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好時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小,有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習慣的養成與愛好的培養。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增強技巧訓練,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作品賞析、作品臨摹、小組競賽等多種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繪畫技巧;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周曉勇(1981—),男,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石屏小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有著無窮的創造力,喜歡動手制作,希望在美術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想法。對此,小學美術教師要提供更多課堂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繪畫技能,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自信。
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美術學習時,注重多種教學策略的運用,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為其綜合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組織作品賞析,增強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多樣化的作品賞析,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鑒賞技巧,為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創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教師在作品賞析的過程中適當滲透藝術技巧的介紹,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之后的藝術實踐提供參考[1]。同時,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滲透民俗文化與民俗技藝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利用作品賞析,加深學生對繪畫技巧的
認識
作品賞析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面對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分清基本的藝術類型,接著再帶領學生針對藝術作品本身的特點和蘊含的藝術內涵進行感知與鑒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認知。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時,采用直觀的演示與講解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藝術認知,提升學生的繪畫技巧,為學生的作品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如,教師在進行“山山水水”一課的教學時,便在作品賞析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了簡單的國畫技巧。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概況,掌握山水畫的繪畫步驟,理解“勾、皴、點、染”的基本含義,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在此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了《溪山行旅圖》和《早春圖》,接著引導學生進行作品的賞析,為了讓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入,教師引導道:“畫家們只通過畫筆與墨便完成了意境深遠、形象生動的作品,大家覺得畫家們是如何做到的?”學生回答,畫家是通過控制墨的變化使作品更具層次感的,通過控制用筆的力度使作品的框架分明等。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給予積極的評價,現場演示并講解:“描繪云、水這類柔和的事物多用中鋒,描繪樹木則多用逆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了中國山水畫名作,接著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了水墨畫中常用的中鋒與逆鋒這兩種用筆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山水畫技法的了解,為學生今后的山水畫作品創作夯實
基礎。
(二)利用作品賞析,促進學生對民間手工藝的
了解
小學美術教材中不僅包含著不同類型的繪畫教學,還包含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藝教學[2]。這些手工技藝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更是華夏文明發展的見證。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這些藝術作品時,詳細地介紹這些藝術形式的來源與創作的基本技法,可以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提供土壤。
比如,教師在進行“穿編的樂趣”一課的教學時,要帶領學生在欣賞穿編作品的同時,了解簡單的穿編技巧。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穿編類型,掌握基本的穿編技巧,培養學生對民間手工藝的喜愛之情,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在此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展示了許多生動的穿編作品,其中有利用玉米稈、玉米葉制作的仙鶴,有利用麻繩制作的老鼠,有用馬蓮草制作的螞蚱等。教師帶領學生一一觀看細節,并說道:“通過觀察,大家知道這些生動的動物是怎么做成的嗎?”學生回答,是通過有規律地疊壓和排列使作品變得立體的。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運用紙條進行穿編的嘗試和實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利用直觀的作品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教師帶領學生觀察作品,尋找穿編的技巧與規律,為學生之后的實踐打下基礎。
二、多彩課堂實踐,鍛煉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美術是一門需要實踐的學科,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有助于學生手腦并用,可以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3]。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靈活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逐一掌握繪畫技巧,并通過課堂實踐活動進行反復強化,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一)組織作品臨摹,強化學生的繪畫技巧
藝術作品的創作往往是從臨摹開始的。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臨摹可以強化學生的繪畫技巧,使學生更有藝術靈感,為學生之后的獨立創作打好基礎。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臨摹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美術課堂上完成自己的任務,從而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
比如,教師在進行“鳥語花香”一課的教學時,組織學生進行了作品臨摹,以強化學生的水墨控筆技巧。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的花鳥寫意畫,了解寫意花鳥的用筆、用墨、用色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帶領學生欣賞了成熟的工筆花鳥畫作,接著帶領學生觀看了介紹工筆水墨技法的微課,為接下來的課堂實踐打下了理論基礎。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按照視頻的步驟臨摹,完成繪畫。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了藝術作品的臨摹,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熟悉工筆繪畫的流程,掌握簡單的工筆畫技法,提高繪畫水平。
