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數學的教學地位顯而易見,其在訓練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當下部分教師僅僅是將視線放在教授教學重點,講解數學知識,對數學文化內容的介紹少之又少,使得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興趣不足。因此,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推動數學的“可視化”教育和變式教育。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精神,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基于此,文章提出相應的教學優化措施,以期能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習興趣;教學優化;可視化教學;變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0-0085-04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要求其具有傳授學科體系中人文知識的能力的,要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將枯燥的理論趣味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積累學習經驗,幫助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培養個性化的學習能力。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出現困難,在長時間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信心會受到嚴重的打擊,進而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積極創新,將教學模式和方案進行改革,滿足新時代下新課程的要求,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數學的方式和意識,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研究。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可視化的理論構建可視化的學習課堂,挖掘學生潛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另外,小學數學教師還要采用合適的技巧,運用變式教學,幫助學生培養濃厚的數學興趣,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效率,保證學生在最佳的狀態下,吸收知識、提高能力。
一、 核心素養下數學的教學目標
數學的核心素養是一種具有多維度、多元化、多面性的知識技能,其包含了多種數學元素,如思維方式、解題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內容,是學生數感、數學意識、邏輯理解能力的一種體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數學龐大的知識結構和組織構造,需要學生有靈活的思考能力和反思改進的學習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解釋相關的學科屬性并對數學學科的性質進行分析,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以便于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能通過對學生素養的理解,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相關技能內化為自身的良好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一定的數學練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推理和創造能力。要保證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推理解決基礎的數學題目,必須通過構造性思維進一步解決復雜題目。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通過對其學習方法的糾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規范地整理筆記,認真對待作業與測試。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擁有口頭和書面表達數學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數學解題的論證能力。總的來說,數學核心素養指向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能力,因此,我們應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方法,設計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促進數學乃至全科的發展。
二、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
對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部分數學教師未能做到觀念的轉變,難以將教學趣味化,對數學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刻,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大都是以單純的數字和字符作為知識點來授課,其過程枯燥乏味,理論性強,對小學生來說難度系數較高,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此外,有的小學數學教師缺乏終身學習意識,認為小學涵蓋的知識較為簡單,就拒絕繼續學習深造,導致知識儲備不足,授課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數學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嚴重,對學校乃至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學教研活動的參與度低,對數學培訓活動缺乏積極性,陳舊的思想和觀念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打基礎階段的重要引導人,不能將良好的數學文化教育融入學習中,自然就不能激起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興趣,學生便難以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如今新課改的浪潮中,許多教師都開始改革創新,設計新的數學教學策略。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也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希望用良好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由于技術上的不足和科學指導方法的缺失等主觀原因,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二)學生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
影響數學學習興趣建立的因素是多樣的,其中客觀因素的阻礙是最為顯著的,尤其是到小學高段,知識點的組成變得更加抽象,抽象思維的培育便成了小學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抽象思維的培育通常是需要大量的邏輯能力訓練的,但有效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必須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資源利用能力來實現自主學習,才能提升抽象思維及綜合能力。不過,想要幫助學生形成高效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學生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學習中總是會出現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習條件困難、學習環境惡劣等,制約了學生學習。學習和教育方法有待優化,也是學生數學學習受到的嚴重阻礙之一,從客觀角度來講,其直接制約了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 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一)培養數學文化興趣的重要性
在小學教育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邏輯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的數學學科來說,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最基本的就是從學科文化入手,學習數學文化,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莫大的支持。小學生的理解問題的邏輯思維相對還較為薄弱,數學本身難度高和趣味性低的特點更是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往常的教育和學習中,學生都會不可避免地遇見一些相對困難的問題,在久久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信心會因此備受打擊,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說更是極為致命的。而現在,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將數學文化融入其中,用數學文化的背景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發揮數學歷史等拓展知識的作用,活躍數學課堂的氛圍,厚植人文情懷,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網絡結構,進而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心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穩步提升。此外,興趣的培養是新的教育環境下,小學數學的“育人”目標。通過數學文化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能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加快教師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步伐。教師要認真找尋數字背后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幫助學生轉換學習能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數學文化的加入,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又幫助學生提高了自身的個性化水平,其作為良好的數學知識寶庫,能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路徑
