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生課堂”是貼近生活的課堂;是凝聚集體智慧,促進思維能力的生長,師生互助共生、共同成長的課堂;是有預設但更包容生成的課堂;是滲透數學文化,升華生命精神,培養學生獨立個性的課堂;是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充滿創造力的課堂。
【關鍵詞】四生課堂;小學數學;教學
作者簡介:單舒(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能達校區。
“四生課堂”是指具有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教學目的的生長性、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和教學主體的生命性等四種特征的課堂教學活動[1]。生活性是“四生課堂”的內容,生長性是“四生課堂”的宗旨,生成性是“四生課堂”的要求,生命性是“四生課堂”的關鍵[2]。
一、構建“四生課堂”的策略
(一)生活:生活即教育,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教師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尋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教學。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例如,在教學“認識元角分”一課時,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人民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對人民幣的理解還是浮于表面。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創設生活情境,模擬小商店購物,讓學生認識人民幣,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又如,在“我們身體上的‘尺’”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講解用身體上的“尺”測量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測量一拃、一尺、一步、一庹的長度,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拓展,比如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大小、黑板的長度、操場的大小、講臺的高度、課桌的高度、文具盒的長度等。在“認識東南西北”這一課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知東南西北,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陽臺一般都是朝南的。在講課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操場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二)生長:教育即生長,積木成林,合木為森
“教育即生長”是杜威的教育觀點。教育是一個生長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從舊知識中“生長”出新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體系不斷生長、向外擴充的過程。知識是“木材”,教師應該怎樣建構教學框架,讓教學成為學生“積木成林”的催化劑呢?筆者認為,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維的互相碰撞,生長出新的知識與想法。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想到零星的知識點,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再發揮集體的力量把知識線織成知識網,這張知識網是利用集體的力量編織出來的,會更加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
(三)生成:預設為生成讓步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積極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備課,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預設和生成都是課堂的一部分,但是當課堂上出現了精彩的生成時,教師的預設需要給學生的生成讓步,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
以“求兩數相差多少”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讓學生認識算理并明白如何用減法計算兩數相差多少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如下情境:熊大、熊二一起種樹,第一天種了25棵樹,第二天種了10棵樹。筆者讓學生根據情境設計問題,學生提出了“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種多少棵樹?”“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種多少棵樹?”“第一天和第二天種的棵數相差多少?”學生理解題意后發現三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都是在求25和10這兩個數之間相差多少。令筆者意外的是,有學生提出了“第二天再種多少棵樹就和第一天種的樹一樣多?”,筆者隨即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思考。有的學生說需要再種25+10=35(棵),有的學生說需要再種25-10=15(棵)。第二天種了10棵樹,第一天種了25棵樹,求第二天再種多少棵樹就和第一天種的樹一樣多,轉化成數學語言就是10+( )=25,求括號里的數,可以用減法25-10=15(棵)。這些精彩的生成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認真準備,希望能在課堂上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不重視課堂生成,但這些偶然的課堂生成也許是學生的智慧亮點,也許是學生的盲點、難點和易錯點。在把握住教學大方向的同時,教師要讓個別學生的“朦朧星火”通過學生共同討論、教師追問變成課堂的“燎原之火”,實現師生的共同生長,讓課堂更自然流暢,讓課堂生成像一顆種子一樣,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生根發芽。
(四)生命:體味數學文化,彰顯情思教育
馮建軍教授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遵循生命本身特性、全面提升生命品質及品位的教育[3]。數學教育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的教育要有溫度,有溫度的教育才能真正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內心對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數學文化及數學的實用性,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課的魅力和價值,同時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自己的價值。例如在教學“珠心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算盤的起源發展,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妙。又如,在教學“七巧板”時,筆者告訴學生七巧板起源于宋代,最早稱為“燕幾圖”,創始人是黃伯思,筆者還給學生講了七巧桌的故事,學生的興趣高漲。在學生操作七巧板拼出各種圖形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的迸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都在興趣的驅動下一點一點提高。
二、“四生”的外延與相互關系
(一)生命性是關鍵
教育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生命性課堂即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賦予學生生命力量,讓學生有勇氣面對以后可能會遇到的挫折與挑戰,建立自信心與勇氣。小學教育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將愛國情懷從小根植在學生心中。
在教育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鮮活而獨立的生命個體,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問題解決者、終身運動者、優雅生活者和責任擔當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擔當者,擔什么責?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需要擔當的職責:熱愛國家和民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這就需要教師思考教育的本質。愛國教育應當是無處不在的,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中。華應龍老師在教學“閱兵里的數學”這一課時,將數學與愛國教育緊密融合,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還讓學生體會到中國發展之快,體會到現在生活的美好。
(二)以生活為根本內容促生長
生活是“四生課堂”的內容,生長是“四生課堂”的宗旨。生長是生命的本性,促進生長是后天努力的最終目的和根本任務。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算式和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生活,以生活為內容,促進課堂的生長。比如在教學“認識20以內的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一根小棒、一面國旗、一個文具盒幫助學生理解“1”的概念,在教學滿十進一的時候也可以用捆小棒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又如,在認識2元的多種組合方式的時候,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動物園里小動物去郊游,它們一起排隊去乘公交車,公交車票售價2元,不同的小動物拿著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小狗拿著2張1元紙幣,小兔子拿著4枚5角硬幣,小貓拿著20枚1角硬幣,這時候小猴來了,它拿著2枚5角硬幣和1枚1元硬幣上了車,身后的小豬帶了一張5元紙幣,他們都能乘公交車嗎?大家幫忙想一想小豬怎么辦。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課上學生們的興致都很高,想到了各種解決辦法,并認識了人民幣及人民幣的換算。公交車付錢這一情境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生活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生長、拓展與延伸,這才是有深度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生活,促進學生的生長。
數學課程應力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同時教師也要尋找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幫助學生建立生長點。這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能站在學生角度上思考,眼里有學生,心中有理念。
(三)“生活、生長、生成、生命”都是生存
有人會覺得,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談生存可能早了一些,但實際上一個人的三觀、人格的初步塑造,甚至是決定他未來選擇的很多潛意識都是從小學開始形成的。小學教育任重而道遠,教師要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積極的態度,讓學生能勇敢堅定地面對生活的挑戰與挫折。教育是為了學生長久地生存,為了培養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教師關注現實生活,著眼學生生長,指向過程生成,重視學生生命,最終都是為了學生未來的生存。
課堂應當是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課堂,是不斷生長的課堂,是預設為生成讓步的課堂,是體味數學文化、彰顯情思教育、充滿生命性的課堂。教師要培養充滿生活趣味的學生,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畏懼面對困難與挑戰、充滿信心的學生,充滿智慧與思考的學生,充滿生命性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莊華英.小學數學“四生課堂”的實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2]張傳燧.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四生課堂”建構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05):146-157.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