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譚顯勝 張新
摘要:“植物生理學”是農學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本文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設計及課程考核改革三個方面探索了將課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式。旨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自然結合,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使之成長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82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就是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育人的全程,解決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問題。
“植物生理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運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方法,研究植物的物質代謝、能量轉變、形態建成、信息傳遞與信號轉導、逆境生理等,對于指導植物生產事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農學、園藝和植保專業都將“植物生理學”設置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將課程思政與“植物生理學”專業課程相結合,充分挖掘“植物生理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找到兩者的相關銜接點,經過精心的設計,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貫穿于“植物生理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從育人的角度全面體現這門課程的價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人生方向,在課程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意義所在。
1課程教學目標包含德育目標
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要確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通過對“植物生理學”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學生應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知識目標是指完成“植物生理學”課程的學習后,學生能理解植物生命活動規律和機理,了解植物與環境相互關系,并掌握主要的研究方法及植物生理學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完成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復雜多變的植物生命活動的認識能力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和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農業生產實踐中與植物生理學相關的一些問題。素質目標,即課程思政的德育目標,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實現立德與樹人相結合。
2學科內容與思政內容的融合設計
科技與人文是有機融合的,“植物生理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不僅要深入挖掘和提煉植物生理學課程的思政元素,也要充分考慮在把思政內容融入學科教學時與學科內容的銜接。“植物生理學”教學單元劃分為水分代謝與礦質營養、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和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三大部分。比如,在講授緒論-植物生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歷史時,讓學生認識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植物生理學知識在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的農耕生產活動中不斷得到孕育和總結,知識源于生產實踐,從古籍了解國家歷史,培育人文情懷。在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中,通過引出諺語“有收無收在于水”,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了水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強調水是農業生產命脈的思想,教導學生愛護水源、愛護地球,講授合理灌溉的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培養節約、合理的農業生產理念及科學發展觀。講授第二章“植物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這部分內容時,以缺礦質元素的診斷為例教導學生應充分調查,深入分析,綜合考慮,具體試驗,才能得到一個較正確的結論,讓學生理解從現象看本質即唯物辯證法觀點。講授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時,以卡爾文實驗室花了10余年的時間弄清楚C3途徑為例,要學生理解科研道路是充滿挫折的,貴在堅持不懈,以此激發學生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在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中,介紹湯佩松先生在呼吸作用多樣性方面的創造性理論和杰出貢獻,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努力學好本領,可以改善生活并報效國家。講授第五章“植物同化物的運輸”時,從源和庫的相互轉化中引導學生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認識量變與質變。在第八章“植物的生長物質”中,以小激素做出大貢獻的例子,說明技術發展改變了社會和生活,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要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例如合理使用保鮮劑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貯藏運輸,但濫用有毒的保鮮劑則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健康,這些違法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嚴懲,作為老師及以科研人員要告誡學生要做有良知、有底線的農業生產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第十章“植物的生長生理”中,從根深葉茂、主莖與側枝、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等的關系中,引導學生懂得任何事物是各個部分的統一整體,各部分之間是相互制約與協調的關系,形成辯證的哲學觀。在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中,講到植物的光周期現象,南方大豆移植到北方種植,開花太晚,生育期延長,結實時天氣已變冷,產量不高,而東北大豆在北京種植時,開花太早,生育期大大縮短,產量也不高,所以提早或延遲開花都會產量不高,聯系到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在合適的年齡做該做的事情,樹立正確的婚戀觀。講授最后一章“植物的抗性生理”,從植物耐逆境的響應機制中學習自身應對逆境的積極態度,植物生長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發展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也可以講述自己的課題小組在植物抗蟲、抗病等逆境脅迫研究中的相關科研成果和曲折過程,激發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
在理論知識單元教授過程中還應結合科技前沿和國內外最新科研進展,特別是我國的杰出科研成果,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講授植物的次級代謝產物這章時,可以介紹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抗瘧藥方青蒿素的故事,還可以介紹當年植物生理學工作者參與海南橡膠研究開發的事跡。在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章,介紹湯佩松先生放棄美國優越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回國從事植物生理學科研和教學工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簡陋的實驗室中,他帶領學生率先在植物菠菜中分離提取出碳酸酐酶。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愛黨精神及崇高的民族責任感將深深感染學生,而這些杰出的科研成果將提升學生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掌握科學文化和方法、擴大眼界的同時又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將人文情懷、愛國思想、科學精神和馬哲思想與相應知識單元契合,自然而不突兀,才能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價值觀引領的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思政元素
