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史料實證能力,是發展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一方面。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科學的史料實證方法、恰當的史料實證機會、有效的史料實證評價等。文章主要圍繞指導高中生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創造各種史料實證的機會、評價高中生史料實證的過程三個方面,詳細論述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新認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能力;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能力,主要是指圍繞某一歷史知識點,廣泛搜集與該歷史知識點相關的一些史料,并細致入微、深入淺出地對這些史料進行對比、分析、甄別、研究,去偽存真,據此更進一步地了解該歷史知識點。培養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是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一項基本內容。掌握科學的史料實證方法,借助恰當的史料實證機會,依托有效的史料實證評價等,是高中生發展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路徑。手握史料實證方法之“劍”,立足史料實證機會之“臺”,聚焦史料實證評價之“果”,從而逐漸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一、指導史料實證的方法
培養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不僅要讓高中生明確史料實證能力的內涵,還要適時、適度地指導高中生掌握各種史料實證方法。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以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以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為載體,以高中生實際認知能力為參考,循序漸進地指導高中生掌握各種史料實證的有效方法。歸因于高中歷史教師在主題鮮明的教學活動中融入史料實證的內容,有助于指導高中生扎實、牢固、熟練掌握相關的史料實證方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3(以下統稱“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指導高中生牢固掌握、靈活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課前,教師可以讓高中生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廣泛搜集、仔細整理一些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材料,如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盛行于魏晉時期的玄學、明朝中后期興起的以心為本的心學等;課上,教師可以組織高中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圍繞“如何區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主題開展對比、分析、討論與交流;課后,教師可以鼓勵高中生進一步搜集一些與某一歷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列舉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討其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并據此驗證該歷史知識點。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對如何查閱歷史資料、怎樣對比分析歷史資料等各種史料實證方法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形象直觀的示范。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無論是高中生課前搜集史料的過程,還是課中分析、交流史料的過程,或者是課后進一步搜集史料的過程,都是教師指導高中生掌握史料實證方法的一些有效舉措。熟練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有助于高中生擺脫史料實證的現實困境。
二、創造史料實證的機會
多元、有效的史料實證方法,是提升高中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有效舉措。為了助力高中生將多元且有效的史料實證方法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史料實證能力,教師應該為高中生創造更多的史料實證機會。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唯有為高中生提高更多的史料實證機會,才能使高中生牢固掌握多元、有效的史料實證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作業是高中生復習舊知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高中生預習新知識的一扇窗口;既是高中生發展能力的推手,又是高中生提升素養的舞臺等。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以作業設計為契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史料實證機會。
例如,在教學教材“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高中生更深、更透、更細地理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兩個方面的世界意義,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關課前預習作業和課后復習作業。課前預習作業: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搜集、整理、歸納、總結一些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繁榮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借鑒、融合異域文化和他邦文化的一些歷史文化資料;通過查閱資料,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中華文化對亞洲文化、歐洲文化和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課后復習作業: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歸納、總結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搜集、列舉一些中華文化影響世界文化的典型案例。
在上面的案例中,課前預習作業和課后復習作業都是教師為高中生創造的發展史料實證能力的機會。以完成課前預習作業為契機,高中生不僅可以廣泛搜集一些與“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相關的案例,還可以對“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通過完成課后復習作業,高中生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和“異域、他邦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等。
三、評價史料實證的過程
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高中生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境、瓶頸等。如果高中生能夠擺脫困境、突破瓶頸,那么就可以順利達成史料實證的目標,逐步發展史料實證能力。相反,他們的史料實證能力發展過程也就會受阻,更有甚者還可能會被“擱淺”。這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評價,助力他們擺脫困境、突破瓶頸。不僅如此,即便高中生完成了各項史料實證任務,教師也應該對高中生完成整個史料實證任務的過程進行評價。聚焦有效的教學評價,高中生可以清晰地發現自身在發展史料實證能力方面的優勢與不足。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一項讓高中生在課前搜集、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史料實證任務。然而,部分高中生在課前完成這項史料實證任務時,一味地貪多、求泛,導致他們在史料實證過程中淺嘗輒止、囫圇吞棗。鑒于此,教師要聚焦高中生完成課前預習作業的情況,對他們進行及時、客觀的評價。通過評價,讓每名高中生明確了史料實證不應該一味貪多、求泛,而應該求細、求深、求精。
以“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這部分內容為例,當高中生完成并提交課后復習作業之后,以評價高中生的課后復習作業為契機,教師可以著重培養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在學生的課后作業中,不僅會體現出學生在史料實證方面的優點,還會體現出一些史料實證方面的不足。于教師而言,以評價為抓手,既要讓高中生明確自己在史料實證方面的優點,還要知曉自己在史料實證方面的不足。如此一來,高中生便可以揚長避短,從而發展自身的史料實證能力。
實踐證明,及時有效的評價,既可以引領、督促高中生高質量地完成課前預習作業和課后復習作業,又可以讓每名高中生清晰、具體、精準地認識到自身的史料實證能力現狀,據此為他們更進一步地發展與提升史料實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教師既要指導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各種史料實證的方法,也要精心為學生創造各種史料實證的機會,還要及時對學生史料實證的過程進行評價。以史料實證方法為階梯,以史料實證機會為舞臺,以史料實證評價為推手,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會逐漸提升。同時,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也會因史料實證能力的提升而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洪江. 高中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方法[J]. 中學教學參考,2016(31).
[2]孫皓. 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策略[J].學園,2022,15(17).
[3]曹朝峰. 高中生“史料實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初探[J]. 新課程(下),2018(11).
[4]王金梅. 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途徑分析[J]. 高考,2021(8).
[5]何霞. 史料實證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對策[J].華夏教師,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