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麥成
【內容摘要】國家推行“雙減”政策后,課堂活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活了,學習負擔減輕了。然而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卻更加嚴重。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如: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學方式的改變、社會因素的改變等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兩極分化 改變策略
“雙減”政策猶如一縷春風,讓沉悶已久的小學數學課堂煥然一新。課堂活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活了,學習負擔減輕了。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合作學習,給學生創設了與人合作和交往的機會。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然而,就在我們正忙著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時,“良藥”開始苦口了。透過精彩紛呈的課堂表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活躍的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難以深入其中,當大家都在積極探索、討論、交流,享受探索學習的樂趣時,那些學困生卻陷入了困頓狀態,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所適從……
面對這一現象,我有些不安:新課程的實施固然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 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師、學生在新課程中共同成長。但班級中兩極分化現象卻日漸嚴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了,而且兩極分化現象由原來的中高段降到低段,學困生的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為什么“兩極分化”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變化。
新課標教材中配備豐富的圖片、有趣的情境,一改往日數學課本的的單調枯燥,給人的感覺耳目一新,讓學生感覺親切、有趣。可是插圖太多也會給學生帶來困擾,學生不知道在插圖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用去不少時間,可有時還沒能進入主題。另外,現在教材中一些信息給出往往都是幾個學生你一句我一句來出示的,這些條件的分散給出,無疑讓低年級的學生感到應接不暇。其次,教材中有些習題信息模糊,讓學生不知如何是好。
二、教師的變化
新教材給了教師很大的發展空間,挑戰性也隨即大了。新課標中對具體的一節課沒有具體的目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往往很難把握單元及課時目標。必須用更多時間去研究,還要琢磨怎樣將以城市素材呈現的內容形式更換為適合學生的生活情境。迫于質量檢查的壓力,在對同一內容的不同年級的教學中,不管處在哪一年級,85%左右的教師寧可用本學段的最高要求來實施教學和檢測,甚至把下一學段相同內容的目標要求下放到本學段來教,本著“超標肯定達標”的心態,惟恐自己沒有執行好“雙減”政策。教學目標模糊,沒有序列化,沒有層次感,造成了兩極分化嚴重。
三、學生的變化
新課程的學習方式的實質與核心是民主和諧,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它改變了過去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提出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發現,這些學習方式缺少了強制性,需要學生自覺地學習。小學生自覺性較差,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或一部分紀律差的學困生,他們常常會在自主探究時及小組合作時“開小差”。另外由于班級人數較多,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使學困生原本已有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些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就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學習中他們有了廣闊的探索空間,表現越來越出色。從而使“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在心理上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性格上,他們對老師的教育有時違背,有時順從,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會感到難為情,會產生自我保護、避免犯錯的抑制心理。這時的他們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上課不積極主動發言,沒有勇氣或者怕大錯被人取笑,這種少開口、少出錯的心理占據了很大部分。長此以往,課堂就缺乏競爭氛圍、合作意識,學生思維緩慢,學習懶散。特別是學習動機不明確,無上進心及競爭意識的部分學生,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數學學習,使他們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四、教學方式的改變。
課改以來,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和創新。對“講授”一詞避之惟恐不及。新知出現后,趕緊拋給學生,或是簡單的引導之后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題方法,然后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反饋后,把所有方法都羅列出來,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對于教師的這種不作為現象我不贊同。 從表面看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我認為這是舍本求末。我在許多公開課上都看到,老師過于尊重學生的選擇,也可以說是處理不好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的關系,所以在要求掌握新知識上態度模糊。這無疑給那些比較懶惰的學困生一個不去接受新知識的借口,從而使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五、家長的不關心、不重視。
部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不重視,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們認為學習那是老師的事情,我們不識幾個字,怎么給孩子輔導呢?還有部分家長忙于為生計奔波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試問,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他怎么會安心、認真地學習呢?我們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缺乏自制能力,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引導正確的方向,而在家里這個引導者就是家長。家長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當然家長在處事中還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專制,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多和他們溝通,交流,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對數學教學中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要深刻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從而改變目前這種尷尬的局面,使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那么怎樣讓學困生學而不困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 深入研究教材,創設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一是要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知識點;二是要從微觀上正確把握各冊的聯系及不同的目標。不過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個富有個性地、活生生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無論是從地域、家庭環境、知識基礎等情況都不盡相同。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新課程提倡教師要依托教材,提煉教材,但更要依據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地開發教材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教師在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可以對教材作必要的調整與重組。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正反比例》教學時,我考慮到這些概念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體驗同樣的速度,跑的時間越長,跑的路程就越多;同樣的錢數買筆,單價越低,買的數量越多,單價越高,買的數量就越少……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所有的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知識為基礎,與新知識建立了聯系,獲得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在這節課上學生的積極性高,幾乎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達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以教促學,加強方法指導。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一部分學困生在數學上工夫花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他們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這些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另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的指導和學習心理的輔導。教會學生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提問”。學生只有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創新。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思想方法,還要學會“感悟”。學貴有悟,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而學生的感悟能力不是與身俱來的,在數學教學中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感悟”的情境。
因此,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生思考的情況,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趣,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就點撥,當講授還需講授,對于課堂中出現的不同算法給予肯定,這無可厚非,但是肯定之后要對那些麻煩及落后學段要求的方法給予必要的說明,要正確處理好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關系。反之,會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極為不利,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加強優化的方法指導。
三、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感染學生,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愿意學、樂于學。一個學生知識點的欠缺很容易彌補,可是如果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問題就嚴重了。可以讓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給那些學困生一些體驗成功的愉悅的機會;一般的學困生都是由于對學習沒有興趣造成的。也可以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題目)在課堂上多關注這些成績中下的學生,多一些鼓勵的評價;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等。學生一旦對數學有了濃厚興趣,就會自覺地去探索,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興趣,重立自信是我們應對學困生的積極的教學策略之一。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及認知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贊可夫的心理實驗表明,教師的良好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融洽、活躍的心理環境,以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在數學教學中,防止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也一樣,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也需要學生本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