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春,姚飛,龔江,李春艷,郭慧娟
(1.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2.新疆司法警官學校,新疆烏魯木齊 832002)
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協同思政課程發揮思政育人的滲透輻射作用,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1]。生物統計課程是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園藝、林學和種子科學與工程6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工具性課程,在農林高校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學原理進行實驗設計、選擇正確的方法分析實驗結果以及解釋分析結果,培養學生正確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統計思維能力和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等綜合能力[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意識,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創新項目、畢業設計和將來的科學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該課程內容偏重邏輯、演繹和推理,是一門典型的農科“硬課”。這樣的課程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筆者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探討了課程思政在生物統計課程中的實踐經驗。
生物統計課程介紹涉及課程的起源、歷史發展及其應用等內容。首先,針對這些內容尋找契合點,如選定“統計的歷史發展”為契合點,通過生物統計領域中名人及身邊專家學者的示范引領作用育人。如引入在生物統計和田間實驗設計方面作出巨大貢獻的英國洛桑實驗站及其長達57年專注從事農業研究的實驗站創始人洛桑。還有兵團的劉守仁院士、陳學庚院士和曹連莆教授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埋頭奉獻,把科研扎根在邊疆大地上的事跡。可選擇上述資料為思政載體,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將“兵團精神”“胡楊精神”作為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嚴謹和執著的治學精神,對學生厚植科學家精神生長沃土。引導學生弘揚和踐行“兵團精神”“胡楊精神”,扎根兵團,建設兵團。
生物統計課程中有很多的概念闡述具有現實性,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適時對學生滲透思政教育。比如,選定“田間實驗的要求之一重演性”為契合點,在講解概念時多舉實例,讓學生理解重演性的實際意義。這正是融入課程思政的好機會,可通過學術不端反面典型案例為“鏡”,以國內外知名學者因為弄虛作假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的案例作為思政載體,及時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治學嚴謹,在分析實驗數據時不能隨意修改和偽造數據,弄虛作假,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做事,再學會做學問,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又如在介紹田間實驗誤差的“系統誤差”時,拋出問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為什么選址在貴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FAST需要一處“凈土”來避免系統誤差,貴州“大窩凼”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無線電環境理想)。進而引出“天眼”背后的故事,“天眼之父”南仁東22年的夢想與堅守,對學生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的統一。以此為思政載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培養學生敬業、愛崗、吃苦耐勞、堅持和奉獻等積極向上的精神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生物統計涉及很多原理和方法,這些原理的產生、推導、推廣和應用等過程的講解,也是進行課程思政的良機。在介紹“小概率原理”時,通過小概率原理的“大”教育意義將思政之“鹽”溶于課程之“湯”。雖然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實驗中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當實驗重復次數不斷增大時,不太可能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又會轉化為幾乎會發生的必然現象,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引導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方面防微杜漸,大錯往往是由于生活中的小錯匯集而成,小錯不改一定會釀成大錯;另一方面哪怕成功的概率很小,但只要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成功也幾乎會成為必然。類似的道理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石穿”“鐵杵磨針”等,激勵學生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要有毅力有恒心,培養學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優秀品質。又如,在講解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時,先提出問題:如果一個人說他從來沒有說過謊,他能夠證明嗎?要證明他沒有說過謊很難做到,反過來,如果要證明這個人說過謊很容易。即企圖肯定什么事物很難,而否定卻要相對容易得多。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的講解過程就是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過程,利用了概率性質的反證法。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從問題的反面深入探究,逆向地去尋求解題途徑,迸發新思想,創立新觀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統計應用廣泛,要注重收集整理典型案例,結合教學內容分析講解。一方面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挖掘出案例的思政融合點,將它們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由樣本特征來推斷其總體性質是統計分析的基本手段,在講解“抽樣調查案例”問題時,利用1936年美國總統大選美國權威的《文學摘要》雜志社和蓋洛普民意測驗所(美國輿論研究所)預測總統候選人誰能當選而得出不同的預測結果讓學生思考在抽樣調查時兩者的樣本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抽樣調查的目的是用局部推斷總體,因此樣本必須要有代表性。以此為契機告誡學生在抽取樣本的時候秉承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學生認真嚴謹求實的良好行為品質和做事風格。
