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懷宇
[摘? 要] 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知曉學習重點、難點,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指明方向,提供幫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常有記錄型學習單、主題型學習單以及創造型學習單。學習單能讓學生的學習任務、目標、要求、內容等可視化、系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借助學習單,學生的數學學習能真正發生、深度發生。
[關鍵詞] 學習單;類型;自主學習;小學數學
學習單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輔助性工具,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的一種材料。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知曉學習重點、難點,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指明方向,提供幫助。實踐表明,學習單在課堂教學中深受學生的歡迎。將學習單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學習單,有效應用好學習單,讓學習單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引擎,驅動學生自主性、自能性地學習數學。
[?]一、記錄型學習單,讓學生成為學習單的建構者
傳統的學習單,往往是教師直接出示預設好的內容。這樣的基于教師預設的學習單,常常不能催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學生與學習單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隔閡,在學習單的驅使下,學生展開膚淺化、表面化、被動化的學習。基于“自主學習”理念,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記錄型的學習單。學生自主將學習內容記錄在冊,以形成學習單,這樣的學習單凝聚了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借助學習單,教師能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能把脈學生的具體學情。
研發學習單,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將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行整理,形成條理清晰的記錄。同時,學生在設計學習單的過程中,能有效地將相關的知識經驗激活。比如教學“小數的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讓學生先行預學。在預學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閱讀教材,并且對小數加減法的法則展開思考。如有學生在學習單上這樣寫,小數加減法為什么要將小數點對齊?如果一個小數和一個整數相加該怎么辦?這樣的問題,正是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法則的一種自主性的考量,體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認知樣態。針對學生在學習單中記錄的問題,筆者展開有意義的教學,從而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借助記錄型的學習單,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研討,從而認識到小數加減法法則背后的算理,認識到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法則的內在一致性。記錄型的學習單,成為學生可視化學習的工具,對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記錄型的學習單,讓學生成為學習單的建構者、創造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展開積極思考、探究,并隨時將相關的問題記錄在案。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習單的優勢,通過學習單,能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學情,能讓學生突破數學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能讓教師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
[?]二、主題型學習單,讓學生成為學習單的解讀者
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總是離不開一定的“主題”。主題型學習單能讓學生成為學習單的解讀者、應用者等。學生自主性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對學習單的解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解讀學習單,讓學生對學習單的解讀從膚淺走向深刻。法國數學家托姆一再強調,“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自發探究的過程,如果認為只需要通過大量的死記硬背,就會更容易地學到數學,那無論如何是一個可悲的錯誤”。在設計主題性的學習單時,教師要致力于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再創造。
學習單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還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育,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等。主題型學習單,要注重趣味性、生動性、知識性等。在實踐中,教師一般以核心概念等作為主題,通過大問題、大任務驅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比如教學“圓的周長”這一部分內容,主要知識點是讓學生通過數學實驗的方式探究圓的周長,并進而探究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之間的關系。根據筆者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探究圓的周長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繞圓法”“滾圓法”“畫圖估測法”(即通過畫圓的內接正六邊形和外切正方形,估算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等等。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兩個主題性的任務,驅動學生去思考、探究:其一是“測量圓的周長”,其二是“估算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之間的倍數關系”。這樣的兩個任務就構成了學生學習圓的周長的主題。借助這兩個任務,筆者設計了主題性的學習單,助推學生主動探究相關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單的導引、提示下,積極主動地測量圓的周長,以及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的倍數關系。
主題型的學習單能彰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主題型學習單,圖文結合、形象生動,能引發學生像數學家那樣思考、探究。在使用主題型學習單時,教師要注重主題的趣味性、美觀性等,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性、實效性等。借助學習單,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的“認知沖突”“觀念沖突”,而且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觀念。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單中增加一些探索性成分,促進學生的認知深化。
[?]三、創造型學習單,讓學生成為學習單的創造者
創造型學習單更多地側重于由學生自己設計學習單。創造型學習單不同于記錄型學習單,更多的是對自我學習的一種規劃,是對探究思路的一種表達。創造型學習單,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元認知,即對自我的認知進行認知,要求學生能像老師設計教學那樣設計學習。創造型學習單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創造學習單,并且不斷修正學習單、完善學習單。
相較于教師設置的學習單,學生自己設計的學習單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表征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能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比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部分內容,筆者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單。學生確定了這樣的學習目標: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背后的算理等。學生確定了這樣的學習思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多種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多種方法,尋求最科學的方法。盡管學生設計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單還比較簡單、不成熟,但卻反映了學生的研究思路、研究過程。借助學生自主設計的學習單,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究。有學生用畫圖的方法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有學生用將分數化小數的方法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還有學生用通分的方法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等等。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了通分方法的普適性意義。創造型學習單,讓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進程,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收集、加工信息。創造型學習單,促進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促進了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提升,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
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習單。學習單作為一種數學活動資源,可以基于問題、任務等設計。借助學習單,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學習單的導引下,學生最大限度地融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對學生來說,學習單是一份內容豐富的學習“自助餐”;對教師來說,學習單是一種對教材進行改造、對教學進行改造的“調適單”。學習單引發了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從“教師講,學生聽與練”轉變為“學生研討、交流、爭辯、概括、應用,教師點撥、總結”的方式。在學習單的應用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被賦予學生,教師只是進行適度的引導與點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曾經提出了“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口號。學習單就是基于學生主體的學習設計,它構筑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學習單是一種學習工具,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路線圖、導航儀、方向盤。借助學習單,引導學生有序地規劃自己的學習進程,讓學生智慧地學,從而掌握學習方法,感悟數學思想等。學習單讓學生的學習任務、目標、要求、內容等可視化、系統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潛質,讓學生能展開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借助學習單,學生的數學學習能真正發生、深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