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玲
摘要:融媒體時代,無論是以嚴謹著稱的傳統媒體,還是以“短平快”取勝的新媒體,優質的內容才是決定媒體能走多遠的“王牌”。優秀新聞作品的產生,需要生動的形象思維和嚴謹的邏輯思維相互配合。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記者只有不斷學習,增加知識和積累經驗,才能不斷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創作出同時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新聞作品,增強媒體的市場競爭能力。
關鍵詞:邏輯思維 新聞作品 真實 提升
一、邏輯思維在新聞寫作中的重要性
邏輯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創作新聞作品需不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媒介的立身之本。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媒介只有對新聞事件要素進行思考,在新聞報道中,做到真實、可信、及時、嚴謹、準確,才能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當前,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廣。一些重大新聞和突發事件,媒體甚至還來不及報道,各大平臺消息就已滿天飛。由于沒有深入調查和采訪,這些消息有真有假,有的真假參半,從而造成受眾的選擇困難和認知困惑。
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應充分運用敏銳眼光和專業邏輯思維能力,對各類線索和消息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歸納事件的起因和發展動態,力求還原事實真相,形成更加可靠的輿論監督功效。
2020年11月22日,天眼新聞發布《朋友圈轉發“限量版貴陽地鐵卡免費送”?謠言!》的稿件即是記者充分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揭露謠言真相的典型作品。
謠言來源于貴陽某自媒體在微信發布的一篇圖文并茂的推文,推文聲稱掃碼即可免費領限量版貴陽地鐵卡。虛假信息誘使多人在朋友圈轉發。
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文章漏洞百出,地鐵卡的提法變成“地鐵公交卡”,地鐵卡的實物圖也全是“鑰匙扣”。
為了求證消息真偽,記者向貴陽市公安局公交軌道分局、貴陽軌道集團求證,結果被證實這是一條假消息。謠言被戳穿,媒體的權威性得到彰顯,離不開記者運用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
相反,新聞作品如果邏輯混亂,不僅會讓讀者讀起來不知所云,還會鬧出笑話,給讀者造成極差的印象。
筆者曾經收到過一篇來稿,內容是這樣的:來到學校,趁著孩子們上課時,志愿者們悄悄地將書籍按順序放進校內的圖書閱覽室,希望在這個嚴冬,用書香守住孩子們的夢想,用知識燃起他們的希望,用愛意為孩子們帶來一份暖意……
稿件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配圖卻是志愿者和孩子們在教室外的一堆圖書旁合影。問題來了,稿件中明明寫道:“趁著孩子們上課時,志愿者們悄悄地將書籍按順序放進校內的圖書閱覽室”,說明志愿們不想打擾孩子們上課,來到學校后,悄悄把圖片放進閱覽室,但圖片上孩子們不僅沒有上課,圖書也好好地擺放在操場上的桌子上,沒有放在圖書館。圖片和稿件內容自相矛盾,完全經不起推敲。
這樣一篇邏輯性欠缺的稿件如果見報,就會貽笑大方,媒體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提升作品的層次感
邏輯思維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是支撐作品完整的“脊梁”。好的新聞作品一般都有清晰的邏輯,主題鮮明,讀者讀起來也會有酣暢淋漓之感。
在好的新聞作品中,精心設計的謀篇布局,新穎獨特的視角,無不體現著記者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常見的新聞報道中,有以下幾種邏輯順序:
(一)通過并列式陳述,多角度表現新聞作品主題
在2020年9月4日天眼新聞《好大一棵樹丨貴州這個貧困縣如何辦出大教育?解開其中“綠色密碼”》這篇作品中,記者即采用并列式邏輯順序,圍繞貴州錦屏縣辦教育這個主題,通過“一棵樹”換“最牛考生”“一棵樹”建“最牛學校”“一棵樹”辦“最牛教育”3個章節內容,生動講述了貧困縣為辦好“大教育”,以木材換人才,用杉木建“最牛設施”和為教育無私付出的“最牛班主任”和“最牛家長”的感人故事。3個角度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揭開錦屏縣辦好教育的“綠色密碼”。
(二)按時間順序,連續報道事件進展
2019年2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脫貧攻堅看海雀》,記者通過34年的時間跨度,詳細講述了處于烏蒙山深處的畢節市海雀村如何在精準扶貧下從一個曾被視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極貧村,向美麗鄉村蝶變的奮斗歷程。
