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芹 李光哲
摘要:學術期刊是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媒體有所不同,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期刊研究者之間一直存在注重期刊內容與注重學術傳播對學術期刊而言孰輕孰重的爭論。基于以上原因,為了研究學術期刊內容傳播的必要性,并達成有效傳播的目的,促進學術期刊發展,作者對林草行業期刊的學術傳播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對評價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指標和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學術期刊進行學術推廣是其作為媒體的必要擔當,也是其擴大影響力、參與期刊競爭的必要手段。文章指出,除了五種傳統被動傳播方式外,還應采用主辦行業會議、運用智能算法等創新性傳播方式,集團化運作,進行學術內容的主動傳播,順應網絡媒體的全新發展態勢,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關鍵詞:學術期刊;傳播;問題分析;評價指標分析;主動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226-04
最近幾十年,隨著國家對科技重視度的不斷提高,學術期刊得到了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學術期刊總量為5052余種,占我國期刊總量的49.87%,并且社會各方面越來越重視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1]。
學術期刊是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內容的專業性,對其內容與傳播能力孰輕孰重的探討一直未停歇[2]。總體而言,認為內容更重要的意見占據了主導地位[3]。學術期刊因其嚴謹性、嚴肅性,內容必須嚴格把關是毋庸置疑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術期刊編輯部沒有專職的內容推廣人員,工作重點大部分在內容編審上。那么,學術期刊內容到底需不需要各期刊編輯部進行推廣,如何更好地推廣呢?下面予以具體分析。
學術期刊應學術交流而產生,承載了人類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4],對科技傳播與交流、促進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通過古代史研究可知,由于傳播載體的缺乏,因此在期刊產生之前很長時間,人類的思想結晶只能通過口頭傳播,并通過有限的論著留存,傳播效率低下,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損耗大、信息扭曲程度高,非常不利于信息的傳播。
學術期刊是隨著新的傳播載體的出現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與科學技術密不可分。
有研究者指出,學術期刊的雛形是16世紀古羅馬的信函復制件,這是當時進行學術交流的僅有手段;也有中國學者認為最早的期刊是創辦于17世紀徽州府的《朱翼》,其中記錄了眾多學者的學術思想[4]。無論期刊誕生于何處,在資訊極不發達的時期,出版期刊的目的就是交流學術思想,讓其他研究者獲得最新的相關信息。相對長篇論著,現代科學技術因其可觀測性、可驗證性、數學式的嚴謹性,因而無須長篇論述就能達到清晰表達學術觀點的目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一般理論基礎》一文不到10頁就已經清晰表達了其學術觀點。相對短小的期刊單篇論文,內容簡明扼要,非常有利于達到快速傳播的目的。學術期刊隨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并借助科技的進步獲得跨越式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傳播,為早期學術傳播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學術期刊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學術的有效傳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期刊是否需要強大的傳播能力反倒成了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一方面,為了了解期刊傳播的實際情況,通過面對面交流、走訪調研、問卷調查這三種方式,對林業行業67本學術期刊的傳播情況和相關編輯部對期刊內容傳播的認識進行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對評價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指標和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其評價的核心內容和目的。
通過對各期刊編輯部對內容傳播認知狀況的研究和相關期刊、作者學術評價指標要旨的研究,找尋期刊編輯對內容傳播的認知與實際期刊評價要旨的吻合度,確定編輯部傳播工作與評價指標之間的背離狀況。
(一)期刊編輯部內容傳播的實際狀況
通過調研發現,林業行業67本期刊中,只有4家期刊有相對明確的內容傳播人員,其中2家期刊實力雄厚,可調配人員充足,另外2家期刊設專職人員是因為有一定的市場化傾向,需要專人負責內容傳播,獲得額外的收益,其傳播內容不僅限于學術內容。
