、投入使用過程中,需要施工方、業主方、設計方展開配合和協調工作,施工時變更比較常見,并且在進行設計時,結構設計、建筑設計、安裝設計彼此之間會發生碰撞,需要進行協調和調整,在此情況下,便需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BIM信息模型運用于工程中,可以促進各方面協調工作的有效實施,體現出生成數據。最后,優化性。BIM為信息模型,包含物理信息、幾何信息以及規則信息。就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來講,建筑物在形式上變得越發復雜,運用BIM能夠優化復雜項目[1-2]。
歐美高校中BIM課程設置比例較高,比較早的有加州理工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等。目前國內主要運用引入BIM理論知識的方式,將理論知識運用在課程體系中,并且在教學中使用案例。在硬件設施、教學資源限制下,BIM運用于實踐教學中的情況相對較少。就建筑信息化來講,屬于建筑行業發展重要組成,建筑工程中運用BIM實施項目規劃、項目策劃和項目監測,可以促進專業性管理知識和信息技術之間的深度結合,并且對專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全新要求,針對學生進行BIM能力培養十分迫切。現在國內較多高校在課題研究、社會培訓等領域中做出了嘗試,其中主要為電算化教學、BIM工程造價等,如武漢大學設置了BIM原理與應用,同濟大學設置了BIM理論和方法。
實踐教學在實施時,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中使實際操作能力逐漸得到鍛煉,形成創新意識。但在實際實施時,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相對較弱,不能主動進行自我鍛煉,更難以通過BIM展開實踐。同時技術和管理并不成熟,BIM理論應用較好,但是實際應用時存在較多管理問題和技術問題,這種情況下難以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導致實踐教學效率不高。實踐教學在實施時,主要存在這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學目標并不是十分明確。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教師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等,也未將學生專業知識、軟件知識以及BIM知識的實際學習情況納入考慮范圍內。其次,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對于工程造價來講,涉及了經濟、技術、管理多個方面,但是造價專業在課程體系上存在不合理問題,課程不能和專業基本特點結合在一起。再次,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進行課程設置過程中未能和社會實際需要結合在一起,造成課程和社會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脫節問題,難以使學生能力培養充分適應社會實際需要。最后,課堂組織形成缺少創新性。學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能增強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但是受課堂組織比較傳統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意識,導致學習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因此教學中課堂組織形式需注重創新性的體現。除此之外,對于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也存在一定滯后性,難以使學生實驗實訓需求獲得充分滿足,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能獲得很好的鍛煉[3-4]。
在對學生BIM能力進行培養過程中,可以基于BIM技術全周期進行思考,根據項目參建方實際需求,針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展開BIM能力培養,建立和工程造價這一專業特點相適應的BIM能力具體培養層次,其中包括BIM識圖能力、BIM建模能力、BIM計價能力、BIM施工技術基本能力、BIM施工組織能力、BIM階段管理能力、BIM招標能力、BIM投標能力等。結合BIM原理和BIM技術基礎,將BIM數據集成平臺這一核心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將構建課程體系、專業知識點、專業知識單元之間進行融合,使學生BIM能力培養和工程造價專業指導性規范結合在一起。具體實施時,需從這幾方面考慮:首先,針對BIM課程體系進行規劃時,需考慮學生專業知識、軟件知識以及BIM知識的實際學習情況,構建合理、科學的基于BIM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目標,通過目標對課程選擇,進而將課程體系建設進行統領,保證BIM知識體系實際選擇效果與分解效果,并且與人才培養基本目標進行結合。其次,在切入BIM課程時需要保證講授專業知識的整體連續性,針對BIM課程內容、時間進行科學設置,保證其和專業課程之間展開合理銜接。并且,關注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實際適應情況,掌握學生的反饋,對選擇的內容進行適時調整,形成特色性BIM能力培養目標[5]。
結合實驗、實習、社會實踐、設計、科研訓練多個方面展開分類,將一個工程項目精選出來,視項目為平臺,將工程造價專業教育中實驗教學相關環節關聯在一起,基于一個項目使實踐教學實現設計一體化。根據BIM能力培養基本教學目標,對BIM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并且根據教和學習的具體規律,針對目前實踐教學基本內容實現對差異性BIM技術模塊的有效構建與重組。
重視文獻查找和文獻整理,針對國內和國外高校課程設置主要方法展開對比與歸類,做好對方法優點和缺點的分析。一般來講,將BIM技術運用在教學中的途徑主要為三種,第一種為將BIM技術視為提供虛擬VR、三維模型教輔工具,使學生強化對專業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第二種為將某個專業方向對應BIM技術視為新建課程,為學生介紹和專業有關的BIM軟件操作。第三種為通過BIM技術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建設新技術態勢下的全新課程體系,基于BIM全壽命周期以及集成系統管理理念展開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需針對工程造價這一專業當中不同課程具有的特點展開認真剖析,認真比選對照整理以后的課程設置基本方法,基于課程設置不同方法展開小范圍學生群差異性區別實驗,結合教學效果給出的反饋實現教學方法調整。在確定課程性質時,需充分考慮行業需求,運用BIM技術與BIM工具時需從基礎逐漸向高級進行推進,針對性分析學生學情[6]。
第一,創新教學形式。
