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綠

摘? ?要:人才是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人員經費管理是高校財務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結合高校財務工作實際,在全面梳理高校人員經費管理的基礎上,總結了高校人員經費管理的特點及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并從人員經費管理流程優化、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規范人員經費支出管理,從而提高人員經費管理效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激發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高校;人員經費管理;信息化;績效工資
中圖分類號:G475;G6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5-0095-03
高等學校是人力密集型單位,其人員經費支出相對穩定且比重較大。據統計,2016—2018年,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人員經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在45.65%—48.44%之間波動,3年平均值為47.38%。人員經費支出占到了總支出的半壁江山,不僅關系到每個教職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教師隊伍的穩定,更關系到學校的長遠發展以及學校資金的安全完整[1]。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辦學模式、經費來源渠道、業務活動及管理要求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員經費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人員經費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門酬金審批流程復雜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成為高校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高校人員經費管理的特點
人員經費是預算概念,包括基本支出中安排的“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與公用經費共同構成基本支出[2]。總的來說,高校人員經費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一)人員經費項目繁多、經費來源多元化
從預算收支科目來看,人員經費主要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績效工資、社會保險、離退休費、助學金等。其中,基本工資又包含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等,津貼補貼又包含責任崗貼、管理崗貼、教師崗貼、人才津貼、課時補貼、科研績效支出、購房補貼、采暖補貼等。據了解,有的高校人員經費支出項目達到了三四十項,不同人員經費項目有著不同的管理辦法、適用范圍及發放標準。
從經費來源上看,除了財政基本支出預算撥款外,項目支出預算撥款的種類和金額也在逐年遞增,包括“雙一流”建設專項和各類科研專項等,此外還有省市撥款、橫向科研經費、社會捐贈、產業收入等。繁多的人員經費項目、多元的經費來源以及多樣的管理模式給人員經費管理提出了挑戰。
(二)人員數量龐大、情況復雜
高校教職工數量龐大,僅在職人員就多達數千人,此外還有逐年遞增的離退休人員。此外,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強,外籍教師的人數不斷增加,使得教職工身份組成情況越來越復雜。
從聘用制度上來說,主要有事業編制、合同制、人事代理及勞務派遣等,另外還有歷史遺留的集體職工;隨著人才引進、人才激勵政策的不斷創新,柔性引聘、長聘崗位等新式聘用模式相繼出現。這使得高校人員經費支出在薪資標準及管理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對人員經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規范津貼補貼的管理要求日趨嚴格
人員經費的發放不同于其他費用報銷,其他費用報銷只要發票是真實的、項目經費有錢就可以報銷,而人員經費在發放時要嚴格按政策規定執行[3]。
2013年監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計署共同發布的《違規發放津貼補貼行為處分規定》(監察部令2013年第31號令)指出,要嚴肅財經紀律,規范津貼補貼執行;明確提出了禁止的12項違規發放津貼補貼的行為。違規發放津貼補貼情節嚴重的,將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高校用工形式復雜、人員經費支出項目繁多、經費管理政策多樣,這就給高校人員經費管理埋下了違規發放津貼補貼的隱患。
二、高校人員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程度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不斷突破,高校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實現了網上查詢、網上預約報賬、投遞式報銷、智能憑證等功能,簡化了財務業務流程,解決了日常報賬排隊等待時間長、工作量超負荷等問題。但是,隨著政府會計制度以及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相關部門對高校財務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同時,互聯網發展的便利帶來的深刻影響,讓師生對財務工作有了全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4]。
1.數據“煙囪”現象嚴重
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起學校層面的數據庫,而是主要以各部門獨立使用的數據庫為主,各個數據庫不聯不通,形成了諸多數據“煙囪”,導致各個數據庫之間不能有效融合和共享,無法滿足更進一步的信息處理和數據挖掘的要求,給高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5]。數據重新錄入,效率低且容易出現系統間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在財務部門內部,數據“煙囪”現象同樣存在。人員經費支出同時在工資和酬金兩個系統中進行,兩個系統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連接。兩個系統的操作給財務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煩和不可預知的隱患,可能出現兩個系統人員信息不一致、人員經費重復發放、人員經費計稅錯誤等問題;而且人員經費的統計分析也需要跨系統、多個工作人員同時配合進行。
2.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內部很多部門使用的辦公軟件較為簡單,數據處理主要使用電子表格,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現簡單的數據錯誤。例如,身份證號碼錄入錯誤,特殊文本格式、新增行等導致的合計金額錯誤,反復修改后電子表格數據與打印的紙質版數據不一致等。財務人員需要認真核查相關數據,并反復與相關部門溝通確認,嚴重影響了人員經費發放的效率。
(二)部門酬金審批流程復雜
