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
[摘 要] 在幼兒園開展項目活動,能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提高幼兒綜合素養。自開展“梅燭燈”項目活動以來,以教師在活動中發現的問題為導向進行教科研,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為幼兒的項目探究活動和深入學習提供支持條件,讓幼兒在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中提高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基于幼兒探究活動的觀察,讓項目活動更持續、有深度,讓幼兒學習更自主、有提升,讓教師工作更專業、有成長。
[關鍵詞] 幼兒園;項目活動;教科研;問題導向
王小英等人在《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與邏輯架構》中提出,幼兒深度學習是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較長的一個時段,圍繞著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全身心地積極投入,通過同伴之間的合作與探究,運用高階思維,遷移已有經驗,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在學前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因其不僅關乎幼兒當下的成長,還對幼兒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此次教研的宗旨是,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充分相信兒童的智慧,以深度學習理念開展各種嘗試。
一、發現問題——教科研現場的“火花”
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從出生開始,他們就在用自己的行為方式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釋世界。目前,研究者和幼兒教師比較認同的項目活動定義是張俊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提出的界定:所謂項目活動,就是幼兒在教師的支持下,圍繞生活中某個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識的過程。
如何從項目活動中幼兒的日常游戲行為尋找意義事件,是當前許多幼兒教師在觀察或寫觀察記錄時面臨的困惑。教師要解決這樣的困惑,必須要了解觀察是什么,如何基于觀察進行分析,調整材料投放,促進項目活動的持續開展。為此,在確立以“梅燭燈”作為項目活動內容開展探究時,教研現場教師們提出了很多問題:活動場所遠,組織幼兒去非常不方便,怎么辦?梅燭燈是用一條條板凳連接而成的,每條板凳又寬又重,幼兒們撐得起嗎?如果以物易物,選擇其他材料代替的話,連接處如何固定?用電動工具時,幼兒的安全如何保障?板凳上插了燈籠,燈籠是用蠟燭點燃的,幼兒用火安全嗎?幼兒園這么多幼兒,如果每個班開展,區角怎么設置,以前的區角要全部撤掉嗎?……
面對教師們困惑的眼神,聽著一連串的問題,最好的解惑回答是:教研的目標就是解決問題,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就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讓教師們慢慢來,在摸索中前行。
二、探究問題——教科研大廈的“樓梯”
在邀請工匠來園展示后,大班年級組教師帶領幼兒們制作梅燭燈,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和教師基于項目活動中的問題,進行了聚焦式探究。
問題一:板凳很重怎么辦?
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板凳很重,使用起來不方便。就這個問題幼兒在小組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泡沫呢?因為泡沫硬比較輕,也好打洞。”“我覺得不好,泡沫是很輕,但是也很容易破,而且我們的燈籠上面要點蠟燭,要是蠟燭搖晃,把泡沫燒著了,怎么辦。”“那我們可以用雨塑板,雨塑板硬而且下雨的時候都不會打濕。”“我們用木頭吧,因為板凳就是用木頭做的,板凳重我們搬不動但我們可以選用薄薄的木板,這樣能夠有硬度又不那么重。”根據幼兒的討論,教師調整了材料,用紙板、泡沫板、復合地板代替笨重的板凳。
問題二:使用電動工具危險嗎?
就這個問題教研組特地展開了一次教研討論,列出兩個核心問題:
1.幼兒具備使用電鉆的能力嗎?
2.安全是什么?是讓幼兒遠離危險工具和物品,還是提高幼兒安全意識,知道保護自己和同伴?
經過激烈的討論,教師決定投放電鉆讓幼兒嘗試和體驗。教師簡單指導電鉆使用方法后,幼兒開始嘗試操作。家長提供了一套電鉆,發現幼兒操作很規范小心!幼兒們既收獲了新的技能又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教師臉上也是滿滿的驚喜。
問題三:用蠟燭不安全怎么辦?
在使用蠟燭的過程中發生了新的問題:
1.蠟燭很難平穩地放在泡沫、紙板、木板等材料上。
2.蠟燭的滴蠟會弄得到處都是,還會不小心滴在衣服上、手上,滴蠟也很燙手。
3.蠟燭燃燒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會燒到衣服、操作材料等,有安全隱患。
幼兒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討論:怎么辦呢?可以用什么呢?
“我家里不用蠟燭的,晚上都是開燈就亮了!”“家里的燈都在很高的墻上,我們拿不到呀!”“我知道了,我家停電了就會用手電筒,我們可以用手電筒!”“我們的梅燭燈比較小要用小小的手電筒。”“我家里也有小彩燈,是我過生日的時候爸爸送我的禮物,有好多顏色,我們的梅燭燈也可以有好多漂亮的顏色!”通過幼兒們的討論,大家決定用小型手電筒和小燈泡替代蠟燭。教師不禁感慨,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
三、解決問題——教科研田地的“果實”
在教科研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問題一:如何設計觀察表格,把幼兒活動觀察記錄下來?
問題二:幼兒在探索中遇到瓶頸時,教師需要介入嗎?以什么樣的方式介入呢?
問題三:項目活動不同環節的區分和整合產生矛盾和脫節時,是否需要撤銷或者調整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們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找到新的觀察點,有了新的探索方向和新的發現。
收獲一:客觀翔實的觀察記錄,科學系統的記錄表格,讓項目活動更持續、有深度。
通過明確的觀察目標引領,聚焦行為要點,詳細地記錄有價值的信息。同時,教師應客觀地進行記錄,不摻雜主觀判斷或評判,盡可能避免教師的經驗、價值觀、標準等形成的思維定式影響對幼兒言行的描述。
通過表格,科學系統地記錄觀察時間、觀察對象、材料投放、幼兒行為實錄、分析解讀、支持與調整,幫助教師深入了解、記錄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為教師評價幼兒行為方式提供真實可靠的材料。
收獲二:適時調整材料投放,進行經驗鋪墊,讓幼兒學習更自主、有提升。
適時調整材料投放,對幼兒進行經驗鋪墊,既能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需要,又能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獲得不同的探索體驗,突破最近發展區,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索行為和深度學習。
收獲三: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析解讀幼兒的行為,讓教師工作更專業、有成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揭示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方向和一般規律,系統描述了3~4歲、4~5歲、5~6歲各個年齡段幼兒發展的典型表現,并提供了相應的教育建議,為教師理解兒童的行為表現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
四、感悟——踏上教科研的幸福之路
教師的工作天然具有研究的屬性,他們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有大量的觀察和案例,也有著許多困惑。因此,可以從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幫助教師踏上“問題—計劃—行動—反思”的問題式教學研究旅程,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教師在教學常態下的真實問題。
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面對“梅燭燈”項目活動中的現實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每個教師立足教學實踐,從自己的視角來詮釋“梅燭燈”項目活動平實而溫暖的教科研之旅。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小英,劉思源.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與邏輯架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0(1):3-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