記者首先介紹了曾經的海雀村積貧積弱的面貌,記者用“斗笠田”、薄產田兩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引出海雀之困,讓人震驚。
緊接著記者又開始講述海雀村窮則思變,在老支書文朝榮帶領下,村民們發揮愚公移山精神,經過多年艱苦奮斗將上萬畝風沙四起的荒山禿嶺變成莽莽林海的動人故事。
環境改善了,村民的口袋鼓起來才是硬道理。記者又通過2017年海雀村依靠發展蘋果產業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引出海雀村、畢節市以及整個貴州省脫貧攻堅的成果。
海雀村34年不懈努力擺脫貧困的奮斗歷程,通過時間軸緊密濃縮在一起。這樣以時間為邏輯順序進行呈現的作品,通過今昔對照,不僅層次清晰,也更讓人印象深刻。
(三)按事情發展進度,循序漸進深入報道
2022年2月23日《貴州日報》發表《一把吉他奏響“三支樂曲”——從正安吉他產業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啟示》通過開篇:無中生有的“奏鳴曲”、發展:風生水起的“協奏曲”、轉型:厚積薄發的“變奏曲”三個部分講述了正安吉他從無中生有到一鳴驚人,從異軍突起到集群發展,從脫貧攻堅到高質量發展的傳奇歷程。
記者結合正安吉他產業發展情況,巧妙使用音樂術語“奏鳴曲”“協奏曲”“變奏曲”這種遞進的邏輯順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讓讀者仿佛聽了一場蕩氣回腸的交響樂。
三、邏輯思維混亂的表現
(一)語言邏輯混亂
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對語言文字的使用一般比較規范、準確、形象、生動。但當下不同媒介傳播尤其是部分新媒體資訊質量參差不齊,記者和編輯對稿件把關不嚴,部分報道邏輯混亂、表達不清現象較為突出,有些報道還存在錯字、別字現象。這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讀者對事件的理解與判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媒體的不嚴謹和記者專業能力的缺失。
筆者歸納,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常見的語言邏輯混亂主要有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不恰當、不準確等,具體表現為語序混亂、搭配不當、表達有歧義等。這與記者采訪不夠深入,寫作基本功不夠扎實,寫作態度不嚴謹密切相關。
(二)主觀傾向強烈
真實性和客觀性是新聞報道的必要要求。然而,在面對復雜的事件,尤其是民生事件時,記者難免會有個人的觀點和情感。
記者在收集新聞素材和寫作時,如果處理不好自己的主觀情感,不使用理性的邏輯思維,保持立場的中立性,那么呈現出來的新聞報道勢必會出現以偏概全、添油加醋等情況。這樣的報道不僅扭曲新聞事實,也妨礙讀者了解真實事件,損害新聞真實性和公正性,也是新聞邏輯混亂的重要表現。長此以往,就會喪失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三)事件闡述缺乏邏輯性
一篇完整的新聞報道,要交待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以及經過、結果等因素。一些媒體為片面追求瀏覽量、收視率等,一方面用假、大、空的標題博人眼球,另一方面以主觀意愿斷章取義,編造與事實不符、與歷史不符的內容,導致作品或文不對題,或時間混亂,或內容支離破碎,讓讀者讀起來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
四、如何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穩固的邏輯思維技能是新聞記者必備的專業素質,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讓整個報道流暢清晰,還能讓記者在構思搭建作品的框架結構時跳出常規思維和慣性思維,寫出立意新穎深刻、內容生動嚴謹的好作品。
例如《貴州日報》2021年8月8日發表的《一紙通報,何以引發變革?貴州日報聚焦盤州看招商營商激蕩十年》一文,記者就運用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謀篇布局,處理細節,讓整個報道看起來條理清晰,內容豐滿。
首先結構上,該篇作品從盤州招商營商項目從“無”到“有”,變革從“破”到“立”,招商由“點”及“面”三個方面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淋漓盡致展現了盤州只爭朝夕謀發展,主動出擊招商引商的決心和魄力。嫻熟的寫作技巧,加上清晰的層次,讓整個報道看起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還不失形象生動。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記者根本無法駕馭題材如此復雜、時間跨度如此大的報道。
其次,在故事情節和語言運用上,記者也雙管齊下,將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融為一體,精心組織新聞素材更好地服務新聞主題。例如,在報道第一章節部分,記者便先安排盤州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投資促進科科長余雨林出場,由他介紹盤州招商引資項目無中生有,從最初幾個砂石廠到后來花樣繁多的變化,與主題貼合十分緊密。
