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蔣美君,冉璐,賈久滿,廖永巖,王鵬良,李偉峰
(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廣西欽州 5350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將第三級教育分為兩大類:學術型教育和應用性技術型教育。學術型學位是以偏向理論的學術研究為導向,培養高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為目標的學位。專業學位是以偏向應用型、技術型研究為導向,培養可以直接從事相關職業的高層次人才,如飼料配方師、育種工程師、建筑設計師等[1-2]。學術型學位與專業學位的性質不同,因此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存在一定的差異[3-5]。最初,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是通過美國、英國、德國和芬蘭等國家政府積極推動和市場調節的結果。隨后,中國政府也積極響應,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應用型大學是通過轉型而來的,歐美國家應用型大學多數屬于新建或合并形成的。自1998年來,我國一大批專科學校升格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它們區別于老牌本科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因此也被稱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政府推動和市場缺乏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僅有23年的歷史,總體卻已經實現教育現代化,成為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主要動力[6]。立德樹人是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也強調了要堅持立德樹人,即從課程德育、社會實踐和學校文化三方面構建學校的德育格局,逐漸完善本科教育教學體系,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8]。
北部灣是目前國內的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灣,具有1000多種海洋生物,其中養殖經濟物種也較為豐富,產量較高。從前,大多數漁民是通過捕撈方式獲得水產品,但過度捕撈也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導致一些物種變得稀缺。需要大量的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充分利用好生物資源,使其可持續發展并為人們提供高品質高產量的水產品[19-22]。北部灣大學是全國首批進行應用技術改革并具有鮮明海洋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7],符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精神。北部灣大學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海陸交通要塞,是中國西南部的便捷出???,學校在廣西率先開設涉海類專業及臨海工業專業,重點突出海洋特色,主動服務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其中,漁業發展專業是北部灣大學的一個特色碩士專業,強化了水產養殖,并積極響應國家“雙萬計劃”。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已成為北部灣大學漁業發展專業重點打造的學科。該學科以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為重點,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水產動物餌料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9]。但是,水產的特殊性是使得目前大部分規模較大的公司企業均遠離繁華市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從事水產工作者通常應當具備吃苦耐勞及勤奮好學的精神。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課程屬于農學,與生物學學科教學內容非常接近,由于過去高校農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尚不完善,大多數教學方法是根據生物學科教學方法制定,并以教師的填鴨式教學為主傳授學生知識,基本沒有關注學生是否能掌握課程內容,更沒有教會學生以后如何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企業所需的能力未能在培養方案中體現,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課程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的特點被忽略。
就漁業發展專業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存在著如下的幾個問題:1.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的課程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基本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2.課時有限,學生不能完全學習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內容。3.課堂知識過于理論且案例不夠新穎,如飼料原料營養成分未及時更新、公開的飼料配方過少或已過時、飼料生產流程在書本上未能完全體現,較難帶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4.關于飼料的校企合作項目較少,老師及學生未能了解工廠化飼料工藝制作流程。
為解決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教育模式問題,在課程建設方式方面,可通過在中國大學MOOC(慕課)開設線上一流課程[10],在校內開設線下一流課程[11]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2],同時開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10]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飼料行業,使得課程更具時效性。在技術人才方面,《“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指出:培養農業技術開發、應用及推廣的優秀技術人才,是應用型農業院校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更是農業技術創新的后備軍來源。技術人才不但要具有穩定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要具有相對較強的實踐素養以及創造性,因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是我們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13-16]。在知識方面,學生應具備豐富關于水產動物、飼料原料及飼料制作原理等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見解;在能力方面,包括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在具備飼料配方師、育種工程師等職業崗位的規范成熟的技術后,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技術二次創新及開發、應用、推廣;在素質方面,應具有良好的素養,如責任心、心理素質、意志品質、身體條件等[17-18]。
1.人才培養方案必須符合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方案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同時,與飼料行業(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3.整合優化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課程大綱設計,以突出學生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進行培養;4.飼料人才培養目標是為解決水產動物營養需求,增大產量,因此在課程中要能反映飼料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特色和內涵;5.凸顯漁業發展專業核心技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配方的設計及制作工藝等專業技能的培養;6.加強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到飼料生產實踐中;7.人才培養與飼料現代化結合,培養能滿足水產動物營養需求且物美價廉的飼料高素質專門應用型人才;8.人才培養應與區域優勢結合,要彰顯欽州特色,凸顯欽州優勢,要在優勢中挖掘特色,用特色和優勢支撐優秀學生的培養,讓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于北部灣經濟區域發展,實現區域優勢反哺人才培養計劃;9.調研單位始終認為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的重點,需要不斷被修訂,最后再進行模塊化教學改革[23-25]。
在有限的課時和不完善的硬件條件下,學生的生產實踐練習往往很難完成。我們要合理運用互聯網資源去解決存在于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科學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在理論教學中,網絡資源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還能開闊學生視野。互聯網涵蓋了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的大部分理論知識,但是,學生通常獲取課程知識的主要途徑仍然是通過線下的教師講課中被動獲得。實際上,教師可以減少部分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時間,傳授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專業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獲取專業知識,甚至可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使課程改革達到更為顯著的效果。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信息并及時交流探討,與《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相關的新聞和時事將在第一次時間在互聯網上發布。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網絡搜索獲取飼料行業相關新聞和典型案例,并應用于教科書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一方面,可以提高飼料課程理論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鼓勵學生積極了解飼料領域的發展前沿和問題所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提升其對職業認同感。近年來,人們利用網絡資源在實踐教學中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室,但系統知識獲取耗時、實際硬件要求高,虛擬仿真實驗室未能全面普及[28]。以水產動物營養需求和代謝實驗為例,它是一項貫穿整個養殖過程的知識和系統的研究,包括從飼料原料的選擇、飼料營養成分的確定、添加劑的使用、配方設計、飼料加工工藝、育種實驗等,整體實驗比較耗時,且需要專用設備和較大場地,實驗教學難以實現,但在虛擬仿真實驗室中利用現有的研究數據構建的,可以實現系統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大學已經深刻認識到漁業發展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但缺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不同學者對課程設計方案都存在有不同的見解,其中普遍認為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單純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已經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關于如何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構建的參考標準目前仍然沒有統一的結論。國外的水產養殖行業已經遙遙領先,較多設備都實現機械自動化,人才培養也均以高級技術人員為主。中國水產養殖行業百廢待興,正在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高級技術人才。對于水產行業來說,學生不僅要具備水產苗種繁育、增養殖技術能力,還應涉及有水產藥物、水產飼料、水產銷售等方面的能力。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如何界定這些能力要求的權重,以保障學生的就業面是未來一段時間里面漁業發展專業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