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創新、合作、管理等關鍵能力和誠信篤行、責任感、服務意識等必備品格。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支撐,教學實踐掣肘培養質量。改革理念是以學生主體性、自主性為本位;以能力為導向設計課堂進程;以探究為根以發現為主線進行教學。改革要旨是價值引領,錘煉學生專業品性;品格塑造,形成學生良好德行;能力訓練,提升學生思維品質。課堂活動形式以情境設置、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等為主。
關鍵詞:核心素養;財務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65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是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化,是人才培養目標在新社會發展階段的新體現。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創新、合作等關鍵能力和誠信篤行、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等必備品格。財務管理類課程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其教學實踐掣肘培養質量。因此本文基于本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探討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以期對該類課堂質量提升有所裨益。
1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
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是為培養該專業人才而設置的課程門類。核心素養視域下該類課程課堂改革,須觀照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解決問題等關鍵能力及誠信、敬業、服務等品格。其理念有以下三點。
1.1以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和自主性學習為本位
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核心素養,須以學生自主性為根本,主體性發揮為前提。本專業應用型較強,該類課程教學更須凸顯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素養形成指向實踐,該類課程如宏觀經濟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等理論知識和技能是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其教學需在教師引領下,以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發揮為本位,學生掌握學科結構和方法,為養成核心素養打下堅實基礎。任課教師用教學實踐中生發的智慧,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使其自建必備能力和品格。
品格是做人的根本,能力是做事的保證。必備品格和能力,雖然在理論上可分開但實踐中卻是統一的,且在學生身上整體地發揮作用。它是立德樹人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整人和諧發展的應有之義。該類課程教學中,教師以財務管理人才核心素養培養為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情感,開啟思維閘門,使其在自主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經歷問題解決中體驗社會責任和服務精神。
1.2以能力為導向以應用為牽引設計課堂進程
財務管理人才核心素養培養需該類課程以關鍵能力為目標導向,以應用為引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課堂謀劃和活動。任課教師將財務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可探索發現的過程及思考、自主建構的對象,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陶行知說,“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培養核心素養,需以能力為導向教學,而能力在學生應用知識中形成。因此,任課教師從學生經驗切入,精心設計該類知識“發現”的“真實情境”,激發其主動地活動。
教師要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本專業學生能夠在其幫助之下,依賴其思維和努力而達成理解并能遷移應用的教學活動事件,引發學生高質量地“學”。要“知道學生在哪里、知識在哪里,并以此打開內容、精心設計、帶領學生與知識相遇”,經歷“兩次倒轉”教學機制,使學生具備核心素養形成所必備的基礎要素,并使之從中獲取前行的力量,升華為財務管理人才為社會的責任、品格與情懷,成為未來社會建設的實踐者。
1.3以探究為根以發現歸納為主線進行教學
核心素養形成指向實踐,教師如何教,方能使本專業學生達成核心素養,探究無疑是最佳途徑。該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利用遞進式的系列問題和案例,讓學生去探究,在思考中發現、歸納,建立專業認知模型。探究中學生明確專業知識概念,形成客觀的處世態度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價值觀。以探究為根以發現歸納為主線進行高質高效教學,引發學生思維沖突,使發生深度學習,形成核心素養。
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體驗中感悟,養成核心素養。實質性的探究活動,離不開任課教師對遞進式系列問題的設計和引導,而問題設計要以學生認知經驗為出發點。該類課程教學以探究為根以發現歸納為主線進行,將學生引入財務管理類知識的邊界,與之相遇,從而練就能力,形成品格。
2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旨
課堂教學理念支配課堂運作,發揮方向性和規范性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該類課程教學改革理念指導下,其改革需秉持以下三點要旨。
2.1價值引領,錘煉學生專業品性
曾有哲人說,將學校中學到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便是教育。剩下的無外乎是積淀于學生身上的氣質、處事方式與行為習慣,表現為主動、獨立、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積極樂觀。雅思貝爾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要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品格正直和心靈自由的人,就要在課堂中通過價值觀引領錘煉專業品性,方在未來完整精神生活中社會實踐。
做人和做事的觀念與準則,決定一個人的精神風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教師教學中,將一般價值觀和專業價值觀相融合,使學生獲得靈魂的方向和精神成長,形成敬業、誠信、服務、求實等專業品性。深挖課程內容中的思政思想,并與學科結構整合,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專業訓練。在價值文化多元的今天,教師秉持通過課堂引領學生在理解各種價值及意義中錘煉專業品性和精神。
2.2品格塑造,形成學生良好德行
“教之本,乃立人”。本專業學生要在未來工作中有更大發展空間,需具備正直誠實、與人和諧、誠信服務、真誠敬業等品質。應對時代巨變,更應具備責任擔當、健全人格、勤奮敬業等品格。作為教師應秉持品格塑造以形成學生良好德行的教學改革要旨,進行教學改革,成就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良好德行。
良好德行決定財務管理者工作的高度。品性不良,即使能力卓越,也難以擔當財務管理工作的重任。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堅守這一要旨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成為肩擔正義、勤奮進取、品德高尚的社會建設者,成為真正“大寫的人”。
2.3能力訓練,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培養該專業人才,該類課程教學改革須圍繞專業能力來開展,核心是思維品質的磨煉。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是培養能力的關鍵。因此,提升思維品質是該類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旨之一。“今日世界之復雜、變化之迅速,已遠超我們的想象。……如今世界需要的是具備機器所不具備的設計、創造和共情等能力。”培養本專業學生關鍵能力,須在該類課程的教學上下功夫,借助課堂過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來成就。
任課教師在明晰所授課程給予本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獨特價值及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表層知識學習走向發現知識邏輯和意義的深度學習,從而提升思維品質,形成高階思維。“要讓學生經歷思維基本過程(如分析、綜合等),體驗思維的基本形式(推理或意象等),進行思維活動(解決問題等),并使之合于主客觀要求”,“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育;第二,從主觀性、主體性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育。”
