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蒙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南通 226400)
課程思政貫穿中職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的全過程,是中職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的指導綱領。課程思政不僅僅能夠指導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更能夠融入中職學校其他課程之中,成為中職學校各學科的內在靈魂,對塑造中職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等,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課程思政的落實進程中,中職學校應重視課程思政的實踐工作,給予相應的幫扶;中職思政教師則要深入學習課程思政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吸引更多的中職學生參與到中職思政課堂之中,切實發揮出中職思政課堂在落實課程思政中的主要作用。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非常先進,它關注的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強調通過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建立,形成立體多元的育人體系。在所構建的立體多元的育人體系下,將教授學生知識、塑造學生品格、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融為一體,逐漸形成協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機制。在立體多元的育人體系下,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中職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大大增強,讓中職思政跨越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中職思政既融入其他學科,將其他學科打造為開展思政教學的重要平臺,也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將與中職思政課程緊密結合,進入到中職思政課程之中,豐富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由此全面提升中職思政課程的教育水平。中職思政課程教育水平的水平提高,還表現在教育目標、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完善,課程思政所構建的立體多元育人體系,將教育目標、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與課程思政建立深度聯系。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中職思政課程的教育目標將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制定,所建立的教學目標必然符合立德樹人跟任務的要求,凸顯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在教學管理方面,得益于立體多元的育人體系,中職思政的教學管理工作將進一步增強。在開展教學管理時,中職思政將借鑒其他學科的管理經驗,并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管理形成統一的教學管理體系,將中職思政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管理工作聯為一體,進而大大增強中職思政課程管理水平與管理力度,為中職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在教學評價方面,課程思政更加關注學生在中職思政課程中學到了什么、怎么學的,即強調對中職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性評價[1]。因此在課程思政下的中職思政課程,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將更多地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思政課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情感態度、道德觀念等,所做出的評價更能夠反映學生真實的一面,并對學生日后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課程思政推動中職思政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中職思政在教學中,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在中職學校,思政課程雖然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但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卻相對單一,所采用的教學形式較少,與新時代中職思政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脫節。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與實踐,進一步凸顯出中職思政課程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推動了中職思政課程在教學方法方面的創新。中職思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切實構建中職思政的協同育人教學模式,實現其他學科與中職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將會深入到其他學科之中,學習其他學科的特點,并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方法,汲取到中職思政課程之中,奠定中職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基礎。當前各種教學理論的提出與實踐,為中職思政理論教學方法的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中職教師要積極學習翻轉課堂、創客課堂、五步教學法、微課教學、學習化課堂等教學理念,融入到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之中,并積極運用上述理論創新教學方法,逐漸構建起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方法,大幅度提升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有效性,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保障課程思政的切實落實。
當代中職學生處于移動互聯的時代,通過智能手機、電腦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無疑會深刻影響中職學生的思想,尤其是互聯網中信息良莠不齊,長期接觸低俗類信息的學生,其思想必然受到消極影響,處于低沉、迷茫的狀態,甚至會誤入歧途,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蚴浅聊缬谟螒蚴澜缍鵁o法自拔,嚴重影響中職學生的身心健康。在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職思政課程的開展,將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并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程之中,然后所開展更富有成效的思政教學活動。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之中,教師將社會中的熱點事件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通過引導學生對熱點事件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感同身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導學生明辨是非、判斷是非曲直,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分辨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從而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職思政課堂教學目標,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在所確定的教學目標中,要凸顯出協同樹人的理念,首先要將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這是課程思政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中職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任,在所培養的人才中,必須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價值觀,才能夠步入社會以后,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在各行各業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學校,都是通過教育為國家和民族培養英才,中職學校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之上,自然要具有歷史使命感,將愛國教育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之中,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要凸顯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才能夠為國家、民族、人民奉獻一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通過以德立身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使中職學生對我們的國家產生深深的認同感,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最后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通過課程思政的系列教育,使學生能夠做到政治立場堅定,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在思想方面向黨靠近,團結在黨的周圍,能夠理解黨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并在日后走入社會以后,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為黨的事業作出貢獻。
