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歷史沉淀,其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對于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弘揚愛國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Y校為例,對其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探究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79
1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及特征
1.1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
紅色文化指的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人民形成的反抗外敵入侵,爭取民族解放獨立,繼而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標志的具有特色性和先進性的文化體系。
首先,紅色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凝念,凸顯了革命先輩頑強不屈、團結一心、自強不息、以民為本的優秀品質和擔當。其次,紅色文化跟隨時代的變革,又增添了許多新內涵,永葆生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腳步的邁進大大推動了其創造性地發展與革新。最后,紅色文化還連通了中華民族革命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文化的精髓,促進了兩者的融合與發展。
1.2紅色文化的特征
(1)紅色文化具有先進性。紅色文化的先進性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檢驗的,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的實踐中一次又一次艱難、奮進地探索,所以這樣沉淀出來的紅色文化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是科學的且散發正能量的精華,也是積極向上社會氛圍形成的推動力量。
(2)紅色文化具有時代性。紅色文化不是靜態的,它是不斷前進發展變化著的,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有力體現,不斷地實踐,不斷地自我革新,順應時代發展的軌跡和社會變遷的方向,不停歇地豐富完善其內涵價值,永遠散發著活力,彰顯著魅力。
(3)紅色文化具有開放性。紅色文化不是一成不變,它是發展的、開放的,與其他文化互動交流著的,對待外來文化合理地選擇與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但彰顯了它包容的胸懷,更彰顯了其審慎的態度。
2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旨在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種子播散在每一位青年大學生的心中,不僅將熱愛祖國、為國奉獻的滿腔熱血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落到實處,切實踐行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2.1與時代主題緊緊相扣
愛國主義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創新,涵蓋了我國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精華。而如今,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我們,又賦予了愛國主義新的價值,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是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新主題,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這方面的內容。
2.2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高度統一
在新時代的中國,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在內心深處,青年大學生要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祖國,我們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創舉,同時青年大學生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將愛國的熱情付諸在學習、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砥礪奮斗,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才能當擔時代重任,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3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在人生拔節孕穗期扣好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紅色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有著強大的時代號召力及民族凝聚力,結合紅色文化資源的熏陶,讓大學生接受心靈的洗禮,增強大學生對家國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
(2)有助于豐富“揚州工”特色校園文化的內涵。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學校打造文化特色更加鮮明、文化育人效果更加明顯的“揚州工”特色校園文化,豐富“精益求精、匠心獨運”的文化價值,讓大學生更具紅色文化底蘊和精湛一技之長。
(3)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精氣神,促進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展。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最重要的部分即是愛國主義,弘揚愛國精神是民族振興、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運用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進一步改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和成果,對于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促進改革開放的成果,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意義深遠。
4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分析
4.1基本情況概述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對Y校某學院2019、2020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431份,有效回收率95.4%,男生389人,占比27.18%;女生1042人,占比72.82%。其中40.58%的學生來自江蘇,其余分別來自甘肅、浙江、貴州、西藏、安徽、青海等地區。調查覆蓋對象較廣,調研具有廣泛性、科學性以及真實性。
4.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在校學生對Y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滿意度總體表現良好,非常滿意為20.61%、比較滿意為49.16%、一般滿意為16.55%、滿意為5.36%,以上相加得總體滿意度為91.68%。由此看出,Y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較合理,能夠讓絕大部分學生認同。
對于目前設置的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44.86%的學生表示了解,有31.08%和24.06%的學生表示不是很了解和不了解。這表明接近有一半的學生對學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并不是很了解。部分學生也在此建議豐富具體內容、拓寬宣傳渠道。
此外有67.77%的同學表示學校比較注重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但并未做到入腦入心,未能真正領悟紅色精神的教育效果。同時有88.25%的同學希望能豐富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希望自己有機會多參與。
而關于是否應該加強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回答,有接近98.23%的學生選擇是,這表明大家還是愿意學習接觸紅色文化,對紅色文化能夠激發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非常肯定。
5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以上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5.1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乏味,呈現方式單一
目前,Y校設立了包含有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相關教育課程,但未形成豐富完整的體系,通過專門課程講授,內容乏味,呈現方式單一,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或者排斥心理,對紅色文化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文字,缺少書本與實踐的課內課外相結合。傳統的單向傳授理論也與學生缺乏有效的互動與交流,無法提高其注意力,增加其學習興趣,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該校基礎教學課程并沒有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基礎教學課程是每位大學生都要學習的專業課和必修課,若將紅色資源及愛國主義教育巧妙的融入其中,豐富其傳播載體和呈現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5.2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化痕跡較深,未對大學生達到內心共鳴效果