雖然期刊保留了紙質期刊的發行,但發行量總體大幅萎縮。各類學報因投遞對象具有穩定性,基本不會有變化,發行量變化不大,但其他期刊發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紙媒不再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網上查詢相關資料更加便捷、更有效率。但學術期刊因其特殊性,紙質出版物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期刊基本加入了知網、萬方等大型網絡學術平臺,建設了自己的網站,并能及時更新。絕大部分期刊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但大部分期刊對公眾號的利用不太理想,能夠專門制作內容、及時更新的不多,很多更新基本流于形式。還有一部分期刊把參加行業展覽會、學術會議作為期刊內容傳播的渠道,這部分期刊一般機制靈活。而行業學術水平較高的前幾家期刊很少采用這種傳播方式。
期刊紙質版發行、網絡平臺、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行業會議這五種就是現有基本內容傳播方式。從總體來看,幾乎所有編輯部主動或者被動,在可選擇范圍內基本采取了同樣的內容傳播方式,完成了既定“動作”。傳播效率如何評價,并沒有特定標準來衡量。
(二)期刊學術評價指標與學術期刊內容傳播的關聯性
大部分期刊編輯部都把內容作為編輯部的核心競爭力。但事實上,如果仔細分析相關學術影響力指標就會發現,學術影響力主要指的是期刊的學術傳播能力。
1.從評價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引證分析指標分析
通過研究各種評價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引證分析指標可知,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指標大體有十種,分別是同行評價、論文總數、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次數、篇均被引次數、重要論文及被引次數、h指數及h型指數、創新力Ca指數、SCImago期刊等級、特征因子等[5]。
同行評價因其主觀因素暫不予分析,論文總數因與論文學術質量并不呈正相關,一般作為間接指標。其他7個指標都與期刊文章被引相關,差別僅僅在于算法側重點的區別。比如,最常見的影響因子及相關指標就是期刊論文被引的幾種算法的綜合指標;SCImago期刊等級側重于文章被引與引用期刊聲望的關系;特征因子則是通過對論文參考文獻索引期刊的鏈接,測定是否被高影響力期刊引用,并剔除自引。
可見,期刊評價的絕大部分指標都指向期刊論文的被引次數與被引期刊質量。從媒體傳播角度講,考量的是媒體的傳播能力。一篇文章在一本期刊發表之后,在文章質量恒定不變的條件下,這篇文章要獲得更高的被引次數,被更好的期刊引用,首先這篇文章的內容要盡可能傳達給更多的、可能的、未來的作者,傳達給文章受眾目標之后,才是文章質量問題,作者是否引用的問題。如果一篇文章并沒有精確地傳達給文章受眾目標,后面的一切就無從談起。可見,即便是作為學術媒體,要提高期刊自身的評價指標,也需要高度重視期刊的傳播能力,推動作者寫作內容的有效傳播。
因此,從與期刊被引各種不同相關指標分析,期刊評價指標的本質是期刊的傳播能力評價。
2.從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方法分析
從期刊作者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方法來看,現在最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傳統的影響因子指標、h指數和相關派生指標、運用復雜網絡的評價方法、基于學術矩陣的評價方法、基于Altmetrics的評價方法這五種。傳統的影響因子指標就是通過引文分析評價科學家的工作;h指數和相關派生指標通過作者論文數量與被引次數對作者的學術成就進行評價;運用復雜網絡的評價方法主要針對的是作者合作期刊和作者互引期刊之間的關系;基于學術矩陣的評價方法考量的是作者所有發表的論文與所有引文之間的關系;基于Altmetrics的評價方法則突破了學術期刊的范疇,探討作者論文在包括微博、博客、社交網站評論等傳播渠道的傳播指標,及其引發的討論、轉載等[6]。
可見,個人學術影響力評價也是來源于被引次數與被引質量。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媒介,協助高質量作者提升個人影響力也是媒體生存發展的重要使命與生存之本。同樣,提升作者個人學術影響力,需要學術期刊的大力傳播。從基于Altmetrics的評價方法可以看出,這個指標已經開始跳出傳統學術期刊本身,以現存所有現代傳播平臺為視角,考量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可見,個人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評價的是作者通過期刊傳播其學術成果的能力,本質還是期刊的傳播能力。
如上所述,無論是評價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還是提升個人的學術影響力,本質都是對期刊的傳播能力的評價,都需要考量學術期刊為傳播學術做出多大的努力。但現實情況是學術期刊編輯部重內容,輕傳播,對傳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長此以往,學術期刊編輯部工作有可能不僅背離自身媒體屬性,也與期刊評價指標的實際考量相背離。
現有期刊傳播方式中的紙質版傳播、網絡平臺傳播、期刊網站傳播、微信公眾號傳播、行業會議傳播這五種方式是被動的,有限的傳播不利于期刊樹立自身形象,會限制期刊影響力的擴大,也不利于期刊評價的提高。
