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玲
摘 要:幼兒早期教育工作中,家園共育是一個重要環節,幼兒期是一個人社會化、個性化發展的關鍵性階段。在家庭、幼兒園二者的通力合作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到幼兒各方面的特性,采用針對性方式培養其社會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承擔起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兒園的配合在共育合作中也至關重要。所以二者必須在教育理念與方法上達成一致意見,從而順利實現幼兒能力培養這一目標。為此,本文著重針對家園共育下的幼兒能力培養策略進行基于現實情境的探索。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早期教育;幼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028-04
在教育教學中建立家園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重要作用,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創設良好前提。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應該充分融合,建立積極配合的教育模式,積極做好幼兒教育指導工作,促進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教師與家長都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身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逐漸形成教育合力,不斷推動幼兒教育的發展。
一、家園共育模式概述
家園共育是指家長與幼兒園一同完成對幼兒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幼兒園或家長單方面開展教育工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因此應該堅持平等、尊重與合作原則,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工作中,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幼兒園應該以合理利用家庭的教育資源達到家園互動合作教育的目的。通常情況下,家園共育被定義為“家園交流”和“家園聯系”,家長與幼兒教師應積極溝通和交流,比如定期組行家長開放日,或者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將家長工作當作幼兒園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二、建立家園共育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豐富教育資源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幼兒各方面情況的了解,多數情況下依據幼兒園中的教學資源實施教學。縱觀近年來的教育情況,建立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很有現實必要,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促進幼兒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因為家長在社會中的職業不同,承擔的角色和責任不同,引導家長建立家園共育模式,可以在幼兒教育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以彌補幼兒園教育教師在知識層面存在的空白,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學習資源,加強幼兒在不同方面的認知。
(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為幼兒提供了最初的、最基本的社會生態環境,對幼兒的一生都存在深遠影響;幼兒園又是幼兒白天所處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幼兒各方面能力得以形成的主要場所。因此,家園結合,注重保持在兩個場合的教育一致性、連貫性非常有必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幼兒園、家長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模式,形成伙伴關系,這樣家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中的活動情況,同時在家庭中結合幼兒自身情況實施針對性輔導,從而為幼兒教育增添助力。
(三)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
讓每個幼兒都接受良好教育并且獲得健康發展,這是整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幼兒來說,家庭教育對其一生都起到了重要影響,幼兒園教育則對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家園共育模式,充分發揮出幼兒園與家庭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了解幼兒在家中的情況,然后結合其學習情況做好對教學方式的調整;另一方面,通過與教師的溝通,也可以加深家長對幼兒學習狀態的了解,從而確保家庭教育的基本力度,共同推動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家園共育模式在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幼兒園教育二者缺乏契合度
教育的理想是塑造人的靈魂,教育的主體不僅有學校,還包括家庭和社會,三者缺一不可。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幼兒園和家長是主要的教育主體,因此幼兒園與家庭應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標,加強相互合作,以為幼兒身心成長建立良好環境。家庭更為幼兒提供了第一所學校,同時也為其以后的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家長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直接關乎到幼兒以后的發展。與幼兒園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牽涉的內容更廣,家庭教育的全面發展對幼兒其后的成長與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家長并不注重幼兒教育,家庭教育中缺乏合理觀念,這是幼兒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缺乏一致性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認為幼兒年齡小,教育起不到顯著效果,甚至更偏頗地認為幼兒時期的教育都是徒勞的。還有一些家長因為怕危險、怕臟、怕吵鬧,阻斷了幼兒很多教育機會。家長不同于教師,家庭教育的盲目性比較大,加之工作原因影響,多數家長對幼兒教育有所缺席,有些家庭教育停在表面,無法對幼兒成長起到有效作用,這無疑影響了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綜合起來看,當前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點問題主要在教育目標上存在偏差,幼兒園會根據幼兒行為特征實施專門教育訓練,但回到家中以后,家庭教育缺乏持續性,教育效果自然不會明顯。
(三)幼兒園舉辦的家園活動家長配合度不高
由于受工作等因素影響,很多家長無法參與到幼兒園舉辦的家園活動中,還有一些家長的觀念是,家長會無非是教師總結工作的會議,與自己無關;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幼兒園組織的教育活動比較形式主義,自己根本無法參與進去。以上均為家園共育下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偏見。事實上,幼兒園、家長均為幼兒教育的主體,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形成伙伴關系,應秉承平等、合作以及尊重原則,為幼兒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環境,以促進幼兒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家園共育模式下對幼兒能力的培養
(一)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
