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昕妍
(福建省長汀職業中專學校,福建長汀 366300)
“工匠精神”是一種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精神信念,主要表現在工作態度、創新精神以及人生理想等方面。具備此種精神的人才,能滿足當前企業對于人才的聘請要求,旅游行業也不例外。旅游業屬于服務行業,“用戶至上”是每一個旅游行業從業者應具備的基本理念。為此,中職院校應該重視工匠精神在旅游專業教育中的滲透。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內涵便是愛崗敬業,愛崗是實現敬業的基礎,敬業是愛崗的升華。敬業是一種精神,愛崗則是一種行為,我們可以將愛崗看作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現之一。要想做到愛崗敬業,工作人員就要對崗位有充分的認識,了解自己所在行業的實際情況。當一個人真正了解了自己崗位的職能,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并形成奮斗終生的信念。只有產生了這種想法,工作人員才能真正做到愛崗,并逐漸形成工匠精神。
職業操守與個人素養關系密切,對于員工來說,要想形成工匠精神,就要具備基本的職業操守。因為職業操守是保證發揮企業員工個人價值的基礎,企業領導人員以職工的職業操守為紐帶將他們凝聚在一起,推動企業發展[1]。具體來講,職工的職業操守體現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這是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漸形成的。職業操守能夠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此,工作人員是否具備職業操守,決定了他們是否具備工匠精神。
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最看重的便是專業技能。較強的專業技能可以滿足企業需要,帶來創新性發展。從工匠精神角度來看,掌握專業技能是工作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只有具備某種專業技能,才能參與工作,獲得養成工匠精神的機會。從此角度來看,工作人員掌握專業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體現,更是人才發展的基礎。為此,中職院校在培養工匠精神之前,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他們的后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工匠精神還可以從工作人員是否懂得衡量標準來判斷,此處的衡量標準并不是企業對人才的衡量標準,而是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對產品質量的衡量。只有工作人員自己具有較高的衡量標準,才能保證最終的工作質量。對于旅游專業來說,學生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懂得衡量標準,才能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標準。由此可以看出,懂得衡量標準不僅能提高工作質量,還能推動工作人員能力發展。
中職院校格外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發展,希望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技術型人才。為此,學校也格外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而旅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忽視這方面的內容,這使得很多學生直到畢業也未能提高職業素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嚴重的消極影響。但是,當專業教師從工匠精神滲透角度出發開展教育工作時,他們會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讓他們了解提高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另外,專業教師還會從工匠精神的主要內容出發,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工作,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以嚴肅的態度看待工作,進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并逐漸形成工匠精神。
以往的專業課堂中,教師會圍繞旅游專業的各種課程開展教育工作,希望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為他們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此種教育模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從工匠精神滲透的角度出發開展旅游專業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學內容會得到豐富。教師不僅能借此提高教學質量,還能結合工匠精神內容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知道學習在未來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中職院校的主要辦學目標是為各個行業輸送優秀人才。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以及高校的不斷擴招,中職院校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中職院校的發展受到限制。但是,從工匠精神滲透角度出發對教育進行調整能充分改變中職院校的發展格局[2]。在此種背景下,中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充分認識到了當前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對此進行了調整。結合工匠精神培養出的人才更符合當前社會發展標準,不僅可以有效提高中職生就業率,還能吸引大量優秀生源,有利于推動中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
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重要依托,能達到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定位和建設有著密切聯系。中職院校要想在旅游專業滲透“工匠精神”,就要將“工匠”文化融入到課程中,設置相應的課程,保證理實結合,以期構建出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是學校根據教育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中職院校要想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應該選擇以“工匠”文化內容為核心的課程。大部分中職院校開展的是《職業道德與法律》等常規課程,很少有學校選擇《工匠精神讀本》等針對性較強的課程。為了充分實現“工匠精神”在旅游專業中的滲透,學校要開發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教材,并在確定課程教材后合理安排課程結構。為了保證工匠精神文化課程可以與其他課程相互配合,旅游專業教師要考慮各門課程間的比例關系。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區別較大,職業院校更重視技能教育,“工匠精神”也是以精湛的技能為基礎形成的。為此,中職院校的課程結構仍會偏向專業課程,同時也會適當兼顧工匠精神文化課程。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職院校一直在圍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這一核心進行改革,而“工匠精神”的內涵與這個核心不謀而合。為此,中職院校可以根據行業發展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合理增加實踐課程。學校可以從校內、校外兩個方面設計實踐內容:校內要包括3D 模擬導游訓練室,校外則需要與企業合作,建設實踐基地、旅行社門店等等,讓學生通過實踐加強對旅游業的認識,同時讓他們在具體崗位上體會工作的艱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第二課堂是脫離第一課堂后的教學活動,相較而言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在第二課堂中,專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課內課外有效銜接。由此可見,第二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法。為此,中職院校要重視第二課堂的開展,并以此為基礎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