之所以產生評價學術期刊優劣的主要指標都指向期刊的傳播能力,而編輯部都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內容上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一些期刊主辦方認為內容才能帶來流量,好的內容才能有更好的傳播,才會有作者引用,不好的內容無論如何傳播,都不會獲得關注。這點對學術期刊而言確實有其特殊性,學術內容的引用本身是很嚴肅的事情。概括起來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第二個原因是學術期刊的創辦者都是各自學科學者轉行做的編輯,存在對傳播規律了解不夠深入、傳播路徑不夠廣泛的現象,部分編輯部甚至找到了很另類的傳播路徑。第三是我國學術期刊人員構成與二三十年前并沒有變化,學術期刊運營主體非法人編輯部占很大比例,其規模和運營不能突破規模限制,一個期刊編輯部人員有的六七人,少則三四人,沒有多余的人員從事內容傳播工作。
針對“好的內容才能有更好的傳播”的觀點,我們認為在原則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在實際運作中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好的內容”要被人看到才會有人引用,才會有影響力,這就需要編輯部精準傳播;有“好的內容”的期刊不止這本學術期刊,同等級別的別的期刊上也會有“好的內容”,此時哪個“好的內容”影響力更強,當然與期刊的學術傳播相關。
在放棄內容與渠道的爭論后,我們發現,大力增強期刊的傳播能力,是所有學術期刊無法回避的問題。尤其在信息社會,媒體資訊的發展日新月異,普通大眾獲得信息的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家學者也在利用各種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并利用這些渠道傳播學術思想,擴大影響力。學術期刊如果不能跟隨時代進步,發展出自身獨特的信息傳播模式,未來很有可能被某種新媒體所替代,所以學術媒體應當進一步研究如何做好傳播,如何精準傳播。
根據前期調研掌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代傳媒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學術期刊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傳播能力,尤其要增強期刊主動傳播學術內容的能力。
(一)繼續做好、做細傳統傳播渠道
期刊紙質版發行、網絡平臺、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行業會議這五種傳播方式,我們定義為傳統的傳播模式。
傳統的傳播模式屬于被動性傳播,需要期刊工作者提前收集大量受眾信息,建立相關數據庫,利用各種相關學術場合推介期刊網站、公眾號,盡最大可能增加期刊的有效客戶。
傳統傳播渠道主要是通過期刊編輯部提前掌握盡量多的期刊受眾信息并發行,以達到傳播目的。之所以把知識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期刊網站都定義為傳統傳播模式,是因為這些傳播模式雖然采用了信息化手段,但其傳播手段還是屬于被動傳播,需要媒體受眾主動搜尋才能找到相關信息,媒體自身并無主導權。并且相關信息受眾在搜尋到所需信息并完成工作后就可能與媒體失去關聯,媒體并不能了解對方的知識需求。
傳統傳播渠道雖然手段單一,無法迅速擴張并快速增加有效受眾,但傳播針對性強,手段成熟,因此應當繼續加強、穩固原有渠道。
(二)主辦學術會議
學術期刊是媒體構筑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主辦學術會議也是一種學術溝通方式,但是學術期刊編輯部很少舉辦學術討論。
我們認為學術期刊應當積極探討舉辦線上或線下學術會議的可能性。學術期刊舉辦學術會議有以下優勢:第一,學術期刊本身是媒體,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二,學術期刊掌握較全面的相關專家信息,了解相關專家的研究方向,能夠豐富研討會的專家組成結構;第三,由學術期刊出面組織學術研討,推介專家成果,把握會議議程,有利于專家之間平等交流,而不是單向信息輸出,參會者能積極投入;第四,學術會議拓展了行業專家成果交流渠道,提升了專家的知名度,有利于作者與期刊共存;第五,主辦學術會議也是期刊推介會議,有利于期刊各項指標的提升。
期刊編輯部主辦小規模學術會議,會給會議參與者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學術會議本身與期刊內容無關,但學術期刊作為參會者的紐帶,無疑會極大地增強期刊本身的可信度與影響力,無形中為期刊做了形象展示。如果會議主辦成功,甚至形成品牌效應,就會極大地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專家學者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群體,其研究內容專業,與其探討的受眾也具有專業性,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學術探討,學術界也在摸索過程中,由期刊編輯部主持學術會議無疑是一條可以嘗試的方式。
期刊舉辦學術會議,最終會實現期刊影響力與作者影響力提升的雙贏。學術會議可以從小范圍的學術研討起步,形成良好的會議機制后,逐步擴大,形成具有特色的行業品牌,促進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提升。
主辦學術會議需要編輯部人員具備很強的學術能力、會議把控能力、會議組織能力。主辦行業會議雖然會給編輯部工作帶來非常好的加成效果,但首先要考慮自身條件,要具備相關業務能力。
