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 李滿亮
摘要:本文以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研究大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模式,從頂層設計、組織保障、平臺建設、工作成效等方面進行闡述,構建學院特色可視化實踐育人體系,得出科學合理的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模式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100
為服務學院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針對理工科高職院校學生現狀,按照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主要載體,分層次導入“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1主動作為,頂層設計,載體為先
學院于2014年開始大力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計劃,學生參與活動面達100%。近幾年結合學院學分制改革,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成功轉換為4學分,依托學院智慧校園建設,完成了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平臺建設。2021年建成“第二課堂體驗中心”,打造可視化直觀育人模式。
1.1組織保障,制度為要
學院成立了以學院黨政領導牽頭的院系兩級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中心,并修訂完善《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方案》等制度,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工作。
1.2推進系統化,形成新機制
依托第二課堂,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強化勞動教育,圍繞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等“六個模塊”,注重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三個結合”,突出與評優評獎掛鉤、與畢業證書掛鉤、與優先推薦就業掛鉤“三掛鉤”,強調一個推動、一組活動、二次測評、一本證書、九個導向指標為一體的“11219”五項工作,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能力進行設計,形成一套完善的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如圖1 所示)。
其中“11219”五項工作是指,即一個推動:推動大學生成功導航教育深入實施。二次測評:每學期測評二次學生素質拓展成果,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優缺點。一本證書:在學生完成學業時,學院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張第二課堂成績單。九個導向指標:鼓勵學生思想積極要求進步,樹立正確的“三觀”;參加一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擔任一屆學生干部等九個導向指標。九個導向指標能幫助學生直觀明了的評價自己素質拓展活動。
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鍛煉學生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八項能力”,滿足服務青年思想修養需要、服務青年創新創業需要、全面發展需要、實踐成才需要“四個需要”。
1.3以管理平臺為抓手,實現可視化育人
學院制定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課外學分認定與轉換制度,完成了素質拓展積分網上平臺建設,建成了第二課堂體驗中心。體驗中心分別涵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介紹區、第二課堂精品項目展示區、多功能互動交流區、榮譽展示區等四個模塊,讓學生快速了解相關制度實施辦法,直接體驗“智慧校園”、今日校園APP等網絡管理系統及第二課堂數據可視化展示系統的使用,科學規劃第二課堂的課程和活動項目,實現了可視化實踐育人。
1.4完善保障機制,嚴抓層層落實
(1)組織保障。成立了院、系兩級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中心,認證中心主任分別由學院院長和系部主要負責人擔任。
(2)三級認證。以《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切入點,實行班級團支部、系部團總支、學院團委三級認證,每學期認證兩次。
(3)經費保障。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專項經費,對在計劃實施過程中表現突出的系部和個人進行專項獎勵。
(4)加強陣地建設。加強廣播站、LED屏等傳統宣傳陣地和網絡新媒體陣地建設,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拓展和改善學生活動場地和硬件條件設施。
(5)強化與學分制改革的深度融合。在學院2017年3月出臺的《學分制實施辦法》中,規定了課外學分認定辦法,并明確大學生素質拓展積分達60分者,予以認定和轉換4學分。
2扎實推進、全面開花,點上出彩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量化評價指標,分層導入,大力推進,覆蓋全體學生,學生參與活動面亦達100%。
2.1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創業競賽方面
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獲省部級以上獎項276項。以創新創業大賽為契機,以學院創業園為平臺,孵化出如“小鮮肉-學中創創中學 ”創業實踐模式研究、“北疆青年-打造學生公益事業新模式”等專創融合、思創融合項目,切實提高了學生雙創能力。
2.2志愿服務方面
院系志愿者協會積極組織開展敬老愛老、愛心支教等“烏蘭牧騎+”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0%以上。我院連續五年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稱號,“匯聚學生力量詮釋公益真諦:2014-2021北疆青年公益聯盟3151模式志愿服務實踐報告”作品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2.3校園文化建設方面
“校園文化技能藝術節”有效搭建了專業技能、科技文化和文體藝術相結合的第二課堂綜合育人平臺,是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技能藝術節”主題緊扣時代脈搏,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活動項目多、參與面廣、影響力大。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將學生廣泛參與、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愛我中華”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書香校園”讀書月、趣味運動周、校園吉尼斯挑戰賽、愛國歌曲合唱賽等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精品活動。
深入開展校園文化技能藝術節、社團文化節、趣味那達慕等特色品牌活動,積極開展三進工程,邀請勞模、大國工匠、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進校園,錘煉學生意志品質,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文化自信,筑牢學生成長成才基礎。通過“走出去”開展“三下鄉”文藝演出、技術服務等實踐活動,錘煉學生意志品質,展示自身才華。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元素,開展“校園那達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烏蘭牧騎+”志愿服務等特色項目活動,將專業技術服務送到草原牧區。2021年《厚植“品牌+特色”文化沃土搭建多元育人平臺》案例榮獲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一等獎。
連續舉辦十五屆的校園文化技能藝術節,參與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超過12萬人次,參與率高達80%。這些比賽和活動,已成為發掘新人,培養文藝尖子的重要方式,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營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2.4特色活動
學院開創性地創建了戶外素質拓展基地,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堅強的意志。
3結論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持續深入推進, 學生由被動參與活動變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學生由過去的低迷、消極、自卑的心態,轉變為有目標、有抱負、陽光向上的心態;學生集體榮譽感、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學生逐漸變得愿意與人溝通交流,變得知書明禮,勇于展示、表現自己,學生的發展更加全面化,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均得到穩步提升,逐步實現了我院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合格率100%。
參考文獻
[1]成瑤.高校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2]姚潔.祝志勇.高職院校一二課堂對接實踐技能活動組織設計研究[J].科技傳播,2010.
[3]張澍,韓煒.體驗教育理論與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青年研究,2010,(11).
[4]莊青竹.談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設計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商業時代,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