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昕
摘 要:古人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句話揭示了音樂的教育功能。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學科主要發揮美育作用,是落實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展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可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藝術之美美的體驗能力和鑒賞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和涵養,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本文以高中音樂鑒賞課為例,先簡要分析了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審美導向,再著重探討了聚焦審美能力培養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0-0097-03
審美能力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注重培養學生感受、創造、鑒賞美的能力。記得藝術家吳冠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來,審美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幸福的源泉之一。在高中教育階段,美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各科教師發掘不同學科的美育價值,實施審美教育。音樂課程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以鑒賞教學為手段,可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鑒賞活動中,接受音樂的熏陶,提升審美能力。
一、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審美導向
(一)探索形式美,體會內容美
音樂美學元素不僅包含形式之美,也包含內容之美,為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聚焦音樂美學元素,明確音樂美學導向極為關鍵。當然,教師要精心甄選音樂作品,選擇藝術性強,音樂美感突出的作品,深刻挖掘這些作品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分析其精神文化美,感受其形式內容美。音樂的形式美是感性的,也是最直接的美學元素之一,它是每當我們聽到一首音樂時,最先感受到的旋律、伴奏,旋律、伴奏或輕快,或低沉……這些就是形式美。
從音樂形式的分類來看,形式美是有一定的標準和規律的。音樂形式美成就了音樂,也影響著音樂的內容美,沒有音樂的形式美,其內容美便也就無從談起,形式如同音樂的骨架,而內容則是音樂的靈魂和肉體。音樂內容是形式上所蘊含的深層情感,透過音樂內容,可以挖掘作曲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例如,一首歡快的音樂,在表達情感時,會應用短促、跳躍的音符,旋律較快,欣賞者會產生愉悅的感覺;一首悲傷的音樂,會大量應用下行的音調,旋律緩慢,欣賞者會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
同時,音樂的形式美和內容美,與欣賞者的審美經驗有關,審美經驗不同,體會和感受也有差異,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豐富的鑒賞和欣賞活動,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才能讓學生對音樂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知。為此,教師要重視讓學生積累豐富的音樂作品欣賞體驗,形成良好的樂感,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與認知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形式美、內容美的追求。
(二)提升音樂審美意識,促進情感體驗
個體審美心理的形成具有復雜性,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歷史、文化認知、民族習俗、自我認知等,同時也受到審美需求與審美感知力的影響。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加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培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心理狀態,才有助于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當然,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時間內并不能有效實現,教師應該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進行引導,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其心理感知力。
在音樂鑒賞活動中,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音樂鑒賞活動中,教師可以進行創作背景介紹、藝術特色分析、情感體驗、心理暗示等激活學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讓學生在真實的音樂情境中發展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例如,在歌唱比賽時,可以挑選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曲目,引導學生在歌唱過程中體會音樂情感,感受音樂精神內涵,通過藝術想象再現歌曲中的畫面與情境,讓學生產生共鳴。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作品鑒賞探討活動、交流活動等,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
二、聚焦審美能力培養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
(一)興趣引領,激發審美感知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來源,只有學生對音樂學科充滿興趣,才能實現高效教學,而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應該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并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音樂鑒賞活動中。為此,教師可收集、整理、甄選一些學生感興趣、易產生共鳴的音樂資源,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審美感知力,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專業鑒賞,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音樂作品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教師可選擇學生熟悉且主題類似的音樂《我的祖國》來作為鋪墊,引導學生先欣賞《我的祖國》,然后提出題:“這首歌曲的主題是什么,是什么風格的歌曲,與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音樂有什么不同?”接著,教師再引入介紹《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背景:這是一首贊美祖國的歌曲,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了“我和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的心情,通過具象化的比喻闡述了祖國和我的關系,抒發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曲調簡潔,旋律線起伏明顯,曲調由低到高,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深刻情感……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欣賞《我和我的祖國》全曲,引導學生結合不同的資源感知作品蘊含的不同情感,體會音樂中蘊含的美學元素。
(二)教學設計,精選審美素材