在報道第三個章節部分,為了突出盤州從事營商工作的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記者在開頭部分便以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只好為兒子點外賣作為鋪墊,突出招商員為了圓滿完成招商引資工作,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有了這個鋪墊,后面再介紹盤州從上至下招商營商,為跳出“山門”謀求發展這個內容時,就顯得順理成章,行云流水。
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好的新聞作品的“脊柱”和支撐,然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備的,需要記者經過長期的學習、培養和積累,并不斷融合創新,這樣才能寫出有點有面、邏輯清晰、內容生動的新聞作品。
筆者總結了一下,以下方法可幫助記者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一)增加積累,夯實基礎
新聞記者要接觸不同類型的題材,和不同的社會角色打交道,這就要求記者首先是個“雜家”。
既然是“雜家”,就要求記者首先要積累和儲備足夠多的知識,充實自己的腦袋,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讀書、多學習,并時刻關注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時獲取多方面信息、理論知識和文學歷史知識,為自己“充電”。有了淵博的知識,記者才能不斷提升對新聞事件精準判斷和把控的邏輯思維能力。
《安徽日報》2020年12月31日發表《“九章”問鼎全球最快計算機》一文,即與記者平時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內有這樣一段話:根據現有理論,在經典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任務中,“九章”一分鐘完成的任務,超級計算機需要一億年。
量子計算機的速度有多快?曾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那么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
在第一時間將大眾完全不熟悉的理論用通俗生動易懂的語言介紹出來,且內容詳實嚴謹準確,離不開記者長期關注中科大量子團隊科技進展,積累了深厚背景資料的不懈努力。因為內容權威扎實,該作品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二)加強實踐,強化技能
實踐和社會生活永遠都是知識的富礦,是培養邏輯思維的大課堂。積累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和知識,就有了攀登高峰的本領。但要寫出有血有肉,具有感染力的報道,必須要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到新聞發生的第一線去,走入基層,走進群眾,深入挖掘,獲取新聞第一手資料,盡可能積累更多的新聞素材,為采寫出生動、形象、鮮明的新聞報道作準備。
在對不同事件的新聞價值判斷中,在持續不斷的新聞實踐中,記者的邏輯思維技能將不斷被強化,新聞敏感性也將持續提升。
(三)勤于思考,培養能力
積累充足的素材后,要在有限的篇幅做出有效的傳播,更要體現出作品的邏輯性,讓人清楚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要求記者善于分析思考,抓住關鍵點,由點到線再到面,深入剖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敏銳的眼光和專業的邏輯思維能力。
記者對新聞素材的整理和提煉,是新聞邏輯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記者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記者在對素材進行高度提煉與概括、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中,新聞邏輯思維能力將得到不斷提升。
其次,有些新聞事件,讀者能了解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現象,為了讓新聞報道真實、可信、及時、嚴謹、準確,記者在深入了解事件的基礎上,應該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進行縝密的分析和判斷,力爭讓新聞語言搭配協調、邏輯結構清晰完整、新聞事實精準映射。如果記者在采寫新聞中,能主動積極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長此以往,邏輯思維能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最后,記者要不斷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歸納寫作方法和技巧,構建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沈預良.新聞寫作中記者如何構建邏輯思維[J].西部廣播電視,2016(10):160-160.
[2]蘇亞拉圖.新聞寫作中記者邏輯思維的構建[J].科技傳播,2015,01:64-65.
[3]田鋼銑.新聞寫作中記者邏輯思維的構建[J]. 新聞窗,2015,06:73.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