單純的抽象理論講授教學方式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為了給學生營造豐富的學習情境及讓他們更好地體驗理論知識的實用性,我們可采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運用現代網絡教學平臺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便捷、快速且內容豐富,成為常規線下教學的必要補充,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完全替代了常規線下教學。網絡教學資源很豐富,視頻資源、課件、圖片等,許多我們可以直接使用,但也有一些良莠不齊的,所以需要教師對資源進行細致篩選,才能合理使用。我們也可以自己制作或轉載一些課程思政相關的視頻放在網絡平臺與學生分享,還可以作為任務點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例如學習通和慕課等教學軟件或平臺都比較好用,能夠發布教學視頻、教學資料,也能與學生實時交流、討論互動,或者課堂上發布作業、搶答,及課后布置作業等,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限制。討論式教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自講,老師發布題目討論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能掌握大部分的學習內容,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有其優勢。翻轉課堂是比較新型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討論式教學,老師將課堂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而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引導、啟發的作用,老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理解與理念共享的關系。教師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進行融合設計,通過思政內容點燃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結合小班形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討論和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實現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內化與共鳴。此外,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要采用適宜的思政教學形式,要有意識地針對不同授課對象特點進行課程思政設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當然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進行課程思政,都不能跑題跑偏,占用太多課程教學時間,只有處理好課程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育人的關系,才能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如果課程章節內容較多,課時緊張時,可采用滲透式的幾句話,也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多樣化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變被動灌輸為主動求學,使學生真正感到每堂課各個方面都有所收獲,還能在課堂上了解植物生理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前沿,激勵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課程考核促進素質提升
培養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滿足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改變傳統的考試模式,使考核形式多樣化。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進行以過程考核為導向的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對平時學習的重視。線上考核與線下考核相結合,線上考核包括學生在學習通上完成作業、討論及視頻觀看情況。線下考核可以采取文獻閱讀方式,選取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獻進行閱讀,整理歸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匯報,與同學們、老師交流分享;或者在之前文獻閱讀、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一個專題深入學習,進一步搜集并仔細閱讀文獻,分析總結文獻內容,形成自己的觀點,并按照正規論文格式撰寫綜述論文,也可探索研究性學習小組成果展示的方式。這些都可以作為非標準答案過程式考試方式,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查閱資料、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獲得感。
“植物生理學”是農學各專業的基礎課,該課程中本身就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我們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素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積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專題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和過程式考核。教師在觀念上也要轉變除了要有扎實的學識外,也要時常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立德樹人,如何將一些正能量的東西傳遞出去。有時候空講大道理確實用處不大,教師要挖掘思政點,以實例淬煉精神、弘揚品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通過“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其科研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得到提高,成長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韓占江,徐雅麗,王海珍,等.“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設計、實踐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6(95):100-101.
[2]王曉玲,鄒華文,許鳳英,等.高校課程思政特點與實踐——以植物生理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7(23):189-192.
[3]鄒華文,劉衛娟,王曉玲,等.研究生“高級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49):69-71.
[4]陳婷,張云龍,曹張軍,等.“生物分離工程”課程思政教育融合探索[J].紡織服裝教育,2020,35(03):213-215.
[5]聶海艷,向自偉.藥物化學思政課程改革的討論[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1):174.
[6]瞿朝霞,胡興.地方院校“發酵工藝學”課程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探析[J].農產品加工,2018,(22):84-85.
[7]張芳,劉維仲.植物光合作用機理機制中蘊藏的“思政點”[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57-58.
基金項目: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政專項“《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RKSZY2052)。
作者簡介:吳娟(1984-),女,湖南婁底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植物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