部門酬金的審批流程一般要經過項目負責人、部門負責人和歸口管理負責人等。以科研績效支出為例,科研績效是指科研項目負責人根據貢獻給項目組成員發放的獎勵,發放科研績效支出時需要項目負責人、學院、人事部門、科研管理部門等逐層進行審批。由于會計檔案管理的要求以及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高校還是習慣于“面對面”審批,審批環節復雜、審批時間長,嚴重制約了人員經費支出的效率。高校中高層領導公務比較繁忙,往往身兼教學、科研及行政數職,有時候一個簽字可能要跑多次,大大拖慢了審批進度,打消了教學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
(三)人員經費支出多門管理、激勵效果欠佳
為了更好激發二級部門活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二級部門的財務自主權逐步擴大,各二級部門都有了人員經費支出的權利。高校內設二級部門眾多,人員經費支出出現了多門管理的情況,產生了大量的部門酬金,主要包括自籌績效、課時酬金、監考費、評審費等。在實際工作中,部門酬金缺乏學校層面統一的管理辦法,出現了二級部門酬金差異較大的情況,導致校內不同二級部門之間同崗位工作人員收入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也讓一些教職工產生了“不給錢就不干活”的心理,人員經費支出失去了其應有的激勵作用。
三、高校人員經費支出管理流程優化
(一)建立人員經費管理平臺,提高人員經費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人員經費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在管理平臺中嵌入財務、人事、后勤等模塊,外部與財務系統、稅務局“個人所得稅”APP、銀行代發系統建立連接,對人員經費支出流程進行再造,解決各部門信息化建設水平低的問題,打破數據“煙囪”,實現數據融合,降低信息溝通成本,減少低效重復性操作,全面提升人員經費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大力推行網上辦公,提高教學科研人員財務服務體驗
隨著校園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了“網上辦事服務大廳”,傳統的紙質辦公逐漸被網上辦公所取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的突如其來,更是催生了網上辦公的蓬勃發展。一方面是涉及上萬師生安全的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是關系學校事業發展的財務保障工作。不少高校緊急推出了財務業務“不見面”“不等待”的“零接觸”線上辦理模式,打通了財務報銷審批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讓老師有更多時間、精力投身教學、科研工作,為疫情下學校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三)優化后高校人員經費支出流程
優化后人員經費支出流程見圖1。
1.二級部門、科研教師申報其他人員經費
二級部門經辦人或科研教師登錄網上投遞報銷系統,申報其他人員經費支出。經項目負責人、部門負責人網上審批后通過系統傳遞至人事部門。
2.人事等部門更新人員信息及薪資信息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根據當月入職信息、薪資變動信息以及各部門上報的其他人員經費支出等信息,在管理平臺更新人員信息及薪資信息。人員信息包括人員基本身份信息、職務信息、受雇信息等,薪資信息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代扣五險一金等。后勤等部門在管理平臺更新代扣費用信息,包括物業費、托費等。初始數據完成后,人事等部門只需每月在有人員變動或薪資變動時對相關人員信息進行變動處理,系統會自動匯總形成當月薪資明細,經人事等部門負責人網上審批后通過系統傳遞至財務部門。
3.教職工填寫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教職工登錄稅務局“個人所得稅”系統填寫個人受雇信息及專項附加扣除信息,財務人員每月發放工資時從稅務局“個人所得稅”系統獲取當月教職工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并在代扣個人所得稅前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4.財務人員發放工資
財務人員根據相關政策在管理平臺對人事等部門傳遞的數據進行審核,確認無誤后做接收處理,生成當月工資,代扣個人所得稅,智能生成財務記賬憑證,復核人員復核后由出納進行支付。
5.教職工查詢工資情況
工資生成后管理平臺直接將當月薪資明細、代扣五險一金及代扣個人所得稅等數據傳遞至薪資查詢系統,教職工通過個人賬戶登錄后即可進行詳細信息查詢。
四、實行更為有效的績效工資制度,規范其他人員經費支出
2016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中央有關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通知》,要求中央事業單位全面推行績效工資。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績效工資改革機制尚未健全,績效工資構成還不夠合理,主要表現為基礎性績效在總體績效工資中所占比例較大,獎勵性績效工資很大一部分還是以“身份”為主,根據崗位類別、職務職稱等基本指標進行分檔定級[6]。這種分配方法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種以崗位、職稱為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利于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容易使教師產生“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心態,從而消極怠工。也會導致學校在分配崗位任務以外工作的時候難以安排。為了激發老師完成超越崗位任務的熱情,在學校統發工資外又產生了部門酬金,導致了績效工資失去了其原有的激勵作用,同時也埋下了違規發放津貼補貼的隱患。
高校應積極探索實行更為有效的績效工資制度,嚴格清理、規范學校和二級部門的其他人員經費支出,建成“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的績效工資體系,實現績效工資向關鍵崗位、關鍵任務傾斜,在充分保障教師的基本收入水平的同時,達到獎勵性績效的激勵目的,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結語
在信息化建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借助電子化、信息化等手段構建人員經費管理平臺,優化人員經費支出流程,實現各部門財務信息共享,解決數據“煙囪”問題,改善人員經費管理效率低的現狀,加快實現高校財務管理的轉型與升級,推動高校財務體系由核算型逐步轉變為管理型。借助“網上辦事服務大廳”建設,推行人員經費支出網上審批,打破財務審批的空間限制和時間限制,解決人員經費支出“審批難”問題,提升財務服務保障水平。嚴格清理、規范其他人員經費支出,實施更為有效的績效工資制度,最大限度發揮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人員經費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 ?湯雯雯.內控視角下高校工資崗位風險管理的探析[J].當代經濟,2017,(29):102-103.
[2]? ?梁怡爽,張睿.財務視角下高校人員經費管理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20,31(1):39-44.
[3]? ?劉燕.財務視角下高等學校人員經費管理風險控制研究[J].齊魯珠壇,2018,(3):55-58.
[4]? ?蔣燕梅.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研究[J].納稅,2019,25(13):49-50,53.
[5]? ?楊頤.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探討[J].經濟師,2019,(8):78-79.
[6]? ?陳柏麗.高校績效工資改革之路[J].人力資源,2021,(8):122-123.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