(三)運用智能算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大數據、云計算滲透進網絡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算法在瀏覽器、手機APP上的普遍應用使很多企業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同時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爭議。例如通過算法不但可以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使用戶陷入習慣性的沉溺,而且用戶數據會成為平臺方和廣告商的精準營銷依據[7]等。雖然爭議不斷,但智能算法帶來的成功案例使其普及與應用已經勢不可擋。
智能算法應用于學術推廣應當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首先,近現代以來的人類發展歷程表明,新技術的應用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競爭制勝的最大決定性因素。當今不只媒體,全社會都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本身帶來的只是信息載體的變革,而智能算法帶來的是在信息載體變革的條件下傳播手段的變革。關鍵點是信息傳播由被動傳播轉化為主動傳播。過去的電視、廣播、報紙、期刊(包括學術期刊)等都是被動等待受眾的揀選,而智能算法帶來的是傳播主體主動推送。學術媒體要想獲得發展,需要采用新的技術手段。
其次,智能算法在商業領域、新媒體中的大規模應用,已經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技術手段,已成為篩選有效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某些新媒體獲得了巨大成功,有分析人士歸結為其算法的有效性。如此有效的技術,學術期刊應當盡快應用于學術推廣實踐中,因為智能算法同樣能夠掌握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興趣,可以精準推送讀者感興趣的內容。
再次,作為學術期刊,其在自身行業必定是專業的、領先的,因此在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上更不能因循守舊,如果期刊編輯部的傳播手段與社會面普遍運用的技術手段一直脫節,將有損學術期刊知識傳播者的良好形象。
最后,智能算法必定會應用于學術傳播領域,在此前提下,誰先采用先進的傳播手段,誰就先受益。編輯部受益的同時作者也會受益,會形成良好的正反饋,促進期刊良性發展。
當然智能算法如何應用、于何處應用,如何界定騷擾信息、垃圾信息,收集讀者信息尺度等須另行探討。早一步應用算法,就能早一步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學術期刊是新技術的傳播者,不應在新技術的應用中掉隊。
(四)集團化運作
經調研,絕大部分編輯部的實際在編人員3~7人,無暇顧及期刊的傳播工作。雖然部分編輯部認識到了學術期刊內容傳播中出現的問題,但是因人員所限,也無法及時作出更多的改變。
在現有編輯部人員構成條件下,絕大部分編輯部只能完成被動的、傳統的傳播步驟,沒有余力考慮進一步的學術傳播途徑,也沒有精力完成搭建主動傳播模式需要的條件和平臺。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解決學術期刊單打獨斗的局面。絕大部分學術期刊正式出版周期一般是兩月一刊,出版周期短于兩個月的一般采取多個編輯小組梯次接力的編輯模式,實際編輯周期還是兩月一刊,編輯部的人員配置只能滿足一般性的編輯出版任務。如果期刊編輯部想做好學術傳播工作,就需要進一步配備專業人員,而一個個小規模單獨期刊編輯部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技術、財力和人員配置條件。因此需要期刊編輯部的上級機構介入,采用集團化運作,徹底解決瓶頸問題。
一個大型的研究機構或一所大學所屬的全部期刊至少應當在傳播層面考慮放棄獨立承擔的模式,進行深入合作,集合財力、人力,抽出專業的媒體傳播人才進行主動的傳播,盡快占據學術傳播制高點。
對學術期刊而言,內容固然是根本,傳播同樣是期刊存在的原因。期刊評價的所有指標都指向期刊論文的被引次數與被引質量。因此,無論從評價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協助提升作者個人學術影響力的角度出發,都需要學術期刊做好期刊的學術傳播工作。做好學術傳播,不但要繼續實行傳統的期刊紙質版發行、網絡平臺、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行業會議這五種被動傳播方式,還應創新傳播方式,如采用主辦行業會議、運用智能算法等模式,集團化運作,順應網絡媒體的全新發展態勢,進行學術內容的主動傳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朱文佩.新中國成立70年科技期刊發展歷程與展望[J].今傳媒,2019(12):91-94.
[2] 張文忠.淺議出版物的內容與渠道之爭[J].出版與印刷,2015(4):6-7.
[3] 曹健林.為講好科技故事搭建更好的平臺[J].科技導報,2020(20):26-27.
[4] 劉芳.學術期刊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82-1224.
[5] 張玢,杜建,王敏,等.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引證分析指標研究綜述[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12):41-46,88.
[6] 高志,張志強.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1):133-138.
[7] 那曉婷.智能算法下抖音用戶的困境及突圍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2(10):1-3.
作者簡介 黃淑芹,本科,主任編輯,主任,研究方向:學術期刊。 李光哲,本科,工程師,編輯,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