在講授BIM相關理論知識時,主要運用課堂教學形式,將專家講座作為輔助,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BIM專家,通過專家使BIM教學在實施時獲得全新視角,加強對新知識的補充。同時由專家為學生介紹,介紹過程中將工程造價相關概論內容與職業發展結合在一起。同時設置BIM前沿知識教學,將近幾年建筑領域中涉及的熱點問題作為重點關注內容,促進學生行業發展意識的形成。
第二,實施網絡慕課。
為了使課時壓力獲得緩解,使BIM課程獲得充足課時,教學過程中需將課堂教學作為基本主體,積極通過在線方式進行學習,將慕課視為教學輔助的重要組織模式,利用慕課實現BIM課程內容的有效教學,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體現出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高效性,保證整個教學過程順利進行[7]。
第三,重視開放性實驗設置。
工程造價專業展開教學時,開放性實驗屬于全新教學組織形式,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機動靈活,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為傳統教學形式提供補充。具體實施時,可以將協會、行業、企業形式類型多樣的BIM競賽和開放性實驗結合在一起,通過比賽成績將試驗考核代替。在此情況下,能夠使學生在學習BIM過程中的主動性得到比較充分地調動。同時,運用比賽舉辦方準備的賽前學習資料與培訓資料,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知識點落后與陳舊的問題,促進學生更多接觸和了解BIM相關先進知識內容。
第四,建設BIM工作室。
通過運用工作室的專業學習方式,將BIM軟件學習以及BIM軟件實操作為愿景,結合教師設置的課題平臺,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項目,結合項目鍛煉自身BIM能力,推動BIM團隊進行協同合作基本格局的形成,促進老生帶新生和教師帶學生這種傳承教育方式的發展。并且,工作室需運用團隊教學法,使知識得以共享,構建BIM工程造價學習空間,關注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時與互聯網思維結合在一起,形成教師和學生長期合作學習的伙伴關系,使教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進而為學生和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打下良好基礎。BIM工作室的建設,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所需的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獲得充分保證,構建良好實踐環境,幫助學生熟悉掌握BIM工程基本操作流程,推動跨團隊操作的實現,了解BIM技術在運用時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的方法,基于BIM技術實現問題解決能力的不斷提升。并且BIM工作室也能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以及技術互補,促進BIM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推廣。在構建工作過程中,應將產、學、用、研、賽結合在一起,積極探索多種模式,體現出工作時的開放、綜合以及共享[8]。
第五,優化教學方法。
系統地分析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相關性以及課程和BIM之間的相關性,并針對課程開設進行重新梳理,豐富、調整以及重構課程內容,與第二課堂、多課程教學、短學期進行融合,將工程項目全過程作為基本主線。利用BIM技術協同交互平臺展開不同階段工程造價計算,形成開放性項目與教學法體系。在此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形式,將工程圖紙下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運用分工合作形式結合建筑CAD、工程制圖、Revit構建三維模型。對于工程造價專業來講,課程比較多,其中包括工程監理、工程項目管理、招投標管理、項目采購管理、合同管理、制圖、建筑識圖等,這些課程內容均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展開教學,基于BIM軟件,與工程案例結合在一起,實現仿真模擬,進而完成教學內容。這種方式可以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也能使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獲得培養。
為加強對學生BIM能力的培養,應注重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保證基地具有良好的網絡環境和完善功能的建筑模型軟件,以及與BIM人才培養相適應的硬件設施,結合教學目標實施實驗實訓教學。具體實施時,可以將BIM技術相關咨詢公司視為實驗培訓基地,使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當中,通過真實環境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BIM技術的了解與掌握,也能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并且,重視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建立,做好社會需求和高校教學直接對接,進而使高校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使學生操作能力獲得有效培養,增強學生今后工作崗位適應性[9]。
綜上所述,建筑行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隨著工程造價在信息化方面整體進程的加快推進,BIM技術在行業中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為應對BIM技術對于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形成的沖擊,保證人才培養與建筑行業需要的具有BIM能力人才需求相適應。工程造價專業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制訂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并且與自身特色相結合,保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配合BIM相關軟件展開教學,將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和建筑行業需求密切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成長為滿足行業實際需求的專業人才,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