(二)利用小組競賽,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
合作與競賽是最能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熱情的教學方法,小學美術教師在帶領學生練習繪畫技藝時可以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加認真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促進學生繪畫技巧的提升[4]。學生在繪畫傳統的水墨畫時,在水墨畫的控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以組織繪畫練習,使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獲得提升。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定的合作訓練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技巧訓練中,熟練掌握繪畫技能。
比如,教師在進行“廢舊物的‘新生命’”一課的教學時,便采用了合作競賽的形式。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播放了視頻,介紹了地球環境被污染的現狀,接著說道:“通過剛才的視頻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的廢舊物品都是放錯位置的寶貝。接下來我們便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你們收集的物品展開創意構思創作,要求在小組活動中要分工明確、注意安全、全員參與、高效完成。”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課堂實踐。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深入課堂,對學生的實踐給予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合作競賽活動,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出了更多的塑型、組合、剪切等技巧。合作競賽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促進了高效美術課堂的形成。同時,教師運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多種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藝術發展空間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了,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的課余活動豐富起來,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夯實基礎。面對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美術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加深入的發展,為學生的個性展示提供平臺。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藝術創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與創造力,助力其審美素養的發展。
(一)舉辦主題活動,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
藝術技巧是在一次次實踐中得以強化的。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課堂實踐的機會,給予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各展所長的空間,使其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主題活動,訓練學生運用藝術技巧的能力。所謂的主題活動,指的是由教師確定活動主題,學生要在教師的要求下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作品的創作。為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教師還可以組織相應的評比與競賽,讓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氛圍下進行藝術的創作,挖掘個體的潛能,促進學生藝術素養和藝術技巧的提升。
比如,教師在進行“走進春天”一課的教學時,便采用了主題活動這一課堂實踐形式展開教學。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訓練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之初播放了兒歌《春天在哪里》,并提問道:“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各抒己見,此時教師又道:“每個人眼中的春天都是不一樣的,接下來就請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將你們眼中的春天表現出來。”同時,教師補充提示道:“大家可以選擇繪畫、剪紙、折紙等不同的形式來展示你們眼中的春天。”學生創作完成后,教師鼓勵學生展示作品,分享創作思路。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生活化的內容完成了課程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又采用主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特定的主題下進行創作,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繪畫技巧,還使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收獲了藝術創作的快樂。
(二)延伸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有許多適合學生動手實踐的藝術形式[5]。然而由于課堂存在著時間、空間上的局限,許多學生不能痛痛快快地一次性完成藝術創作,對此,教師可以延伸教學內容,引導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更深入的藝術探索。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讓學生在介紹和講解的過程中,提升藝術感知能力,樹立藝術創作的自信心。
比如,教師在進行“我畫的動漫形象”一課的教學時,便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藝術創作空間。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卡通畫,并在欣賞卡通畫的過程中掌握卡通畫的繪制技巧,培養學生對卡通畫的熱愛。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之初先展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形象,接著帶領學生在欣賞卡通畫的過程中總結卡通人物的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答出,卡通人物具有夸張、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等特點。了解了卡通畫的特點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卡通形象的創作。為了滿足部分學生的創作需求,教師介紹了四格漫畫,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試著用自己創作出來的卡通形象進行四格漫畫的創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了卡通形象創作的基本方法,接著在此基礎上延伸了教學內容,讓具有藝術創作天賦的學生在藝術領域繼續探索和創作,為其個性化的發展提供豐沃的土壤。
【參考文獻】
[1]陳紅.讓美術走進生活:探索小學美術生活化課堂構建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74-175.
[2]趙洪娟.趣味性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家長,2020(35):145-146.
[3]黨金娟.構建開放式小學美術和諧新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51):100-101.
[4]劉琳.基于“以美育人”視角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教師,2020(34):98-99.
[5]王彩霞.探究小學美術“學導用”模式下的微課運用[J].教育界,2020(4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