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俊 張強
摘要:文章基于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0~2020年的污染物排放數據,實證研究了工業企業研發支出(R&D)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研發支出與企業環境績效顯著正相關,而且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工業化程度高和公眾關注度高的地區環境條件下,這種正向促進作用更加顯著。研究結果一方面為陜西省工業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可以促進污染物排放量減少,提高環境績效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工業企業環境治理政策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企業研發;績效;企業管理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研發支出作為一種潛在成本,在環境責任關注度的基礎上對財務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企業加大研發強度其產生的凈效應轉化為污染物排放量的減少,因此研發支出不僅是企業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同時,研發支出作為企業的一種以承擔環境責任為出發點而在企業財務報告上的客觀體現,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企業通過承擔環境責任間接或直接會給企業帶來價值的增加,直接的收益體現在通過環保投入實現了創新技術改進、污染物排放量的減少和提高了三廢產品的利用率等目標,這樣就減少了企業治理環境的成本,同時還獲得了綠色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企業經濟發展,因此,提出研究假設:
假設1:工業企業投入越多的研發支出經費(R&D)其環境績效就越高(即高REPI)
假設2: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產業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企業在面臨外部公眾對環境治理的關注與監督下,企業投入研發費用的強度對環境治理的作用更加重要。
二、計量模型與變量設定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陜西省11個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數據選取陜西省2010~2020年污染排放數據,通過國家統計局、中國環境統計年鑒、陜西省環境統計年報、全國R&D普查公報獲得數據,將收集的污染物排放量與各變量指標進行處理合并為平衡面板數據。
(二)核心變量
1. 被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作為大氣環境污染物廢水中SO2排放量作為各地區環境績效衡量的指標。因為SO2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排放物,所以選取各地區中對大氣環境產生污染的污染物SO2排放量來衡量環境績效具有代表意義。
2. 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研發支出經費的投入強度來作為解釋變量,用研發支出費用/地區GDP來對R&D進行衡量。
3. 控制變量,根據已有實證研究對于環境績效研究控制變量的選取與處理方式,結合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選取外商投資水平、工業產業結構、資本勞動比、企業規模和人均收入水平這5個控制變量。
(三)實證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研究假設,本文借鑒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構建的理論模型框架,在此基礎上將研發支出(R&D)納入到污染排放模型,建立如下模型(1)
RFPIit=β0+β1R&Dit+β2lnFDIit+β3lnSOEit+β4lnKLit+β5lnSIZEit+β6lnILit+∑year+εit
式中,REPIit表示i地區t年的環境績效,R&Dit表示i地區t年研發支出的投入強度,同時,考慮到污染排放本身的相關性將環境績效進行滯后一期的處理,Cit表示各控制變量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資額、企業規模和工業產業結構,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同時為了檢驗外部環境治理的規制與約束對環境績效的影響,參考(周瑋、吳聯生2015)的做法,在模型(1)中這三個變量與環境績效的交乘項,構建模型(2)。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圖1報告了描述性統計,包括全樣本描述性統計;在全樣本下,陜西省環境績效的平均數為1.314,標準差為1.74,最大值為10.6,最小值為0.005;從三個子樣本來看,在關中地區環境績效的平均數為1.602,相比于全樣本環境績效的均值提升了1.2(即1.602/1.314×100%),陜北地區環境績效平均數為0.75,低于全樣本環境績效均值。陜南地區環境績效平均數為1.72,高于全樣本環境績效均值的1.3(即1.72/1.314×100%),可以看出在陜西省整個范圍下這兩個區域各市區的環境績效普遍是比較高的,相比之下,陜北地區環境績效平均數低于全樣本環境績效的平均數,說明在陜北地區各市區環境績效是較低的。
(二)相關性分析
同時對核心變量進行了Pearson相關分析以檢驗回歸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結果表明,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5,說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不影響回歸結構。
(三)回歸結果分析
表1報告了模型1的實證結果,第一列報告了加入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則第二列為沒有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由第一列可知環境績效與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在統計意義上Digital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t=2.55,p<0.05),意味著工業企業投入的研發支出費用越多,其所在地區的環境績效也就越高(即高REPI);在經濟意義上看,以第(1)列結果為例,如果企業研發支出投入強度增加1個百分點,將使環境績效提高0.397。綜合說明無論是在統計意義上還是經濟意義上,提高企業研發支出的投入強度的確有助于環境績效的提高,企業研發支出R&D與環境績效為正向促進關系,這與假設(1)預期一致。
四、穩健性檢驗
考慮到環境績效本身的特性,將變量環境績效滯后一期帶入模型(1)中,再次進行實證回歸分析,實證結果為環境績效與研發支出的相關性系數為0.764,t值為3.25,在統計意義上1%水平顯著,其回歸結果與前文分析一致,即企業研發支出與環境績效之間為正向促進關系。同時應用Tobit模型回歸結果,回歸結果也為正向顯著(t=3.76,p<0.01),驗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
五、進一步分析:環境績效的外部影響
波特提出的創新性假說則認為,通過設計良好的環境治理管制,能夠刺激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強度,最終實現控制污染和提升績效的“雙贏”。對模型(2)實證回歸分析,表2第一列結果顯示,AGDP×REPI的回歸系數為0.746并在1%水平上正顯著,說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情況下,企業研發支出對環境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效果就越明顯。第二列結果顯示,Mount×REPI的回歸系數為0.832并在1&水平上正顯著,說明地區工業企業數量越多,所承受的外部公眾壓力越多的情況下,企業研發支出對環境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效果就越明顯;第三列結果顯示,IL×REPI的回歸系數為0.094并在1%水平上正顯著,說明在公眾對環境績效的關注度越高的情況下,企業研發支出對環境績效正向促進的作用效果就越明顯。
表2整體結果表明,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產業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企業在面臨外部公眾對環境治理的關注與監督下,企業投入研發費用的強度對環境治理的作用更加重要,最終表現為企業研發支出對環境績效具有更加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六、結論及建議
通過相關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本文的研究結論,同時根據結論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企業研發支出與環境績效為正向促進關系。因此工業企業尤其重污染型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強度,積極綠色創新實現高效率資源利用,減少污染排放,提高環境績效。雖然陜西省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各地爭取環保專項資金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但部分地市存在相關項目實施基礎薄弱,組織能力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并結合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各市區要根據省環保資金有關管理規定,強化項目監督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跟蹤項目實施和績效目標運行情況;對于重污染企業要重視良好的環境績效產生的積極的經濟后果,加強社會環境責任履行程度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支出,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發揮互補性戰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姚維保,張翼飛.研發稅收優惠必然提升企業績效嗎?——基于上市醫藥企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稅務研究,2020(07):95-101.
[2]陳可喜,張暢.研發支出、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J].財會通訊,2018(27):111-117+123.
[3]王文寅,賈子璇.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行業比較研究——基于造紙、化工、采掘業上市公司數據[J].會計之友,2020(11):79-84.
[4]王麗萍,姚子婷,李創.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影響——基于企業成長性和市場競爭性的調節效應[J].資源科學,2021,43(01):23-39.
[5]于連超,董晉亭,王雷,畢茜.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助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嗎?[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1,36(06):116-126.
[6]蘇丹妮,盛斌.服務業外資開放如何影響企業環境績效——來自中國的經驗[J].中國工業經濟,2021(06):61-79.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軟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KRM115);西安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YC017)。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