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來源于生活的藝術,生活即最有效的美術教學。小學生的知識技能大多來自生活里的直接經驗,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貼近生活的課堂主題、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基于生活的美術課堂中感受美的存在,體悟生活本質。另外,美術作業是學生對課程知識加以理解運用的重要一環,做好作業設計與引導,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續。在新課改背景下,貼近生活的課堂內容和作業設計,有利于引領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立足生活經驗,養成善于觀察、勤于動手、樂于實踐的好習慣,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課堂內容;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0-0010-04
美術是運用視覺語言去創造和表達,其藝術源泉是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這一先進理念,他在《談生活教育》中指出:“生活決定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發出真正的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美術源于生活,更應該深入生活、服務生活,真正立足教學實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走進生活、體悟生活,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應用到美術創造中來,以此引導學生真正理解生活是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對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小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有限,大多數經驗來自對生活的直接體驗。小學美術教學更應該考慮學生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學情特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形式與生活接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一、 融會貫通,課堂內容貼近生活
新課標指出,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其本質是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美的事物。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指明了生活與教育的重要關系。在小學美術課堂構建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課堂主題的選定,許多教師會依據課本進行設計,在結合知識的過程中忽略了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教師在選定課堂主題時,應該充分挖掘課本知識與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的內在聯系,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作為切入點,打破學科局限,創造生活化聯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主題創造中獲得審美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一)選取生活化情境
選取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和發展,學生能夠在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學習成果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最終使學生在真正的生活中通過藝術思維將美術的核心素養體現出來。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我的地圖》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走進生活實際,聯系地方特色,借助學生喜歡玩、好奇心強等特點,設計《跟我游棲霞》主題活動,鼓勵孩子們利用周末時間,通過游記棲霞旅游景點或者借助網絡等形式,以“陽陽的導游”的方式,確定棲霞游玩路線的起點,完成游玩線路圖,并加入花草樹木進行裝飾,最后綜合學生的作品,編成《跟我游棲霞——學生手繪地圖集》,如此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通過觀察思考完成課堂內容,彰顯了美術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打破學科局限
美術課堂生活化是美術綜合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在將生活觀念和生活實踐融入美術課堂的探索中,打破美術學科和其他科目的界限,結合生活情境發揮美術課堂的育人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送你一個書簽》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書簽內容進行規定,如圍繞古詩內容對書簽進行設計和創作,將語文與美術相結合,講述書簽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趣味故事,講解古典詩詞,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再如《什物拼貼》一課,教師可以結合中草藥校本課程,讓學生感受中草藥的材質,利用中草藥的特征聯想重組,采用剪、撕、拼和貼的方法,指導學生做一本關于《玩轉中草藥》的立體中草藥科普圖畫書,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由此既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向學生傳達了熱愛生活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創造出更加多元的作品,提高了課堂的開放性和趣味性。
(三)借助現代教學工具
在傳統的課堂上,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可以保證學生的可接受性,同時會讓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枯燥的講解也會使學生缺失學習的動力。教師要想營造形象的美術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教育手段,特別是現代教學工具手段,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引入生活情境,才能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增色。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環境、建筑的圖片,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生活現象。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前錄制好教師繪畫或手工的示范視頻,通過放大、旋轉等方式多角度展示所要描繪事物的多樣性,通過觀察事物的整體特征,可以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釋放,從而達到美術教學的最佳效果。
二、 寓教于樂,課堂材料源于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生活材料是美術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在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美術材料是十分有限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美術材料更容易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和主動性,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利用生活材料創造美。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因此生活材料是美術教育的一種重要資源。教師應充分運用生活資源,設置主題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
(一)巧用廢舊材料
若要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發揮生活材料的重要作用,教師就應結合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對生活中可用的一切美術材料進行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都可以作為美術創作的材料,一方面可以借助材料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創作,也是變廢為寶的重要過程,可以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自覺意識。
例如在教學《這是我呀》時,學生在完成第一課時“畫自己”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后利用彩色卡紙、廢紙板等進行裝飾,將平面的“自己”變得更加立體有趣。在教學《漂亮的燈》時,教學的重點為通過了解和欣賞古今中外的燈,并嘗試用各種材料制作燈,培養學生感知美、接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利用各種材料制成的燈籠,例如紙張、彩繩、塑料等,在布置作業時鼓勵學生積極在生活中搜索可以制成燈籠的材料。學生利用廢舊材料、一次性筷子等制作出形狀各異的燈籠,通過創造性的制作,將生活資源變廢為寶,這樣既使學生貼近生活,又將理論運用于實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選取自然材料
美術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讓美術課堂與自然、生活相結合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選取自然材料作為學生完成美術作品的工具。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生的創作靈感不應只局限于電子產品,更應該從廣闊的自然世界中獲得。
三、 因材施教,作業設計基于生活