中職院校可以開展職業教育活動,以此弘揚“工匠”風尚。職業院校與普通學校不同,在設計第二課堂的教育內容時要結合教育活動融入工匠精神。專業教師要明確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展現活動特色。為此,中職院校可以從開放校園角度出發,邀請工匠大師進校園,激勵學生學習工匠精神。同時,中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帶領學生到酒店、旅行社觀摩工作流程,了解工匠精神在具體工作中的體現。開展此類教學活動能夠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
另外,中職院校還可以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的方式設計第二課堂活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由教育部發起的,通過技能大賽可以展現職業院校師生的風采,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在比賽時,教師要全程參與指導學生,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職業的理解,發現自己的“短板”,使學生的心理素質、耐心、毅力等得到充分鍛煉,完善學生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
在中職旅游專業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不僅要注重在課堂教學期間滲透相關內容,還要注重從校園環境角度出發尋找合適的方法滲透。要想滲透某種精神,中職院校可以從建設校園文化的角度出發,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學生。一些中職生學習能力較差,一味利用說教的方式滲透工匠精神,會影響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滲透模式。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專業教師可以先與學校領導進行溝通,讓他們提供足夠的資源。教師正式開始建設校園文化時,可以與學生一起共同設計,增強學生參與感。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有效實現工匠精神滲透。
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旅游專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設計公共區域,充分利用宣傳欄、公告欄以及墻體,以工匠精神為核心,搜集能夠充分體現工匠精神的名人名言。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校園走廊張貼、懸掛優秀畢業生的事例照片,介紹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工匠精神,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3]。另外,旅游專業教師還可以從專業角度出發,結合工匠精神相關內容定期開展講座、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其逐漸發展為學校的一種文化,推動學生發展,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
在中職旅游專業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需要專業教師格外重視,并利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工匠精神,提高職業素養。在此期間,影響滲透效率的主要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學生,一方面則為教師。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學校應構建相應的師資隊伍,保證有足夠的師資在旅游專業教育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同時完成相應的專業技能教育工作。學校在構建師資隊伍時,可以先組織教師開展相關的會議,讓他們共同討論“是否需要滲透工匠精神”“為什么要滲透”等問題,加強專業教師對工匠精神的了解。之后,學校再結合實際情況邀請具有相關教育經驗的教師傳授教育經驗,以此來提高專業教師的能力,讓他們意識到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掌握相應的滲透方法。
另外,學校還要結合實際問題對師資隊伍構建情況進行調整。只結合專業理論知識滲透工匠精神,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學校可以招聘一些相關行業在職人員為教師,這些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同時結合真實案例滲透工匠精神。這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在與教師溝通后,學生會對未來的工作產生向往,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實現提高專業能力的目的。
中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必然會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為此,旅游專業教師在滲透工匠精神時,也可以從這一角度出發,借助相關企業的幫助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在實際的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4]。旅游專業人才與普通的技術類工人不同,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工匠精神的內容難以具象化,需要學生自身具有較強的信念。所以,教師要在學校教學時為他們提供大量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形成工匠精神的好處。具體來說,旅游專業教師可以簡單與企業進行溝通,邀請企業師傅到學校授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之后再逐漸加深合作,帶領專業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氛圍中了解工作內容。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能力,也能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己,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與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從他們的工作經歷中了解什么是旅游行業的工匠精神。最后,學校可以與企業進行深入合作,讓學生參與旅游項目,自主完成并提交旅游服務計劃。在此期間,學生會對旅游行業的具體工作內容有一個深入了解,并在制訂計劃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能力和素養。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師要想在教學期間滲透工匠精神,就要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當前旅游專業滲透工匠精神的弊端進行分析,找到合適的滲透策略,以此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工作態度,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