高中階段,學生文化課學習任務較重,音樂作為藝術類學科,地位并不突出。雖然音樂課程的設立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教學要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就要重視教學設計,教師需精心選擇審美素材,創設有效的鑒賞活動,從多角度引領學生體會作品語言、藝術形式,進而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遼闊的草原》一課時,教師先播放了《遼闊的草原》、《孟姜女》兩首民歌,接著要求學生仔細分辨哪一首歌曲是少數民族歌曲。學生結合以往的經驗,很快分辨出《遼闊的草原》是少數民族的歌曲。此時,教師引出《遼闊的草原》這一歌曲,并引導學生初讀教材,經過了解,學生知道了這是一首蒙古族的音樂。接著教師可以展示中國地圖,要求學生找出蒙古族主要分布于那些省區,并討論該地區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等,經過一番探討后,學生給出了以下答案:蒙古自治區、新疆等地都有蒙古族人,他們以放牧為生,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之上,性格豪邁,能歌善舞。之后再次欣賞《遼闊的草原》這一歌曲,在欣賞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蒙古族歌曲的特點,總結歸納《遼闊的草原》旋律特點、情感要素。在交流探討中,學生了解到《遼闊的草原》是一首充滿草原風情的歌曲,由寶音德力格爾演唱,采用了傳統蒙古族音樂中的元素,表達了對草原的熱愛和敬意,聽之讓人心情愉悅。通過教師這樣的精心設計,學生不僅能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同時還增加了文化知識,全面提升了個人素養。
(三)營造氛圍,促進積極鑒賞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鑒賞活動的主要手段是傾聽,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視聽環境,讓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鑒賞中,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各種音樂元素,聚焦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靈活應用不同資源,如視頻、聲樂、圖畫等,營造良好的課堂藝術氛圍,引導學生更好地挖掘音樂內在美,讓學生主動積極去感受音樂美。
例如,在學習《江南絲竹》一課時,教師先播放歌曲《江南絲竹》,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并與學生一起感受、聆聽。之后,教師設計問題:“這首歌曲曲風優美,旋律輕盈,聽完這首音樂后,你們聯想到了什么?”有學生思考片刻回答:“江南悠閑的飯后生活、一聲聲黃鸝鳥的叫聲、在潺潺流水旁忙碌的姑娘、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江南古屋……”教師接著再次播放《江南絲竹》,同時搭配多個江南風景畫面,引導學生判斷和分析江南歌曲的特點,同時給學生介紹“江南絲竹”這一樂器的特點:江南絲竹是長江三角洲地域音樂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以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為主,對蘇浙滬民族音樂、戲曲藝術等風格形成都有影響,所謂 “一曲絲竹心已醉,夢聽余音夜不寐。內中奧妙誰得知,仙樂霓裳人間回”。教師通過將眾多音樂資源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審美環境,可激活學生內在審美動力,實現高質量的音樂鑒賞。
(四)靈活拓展,升華內在情感
音樂與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聯系緊密,相互影響?,F實生活中,音樂也無處不在。高中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在藝術、文學知識方面也有一定積累,但音樂審美能力依舊有限是,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以多元化、開放性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打破教材的限制,對教學內容作適當延伸,引入一些課外資源,把音樂審美與舞蹈、文學鑒賞等資源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全面體會音樂的魅力,從而實現情感的升華。
例如,在學習《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一課時,教師先展示《霸王別姬》相關影視圖片,并簡單介紹《霸王別姬》,接著播放《霸王別姬》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指導學生仔細傾聽、感知,體會曲風、感知歌曲旋律,并重點關注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部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環節中,可重點關注《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獨特的唱法、唱腔以及題材。選段如下:“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里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白)看,云斂晴空,冰輪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边@是一首憂愁的情思佳作,屬于南梆子原板唱腔,與京劇西皮唱腔很接近,唱腔委婉優美,細膩悠長,有力地表現了劇中人抑郁、愁煩等情緒。歌詞前四句采用對仗的手法,展現了處于兩個不同場景、相互思念的劇中人,最后幾句展現清冷的秋景,映射了劇中人的心境和心情,隨著旋律的起落,暗示著劇中人對愛情求而不得的艱難。之后,教師還可采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鑒賞《忽聽得萬歲宣包拯》、《空城計》等京劇,一方面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習鑒賞京劇的方法,讓學生感受京劇魅力,接受京劇文化熏陶,加深對京劇風格特征的認識。此方法能突破教材資源的限制,對課程資源進行拓展,圍繞主題引入課外資源,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五)信息技術,提升鑒賞效果
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十分廣泛,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齊全的多媒體設備,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動態化、立體化的音樂鑒賞方式,構建高效音樂鑒賞課堂。
例如,在學習《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同時向學生作以下介紹:這首歌曲主要贊美了新疆,新疆農產品極負盛名。緊接著播放紀錄片《大美新疆》,引導學生觀看新疆葡萄成熟時的喜悅場景,然后再次播放音樂《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同時讓學生閉上雙眼認真聆聽,感受歌曲的風格,通過一系列的視聽沖擊,學生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吐魯番的葡萄成熟收成時的熱鬧場景,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和當地淳樸的民風。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這首歌曲的聽后感進行自由探討,并展開歌唱,從而深刻理解歌詞大意,體會歌曲情感價值。總之,通過巧妙利用視頻、動畫、錄像等展現形式,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能讓學生從多角度欣賞音樂,體會音樂情感之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聚焦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多角度創新音樂鑒賞形式,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促進其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志玲.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培育價值[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2):124-125.
[2]林綠.高中音樂鑒賞課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探索[J].高考,2023(02):156-158.
[3]黃文倩.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微[J].藝術評鑒,2021(07):162-164.
[4]張娟.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提升審美感知力的策略[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1(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