課程思政有助于中職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創新,具體來說,中職思政課堂可采用如下教學方法,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有效性。
1.運用情景化教學法
情景化教學法在中職思政課堂中的應用,旨在創設激發學生情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覺,觸及學生的靈魂,并影響到學生的一些行為。情景化教學不同于單純的灌輸式教學,它可以作用于學生的情感,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展開學習,進而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加強課前的準備,選擇與教學主題有關的素材,將其呈現在課堂中,以此讓學生接收多模態的信息,產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如在開展紅色文化系列教育活動時,中職思政教師可搜集革命英雄人物的相關事跡,如圖片、視頻等,圍繞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名言名句、戰友和人民的評價等,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景??梢运鸭恍v史紀錄片,讓學生在生動的紀錄片中了解革命先烈的付出,認識英雄人物的奮斗之路。讓學生在這個教學情境中,跟隨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了解革命英雄人物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崛起而作出的巨大貢獻與犧牲。通過那一幕幕仿佛場景再現的圖片、視頻,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將學生潛在的愛國情感激發出來,對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展示情景后,可進一步開展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討論活動中,要注意創設活躍的氛圍,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心靈的升華[3]。
2.運用微課教學法
微課是圍繞具體的知識模塊構建而成的課程,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具有內容精、時長短的特點。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法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將關于思政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短視頻。短視頻的內容精練,相比較圖文,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進行高效的知識建構,配合適當的音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可運用互聯網技術條件,在網上搜索高質量的資源,將其整合起來創設微課。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制作的系列微課短視頻,可在每節課中先行播放,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學習微課的基礎上,教師再在課中創設探究任務,如分析資料、開展討論等。其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行完成所學內容,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之中進行展示,充分發揮學生在中職思政課堂中的參與、分享作用,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其所思所想,以同齡人的思想觸及其他學生的思想,引發學生的共鳴和頭腦風暴,推動中職思政課堂地深入進行,讓學生伴隨著中職思政課堂地深入進行,其思想不斷深化,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塑造健全品格的動力。微課教學法可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先使用微課展示時政問題,并進行簡單剖析,然后再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3.運用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化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當代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環境已不再是純粹的教室環境,而是線下與線上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環境。線下與線上相融合的教學方法旨在發揮移動互聯的優勢,將其轉化為推動中職思政課程發展的技術手段。中職思政課程中線上課堂是云課堂,線下課堂則為教室內授課。線上教學凸顯理論知識,線下教學則凸顯實踐活動,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活動的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云課堂可以是由教師自主創設的課程,也可以是來自名校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在課前先指導學生在云課堂平臺中開展自主學習,完成相應的測試題,建立一定的知識基礎。切入線下課堂時,可以先提出問題,進一步檢視學生課前學習的效率,其次再深入探究課前學習的知識。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差異,讓線下的交流更具效度,并令整個教學結構更加合理。在線下環節中,要注重多開展實踐類活動,以此促進學生積累感性經驗,獲得切身體驗。中職思政課程的實踐性較強,通過讓學生參與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能夠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評價是中職思政課程中的一部分,具有反映教學質量的作用,同時可以突顯價值的維度,對學生成長起到引領作用。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評價工作,旨在通過對教師、學生的綜合性評價,尋找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幫助其更加完善。因此在中職思政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地評價,所評價的內容分為對學生課堂表現、道德操守,重點是做好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所作出的評價能夠客觀公正,肯定學生在課堂之中所表現出的優秀品質,并進行正面宣傳,從而使學生受到鼓勵。對于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一些不良表現,則要將其記錄下來,并通過長期評價,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是否發生變化,若發生變化則要給予約談,肯定學生的良好表現[4]。若長期沒有變化,則要采取一些管理手段,督促學生道德操守的改變。除形成性評價以外,要重視優化終期評價。教師可以建立基于課程考試、學習表現、日常行為等維度的復合型評價體系,并引入學生、家長、輔導員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要優化課程評價手段,基于學生的成長狀況評價課程質量。
思政課程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價值觀為目標,在立德樹人的教育事業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職思政課程日益發生著重大變化,為有效推動中職思政課程的長期發展,應當在中職思政課程中積極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切實提高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有效性,發揮出中職思政塑造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