1. 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是數學教育中的核心驅動力,教育創新對數學來說無異于久旱逢甘霖的存在。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數學文化走進課堂的思想認識,積極培養自身研究數學和帶領學生探索數學的意識,讓數學文化在創新思維中不斷發揮其價值,潤物細無聲般地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一步步提升起來。大數據時代,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創新數學課堂。比如在學習《確定位置》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文字所表達的位置信息轉化為圖表等,將抽象的位置表達轉化為圖中確切的方位,便于將圖像和知識相結合,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同時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際中運用位置的表述等知識,進行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此外,還可以積極運用數學家創新學習等知識幫助學生在數學家的精神鼓勵下,樹立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2. 結合實踐應用
把數學和生活相聯系起來,是對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也是對數學文化資源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想要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應將數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將數學文化的特點與實際相結合。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數學的圖像逐漸變得生動立體,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走進生活是學習小學數學必要的方式。比如在學習《時、分、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時間的鐘面,使其逐漸明白時間的概念,將知識點運用到實物中去,大大提升學生探索的興趣,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如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教學紙幣,模擬“跳蚤市場”,讓學生在對物品和金錢的交易中認識人民幣的概念,同時對錢有一個新的認識。將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對數學文化的認識。
四、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進行“可視化”教學
1. “可視化”教學的意義
“可視化”教學是一種立足于教材,將抽象的知識可視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把知識轉化為特定的內容或具體的圖像,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下實現對學生的培養。在“可視化”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將教學內容具象化,幫助學生展開想象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學生進行情境應用,在情境中驗證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可視化”教學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主體意識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受年齡和心理認知的限制,數學學習能力較弱,尤其是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有障礙。構建可視化的教學,是利用思維可視化理論的一種教學設計,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形象的教學內容,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將學生的內在潛能充分挖掘出來,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此外,“可視化”教學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使課堂內容生動形象,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突破年齡和認知的局限,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學會利用任務驅動教學
建立“可視化”教學模式,重點是要抓住其可視化的作用,通過數形結合和構建思維導圖等方式將模糊的數學概念可視化,立足課本,將課本中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運用數學,便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尤其是在數學知識中,各項元素之間的結合尤為緊密,數字、運算、幾何、符號等,對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視化”教學中,教師要以設置任務驅動的方式為發展基石,來激發學生的課堂活力。如在進行《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可以設立具體的項目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將扇形統計圖中的數與形相結合,再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扇形統計圖作為蘇教版中最后學習的一個統計圖,可以以構建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扇形統計圖和之前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建立系統性的網狀圖,便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理解。“可視化”教學要以融入生活經驗為學習基礎,以生活化、趣味化的形式講解教材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二)推動變式教學
變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常規的教學模式和知識點進行轉化,讓教學方法以出其不意的形式吸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舉一反三就是變式教學的核心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于知識本身,從中提取知識的關鍵,進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和自主拓展的能力。如,圖形的變換,是幾何教學中最常運用的形式,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其中某個圖形為例,通過思維的拓展,將其變化為其余圖形,以幫助學生理解圖形間的關系。比如以平行四邊形為例,令其四邊相等便轉化成了菱形;令其四個內角全為直角便得到了矩形;令其四邊相等的同時,四個內角全為直角便得到了正方形。通過一些圖形的變換,學生對幾何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很容易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在小學教學中,當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一定的了解后,教師應及時采取跟進式的變式教學,變式教學呈現的變換性是助力提高課堂學習趣味性的媒介,讓學生借助練習,將新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來,進而起到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和綜合技能的作用。比如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要針對性地將數字的變換融入教學,通過對分子、分母獨立的變換,觀察分數整體的變化,便于學生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例如將分母定為“4”,然后對分子從“1”到“10”逐步變換,在“1”到“3”的過程中分子全部小于分母,表示的是真分數,“4”和“8”能被“4”整除,所以屬于整數,其余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則屬于假分數。通過針對性地進行數的變換,便于學生對分數知識點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分數的概念。因此,變式教學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做題思考的嚴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核心素養。
五、 結論
總而言之,將數學構建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可視化”教學和變式教學的發展,將數學文化有效地融入小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措施。教師要提升自身能力,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挖掘教材中核心素養的元素,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能收到真正地優化課堂的效果。同時,小學數學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將事物的非本質特性清除或改變,以突出其本質特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規律,運用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拓寬學生思維,創建趣味、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人翁意識,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鄧潔芳.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8):176-178.
[2]劉建軍.小學數學課堂上數學文化的有效融入[J].亞太教育,2022(12):112-114.
[3]劉建波,姜立剛.構建小學數學文化課堂 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6):69-72.
[4]康世剛.小學課程中的數學文化:內涵特點、主要內容與學習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3):99-105.
[5]曹宇.讓數學思維看得見——小學數學思維可視化教學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1(34):35-36,39.
[6]張彩虹.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資訊,2020(19):89-90,93.
[7]馬文杰,李恩瑞.中小學數學作業基本設計原則:反思與重構[J].教育導刊,2020(2):62-70.
[8]賈亞健.對提高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才智,2020(3):154.
作者簡介:李影(198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省豐縣孫樓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