在傳統教育背景下,美術課堂和美術作業的設計大多以模仿為主,形式單一,脫離生活實際,教師以單一方式進行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對世界的認知都是不同的。美術作為使人發現美和創造美的學科,更應該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兼顧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基于生活經驗,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要設置多層次、難易程度等不同的作業,給予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狀況去選擇感興趣的作業,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材料探索,將生活融入作業
設計“葉的狂想曲”系列作業,旨在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品和神奇的自然現象,學生通過創造性的想象與制作,將美術材料變成藝術作品。在布置課程作業《葉子片片》時,設計“葉的狂想曲”系列作業,由簡到難進行了不同維度的作業設計:例如將葉子畫出來,用點線面美術基本知識表現真實的樹葉之美;將葉子印出來,用彩鉛和水粉拓印葉子的紋理美;將葉子貼出來,用不同種類的葉子貼出一幅圖畫,讓學生感受葉子的組合美;將葉子曬出來,通過涂、擺、固、曬、洗的技法,制作藍曬葉子,讓學生感受葉子的藝術美。
通過設置不同維度和難度的作業,并采取闖關的形式,使得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這種方式的作業布置不但能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融入作業,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挑戰自我,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習質量。
(二)由靜變動,讓作業走進生活
2022年版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或制作的泥塑,嘗試用數碼相機、攝影設備拍攝、制作定格動畫,旨在讓作業走出課本,走進生活。傳統的美術作業都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在紙面上,而生活往往是變化且靈動的,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和材料,讓作業“動起來”。
例如,在進行《會魔法的葉子》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在課堂上制作的彩鉛摹印出來的葉子,想象編寫《會魔法的葉子》劇本,采用定格動畫的方法,和家長共同使用相機等設備逐個拍攝,最后再剪輯合成作品。定格動畫的作業設計,既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能力,讓作業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又能推動家校共育的開展,密切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之間的關系,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細節觀察,生活與作業有機結合
小學美術作業生活化設計需要做到美術課堂和生活要素的有機融合,必須建立在對作業內容的充分把握和對生活要素全面細致的觀察上,打破傳統美術課堂的束縛,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進行“線條”相關教學時,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明確“線條”不僅僅存在于課本中,生活中處處有“線條”。該課的作業布置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線條,像馬路、書本、課桌等,打開學生思維想象的大門,讓學生自覺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并應用到作業內容中來。
將生活與作業有機融合,打破了作業功能的局限,作業不僅僅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經途徑。從其理論依據來看,生活化作業是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盧梭的活動教育理論以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逐步建構起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并實現作業價值的多維性。
四、 家校共育,作業評價聯系生活
作業評價是教師根據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等方式予以反饋,合理的作業評價對學生具有鼓勵、正面導向的功能。美術是一門具有個性和創意性的學科,作業評價的關鍵是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價值觀,接受德育、美育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美術作業評價對學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同時,作業評價也要聯系生活,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鼓勵的作業評價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更加認真地完成每一件作品。這也要求教師不斷完善作業的評價方式,可以使用多元主體評價法、作業展示評價法等。
(一)多元主體評價法
多元主體評價法指的是不以教師作為學生作業評價的主體,而讓學生、家長、專家等主體共同參與作業的評價過程。這樣的評價方式既可以讓評價更加客觀,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擁有合理的認知,據此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斷地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例如《誘人的瓜果》這一課是讓學生利用石塑黏土,通過捏塑、打磨、晾曬、上色、亮油等步驟,完成立體的美術作品。教師教授這一課時,可以將班級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通過組內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作品。結合教師對不同小組的評價,班內投票(不可以投自己的小組),進行小組間的評選,根據不同的名次對相應的小組進行獎勵。這不僅能夠使作業評價更加公正合理,還能夠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和組間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競爭中不斷地激勵、提高自己,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還可以使用互聯網對作業進行評價,設置用于作業評價的公眾號,將作業進行展示,邀請學生、專家、家長等利用投票、點評的方式,對作業進行評價。通過引入多元主體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客觀反映出學生作業的優點和問題,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作業展示評價法
作業展示評價法是指教師通過展覽學生的作品并組織其觀看他人的作業,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互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學習,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作業展示評價法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例如在對美術作業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辦展覽或者創辦藝術文化墻來展示學生的美術作業,供學生參觀和交流。這樣的作業評價方式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調動學生學習創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呈現評價方式單一、完成作業較應付等問題,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運用合理的作業評價方法,采用多種作業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認知水平和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 結論
美術與生活相交融是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符合學生年齡和發展特點的需要。將生活理念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要從課堂和課后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課堂主題和課堂內容的選定都要基于學生的生活情境,方便學生理解掌握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課后的作業設計和作業評價都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情特點為基礎,采用靈活多樣的模式,同時還應注意教學評價和反饋,真正讓作業落到實處、發揮效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立足學生主體,從課堂主題、課堂內容、作業形式、作業反饋四個方面展開,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描述,以期對生活理念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提出幾點改進意見,通過探索更合理、更高效的課堂內容生活化、作業設計生活化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認知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方月含.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構建[J].小學生(上旬刊),2022(12):52-54.
[2]王博翔.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3]李子怡.淺談小學美術中的生活化教學[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協調推進 基礎教育論文集,2022:527-529.
[4]楊志華.發掘生活材料,讓幼兒美術活動多姿多彩[J].當代家庭教育,2022(24):84-86.
[5]朱金晶.小學美術生活化作業例談[J].教育,2019(30):62.
[6]陳敏.啟發『美』的認同感——小學美術智趣作業設計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43-144.
作者簡介:王宇婷(1995~),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研究方向:美術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