3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教學活動的形式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財務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與要旨,以及本類課程的性質,該類課程的教學要以情境、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等活動形式來進行。
3.1依據內容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征,為學生創設課堂活動情境,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本類課程以情境教學為主培養本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根本原因在于本類課程的內容具有情境教學的契合度,如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課程中都有很好的情境教學元素,而且借助情境,更易使本專業學生掌握相關理論,體驗專業品性。經歷該類課程的情境學習過程,使本專業學生感悟專業理論與社會生活的結合,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該類課程教學通過“情境”,把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激發起來,使其思維真正動起來,經歷兩次教學倒轉過程,體驗知識產生的豐富性,建構其自己的知識圖式。對于任課教師來說,要清晰地知道如何把需要教的內容,用最恰切的情境給呈現出來,且能夠喚醒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關聯。通過情境教學,在該類課程知識與學生經驗之間建立聯系,讓學生主動思考該類課程的內在意義,“從符號的表層形式傳遞走向知識的邏輯演繹和價值關懷相融合的文化內生性創造”,以促進未來社會實踐主體的成長與發展。
運用情境進行該類課程教學,教師要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秉持情境創設為課堂教學目標服務原則進行教學規劃。不管是社會經濟生活場景、還是角色扮演等,都要圍繞目標來進行。作為一種手段或媒介,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緊密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經驗和本課程結構特點,使課堂擺脫技術化的規制和工具性的束縛,使之成為學生專注學習、建構意義和豐富精神的活動過程。任課教師將學科結構知識蘊含于情境中,為學生提供最恰切的活動情境,誘發學習動機,使其主動投入和積極思維。
3.2以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進行教學
通過設計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是促進學生投入教學活動進行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本類課程如會計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很適合任務驅動學習,因為其內容結合現實緊,且應用性強,以任務驅動學習,更能激活學生思維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超越已有經驗,在完成任務中發現規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煉制專業核心能力和品格。任務即“學習事件”,其質量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任務,使學生內部認知結構與外部知識發生實質性互動,獲取知識和能力。同時,形塑獨立的文化個體和理性的文化內生性創造力。
該類課程的教學任務設定,要立足于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和有質量地完成任務為根本。任務的設定要以教學目標達成為中心,遵循學科結構,結合本專業學生特質來進行。高質量的任務設定需要任課教師全面把握所授課程中哪些知識必須要教,哪些不需要教,并且知道它們在學科結構中的地位和價值,以及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形成挑戰性任務,來激發學生主動活動,感受課程的內在魅力。一是布置的任務,能激起學生興趣;二是布置任務后要給學生留夠時間,因為完成任務是喚醒學生經驗、思維活動、領會學科思想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三是反饋任務完成情況,激勵學生相互學習;四是任課教師總結任務完成情況,以引領性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學習結果。
本類課程應用性和實踐性強,設定任務時,一是要結合課程和專業學生特點,設計有一定深度和發展性的任務;二是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三是指導要適切,評價要得當。
3.3以問題解決為主線進行教學
思考始于問題,能力源于思考。以問題解決為主線進行教學,是培養本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活動形式。它可以使學生憑借其主體性活動與課程內容之間建立一種“緊密的靈魂聯系”,從而把握本質,而不是僅聽教師的描述或解釋。借助問題解決和教師指導,學生分辨出所學課程中本質與非本質內容,這是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而深度加工是學生思維品質發生作用并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自己態度的過程。好的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而好問題不僅具有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而且具有探究性、發展性和開放性。因此,任課教師要依據所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觀照學生經驗,把學習對象轉化為高質量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養成品格與能力。
任課教師設計問題,做到既能打破學生認知平衡,激活其思維,又能調動其非智力因素。杜威(John Dewey)對問題解決教學的基本程序有深刻闡述:第一,有一個與學生經驗相關聯的活動事件;第二,活動事件中有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學生思維的刺激物;第三,學生占有知識資料,進行主體活動,對付這個問題;第四,學生必須有條不紊地展開其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學生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個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現它們是否有效。本專業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并驗證,發展高階思維和建構知識結構,在解決問題及應用中,體驗人類社會性情感和提升思維品質與能力。
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及時提供所需的支架。既關注問題解決活動中學生的投入體驗和主動性以及學科結構化知識的建構,更要重視創新能力和良好品格的培育,使財務管理專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納外在知識的灌輸性學習,而是能動、自主地身心主動投入到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80.
[3]郭華.“教與學永遠統一”再認識——教學認識論的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75-83.
[4]郭華.帶領學生進入歷史:“兩次倒轉”教學機制的理論意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報,2016,(01):8-26.
[5]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0.
[6]鄭葳.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進[J].教育研究,2018,(11):56-60.
[7]江丕權,李越.教學改革與思維能力培育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03):125-133.
[8]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03):11-14.
[9]錢旭升.論深度學習的發生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09):68-74.
[10]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1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4.
基金項目:河南省課程教學改革課題“基于中小學優秀教學視頻課例切片分析提升師范生教學技能的理論與實踐”(2021-JSJYZD-032)。
作者簡介:張星源(1996-),女,管理學碩士,信陽師范學院商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