用紅色精神洗禮、凈化大學生備受紛雜外界干擾的思想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對大學生產生內心共鳴是我們期待達到的成效,由此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實現大學生內心精神的升華。但Y校在操作中,形式化痕跡較深,忽視學生的真實接受度和內心共鳴效果。第一,未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沒有表達自我、互動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大大影響了紅色文化在大學生內心產生的共鳴效果,因此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未產生積極促進作用。第二,在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教育的過程過于形式化,內容單一、活動形式機械,未弄懂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學生被動地參觀紅色基地紀念館、觀看紅色電影等。完成任務式不走心的教育形式反而讓學生對紅色文化及愛國主義教育產生思維定式及誤解,更不能觸動學生內心思想深處,讓他們真正融入其中,不能對這些紅色資源中涵蓋的精神理想信念做到有所學有所感有所悟,往往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大大阻礙了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融入的成效。
6紅色文化融入Y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6.1課堂教學巧妙融入紅色文化資源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添加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更加自然,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第一,在發揮思政課堂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作用的同時,將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他必修課及專業課程,打造不一樣的紅色精品課程,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載體,在潤物細無聲中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課堂教學帶來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影響。例如:采用知識點關聯法,案例引申法,將大量鮮活的紅色元素呈現在大學生眼前,拉進與他們的距離,在大學生內心深處順理成章的埋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種子。形勢與政策課程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熱點,為大學生展現醫護人員、黨員先鋒、各街道社區志愿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了保衛祖國、保衛人民、保衛共同的家園負重前行的記錄片段,充分挖掘身邊典型事例,讓他們深知愛國對他們來說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很多小事只要他們愿意去做就是大寫的愛國,激發大學生內心對紅色文化認同感,從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應進一步加強教育者傳播紅色文化的能力,紅色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有著不同的沉淀,其本身在每個時期都是靜態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挖掘其深刻內涵,進行有效的轉化,從而發揮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不同育人功能。同時,教師應運用自身的知識、人生閱歷積累自發地將自己所授課程與紅色元素相結合,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學技能與方法,做好紅色文化與課程教學的無縫滲透,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內心與思想,從而使學生打心底真正地認同、真正地理解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內涵,使其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理念。此外,高校教師還應要做愛國主義的表率、學生學習的榜樣。
6.2打造自身獨特、有影響力的紅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氣和靈氣所在,是學校形象及文明程度的表現,其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打造自身獨特、有影響力的紅色校園文化是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抓手。一是加強校園紅色元素的添加建設。結合學校歷史及高校所在地區歷史文化中的紅色元素進行融合,設計帶有紅色內涵的標識、校園道路命名,將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景都帶入進去,既增添校園的歷史文化氛圍,又在悄無聲息中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畢業生,對母校的校園環境和文化都有無法割舍的依戀和認同,因而通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們對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內化。
二是發揮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組織,展現自我特長和愛好的平臺,各學生社團可以根據自身成立的宗旨和特色將紅色元素及愛國情懷融入進去,通過社團這個育人載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帶動大家廣泛積極地參與其中。
三是把握好網絡媒介宣傳功能。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如抖音、微博、微信等載體,將紅色文化、紅色元素融入大學生感興趣的校園網站、論壇、公眾號推送、短視頻里,讓紅色元素從靜態的地理空間活躍于無限的網絡空間中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從而增加大學生的參與度,提升紅色文化滲透的廣度和深度。
6.3運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拓寬大學生實踐活動載體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應著眼于課堂學習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應讓大學生走出課堂之外,走進社會中去體驗去實踐,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身體力行地領悟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首先,高校應熟悉本地以及所在片區范圍內的紅色資源點的位置、價值和內涵,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重大節日紀念點走出去,切實地用眼睛去看,用行為去感知,與紅色元素隔空面對面的交流,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都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集中營,比如走過革命先輩曾經走過的路,做過的事,體驗當時遇到的困難,對在場大學生提出問題,若發生在現在,他們會如何選擇。運用這樣的方式讓大學生真正的沉浸其中,有所感有所悟,激起學生內心的贊同與驕傲,下定決心踐行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自覺發揚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文化,繼承革命精神,從寶貴的紅色文化積淀中獲取學習生活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N].人民日報,2015-02-15(05).
[2]鄭潔,李晏沄.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35-37.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6).
[4]孔祥慧.用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思政工作[J].人民論壇,2019,(7):41-43.
[5]孟麗.論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機遇與新舉措[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5):60-61.
基金項目: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黨建與思政研究課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21DJSZ036)。
作者簡介:裴志晨(1992-),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研究生,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