嚴謹的統計分析過程和嚴謹的課堂訓練也是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入點。比如在講獨立性檢驗時,根據泰坦尼克號男性、婦女和兒童的死亡數據和幸存數據提出問題:男人、女人和兒童的幸存率相同嗎?讓學生根據已有數據進行獨立性檢驗,得出結論。借此弘揚新泰坦尼克精神,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層去,服務兵團向南發展,為兵團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此外,教師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將統計原理和專業背景相結合,把生物統計學的發展趨勢、近期學科前沿研究成果、農業生產相關事件、學生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下鄉、“挑戰杯”等實踐活動與學生進行分享討論,宣傳鄉村振興的政治思想。通過生產實踐案例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讓學生知曉職業發展前景,樹立專業自信,理解所學專業的社會意義,激發專業自豪感。強化服務現代化大農業的意識,當好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排頭兵。
教師基于課程不同章節具體知識點深入挖掘思政典型案例,形成案例庫,增強課程思政元素的多元性、有效性、趣味性。教師通過經典案例背后的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科研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
生物統計課程的各個章節既是獨立的分支,又存在極強的邏輯關系,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教師要理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銜接,根據理論教學內容體系,把教學重點按邏輯線索歸納成體現整個理論體系的若干模塊,在每個模塊中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任務和實踐主題,學生自主完成各項任務,從而達到鞏固理論、提高學生應用生物統計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目的。教師綜合使用講授、演示、討論、課堂練習、課后實踐等教學手段,將授課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教學目標。
生物統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教師借助啟發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將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點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專業知識與思政的探究過程,不僅增強課程教學內容趣味性,而且達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飽滿[1]。
課程組在網絡教學平臺開設思政專欄。思政素材包括老一輩生物統計學專家及教育家的感人事跡、身邊的專家學者及科學家故事、社會熱點問題、統計概念和原理方法背后的思政案例及產實踐案例等相關的Word文檔和微視頻。借此控制課程思政時間,對課堂思政進行延伸和擴充。
傳統的考核模式很難體現思政育人的效果。課程組樹立突出能力測試的課程考核理念,根據課程目標及專業認證標準的要求,對考核模式進行了嘗試和探索。為了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小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職業素養、價值取向等,課程組將課程思政考核內容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課程組采用以能力為導向的靈活多樣的方法與形式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結合專業知識將思政元素通過選擇題、填空題和判斷題等形式進行考查。此外,課程組把學生學習網絡教學平臺思政專欄的感想和觀看相關影視所撰寫的觀后感列入考核成績,動態檢測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程育人認同態度的發展傾向。課程的考核包括平時成績(50%)和期末成績(50%)。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只減分不加分)、上機實驗報告(5%)、思維導圖(10%)、理論作業(25%)、資源學習時長(10%)、思政感悟(10%)、在線測試(20%)和課堂參與度(20%)。通過生物統計課程考核模式的改變,特別是課程思政考核過程的引入,引導學生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課程組通過訪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可度、可行性、評價及建議和意見。在農學院2019級林學專業和設施專業生物統計課程教學結束后,課程組利用問卷星向兩個專業共計69名學生進行了生物統計課程思政的問卷調查,共完成調查問卷69份。下面是開展問卷調查的部分調查分析統計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3.91%的學生認為理論聯系實際,解答同學們內心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是提高生物統計課程思政效果應該采取的措施;15.94%的學生認為采取的措施是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提升能力;10.14%的學生認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考試、評定成績方式是提高生物統計課程思政效果應該采取的措施;5.80%的學生認為采取的措施是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對生物統計任課教師挖掘出來的課程內容背后的故事、規律及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影響程度,2.90%的學生表示非常小,18.84%的學生表示一般,44.93%的學生表示較大,33.33%的學生表示非常大。對生物統計任課教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等方面的表現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程度,42.03%的學生表示非常大,50.72%的學生表示較大,5.80%的學生表示一般,1.45%的學生表示較小。對生物統計任課教師的課程教學在提升學生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做到誠信、友善等方面的幫助程度,33.33%的學生表示非常大,52.17%的學生表示較大,11.59%的學生認為一般,1.45%的學生認為較小,1.45%的學生認為非常小。對任課教師的課程教學,在提升學生的文明行為、規則意識,更加主動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幫助程度,36.23%的學生表示非常大,58.62%的學生表示較大,7.25%的學生認為一般,1.45%的學生認為較小,1.45%的學生認為非常小。對任課教師的課程教學對學生在愛國愛黨、關心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方面的幫助程度,37.68%的學生表示非常大,46.38%的學生表示較大,10.14%的學生認為一般,4.35%的學生認為較小,1.45%的學生認為非常小。
針對生物統計課程內容、科學理論與技術發展中所蘊含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3.04%的學生表示有助于增強職業信念,28.99%的學生表示有助于培養哲學思維,36.23%的學生表示有助于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21.74%的學生表示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三觀[2]。
在生物統計課程教學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潤物細無聲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徹在教學過程中。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