第一,觀念的轉變。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古訓如此,可見家長對孩子成長負有非常重要的責任。但是現實生活中不負責任的家長卻很多。比如,孩子滿3歲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天,很多家長會跟老師說:“從今天開始,孩子就交給老師了。”某幼兒園專門為此舉辦了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相關活動,旨在讓家長認識到教育孩子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工作中。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能需要家庭配合收集教學材料,這時不妨主動告訴家長,并邀請他們共同準備。開始時很多家長會感覺困難,一些家長認為這是教師的事情,家長沒有精力參與其中,對幼兒園的活動漠不關心。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召開家長會,分析此類活動對幼兒成長的好處及為何邀請家長參與。多數家長看到這樣的活動表示非常開心,看到了孩子在活動中的成長表示安慰。于是關心幼兒活動、支持班級活動逐漸成為他們一種自覺性的行為。
第二,渠道多元化。家園共育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它不會單純遵循單一邏輯形式運行。幼兒園工作應該與家庭相結合,進一步拓寬家園共育的路徑,采用一種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方式推進家園合作。其中,從下而上的家園共育是指由教師與家長直接溝通,主要圍繞如何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進行思想觀念的碰撞,因為教師和家長的需求最為迫切,因此他們提出的辦法也最容易被對方接納。例如,在“六一”開放日活動,班級中的3位教師不僅要照顧幼兒的演出,同時還要管理幼兒的安全,工作量非常大。于是筆者建議,邀請家長自愿報名參與到這次活動中來,負責幼兒活動的組織與安全管理,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幼兒園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還能加深家長對幼兒園活動的了解。又如,結合主題開展的“春游”“植樹”等活動,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進來一同制訂活動計劃,并且負責活動的組織與安全工作。對于這種活動家長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幼兒園可以繼續組織“電話回訪”“班級家委會”等活動,引導家長暢所欲言,將幼兒園的進步和問題說出來,一同商量解決問題的對策。幼兒園作為家庭工作的引路人,當接收到新信息以后,可以召開家長會,為了方便家長工作的積極開展,還可以專門成立班級家委會,為家長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撐,這樣一來很多活動都可以更高效開展。此類活動的開展不僅為保教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幼兒的知名度顯著提升。
(二)家園共育的實現策略
第一,教師與家長應加強溝通,樹立家園共育意識。當下我國教育水平總體正一步步提升,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其教育能力、綜合素質均有了顯著提升,這為家園共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教師之間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如建立微信群,這樣教師即可及時將幼兒的狀態反映給家長,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幼兒接觸到的教育。通過溝通與交流,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到幼兒在幼兒園的經歷,從而對幼兒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幼兒初入幼兒園,教師會與家長溝通,以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關注其脾氣秉性,以幫助其盡快適應新環境。教師與家長都是幼兒教育的主體,通過二者的積極溝通與交流,可以一同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從而不斷提升對幼兒的教育效果。當家長提出想法以后,教師應該積極改進自身的教育方式,在教師與家長協同合作的前提下,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更好的培養,因此家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彼此建立起默契的合作意識。
第二,積極組織親子活動 。幼兒正處在啟蒙教育階段,需要大量直觀經驗的積累,需要他們親身體會。且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僅僅開展課堂教育是不夠的。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幼兒園可以多舉辦一些主題活動,以幫助幼兒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直觀體驗。家長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主體,應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活動,同時參與到親子活動中,幼兒園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活動,與家長一同探討幼兒的成長問題,從而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親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同參觀動物園,了解各種各樣的動物,看到真實動物以后,幼兒會將自己在幼兒園中學到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在幼兒園接受教師的教育時,幼兒也可以聯想在家庭教育中獲得的認知。幼兒園也可以組織一些采摘活動,邀請家長一同參加,讓孩子真實體會到果實是如何從入地中生長出來的。另外,還可以組織親子運動會,以提升家長在活動中的配合力,提升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能力。對于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兒,應該著重關注培養其初步的社會意識,比如以環保、消防為主題開展活動,家長和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塑料袋、易拉罐等,制作小的工藝品或者小發明,使其變廢為寶。在家園共育模式下,親子活動是最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之一,這種教育模式的效果非常顯著,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獲得直觀感受,同時還能對其思維意識的形成起到有利作用。家園共育模式的實施有助于促進幼兒教育效果。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與家長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為教師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這樣即可為落實家園共育模式提供有效保證。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幼兒園長廊或展示墻上展示幼兒的成長經歷和照片,組織家長與幼兒一同觀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家長對幼兒在幼兒園中情況的了解,同時還能明確孩子與同齡人的差距,從而與家長建立信任,在二者之間形成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關系,從而為推進家園共育提供很好的保障。
第三,設置學習交流群,豐富家長教育認知。隨著時代快速發展、競爭激烈,多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容易形成過于功利的教育期待。對于這種情況,幼兒園可以將幼兒認知發展及心智成長規律張貼在長廊中,幫助家長調整自身不切實際的教育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與家長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口頭表達上,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便利性,組織家長建立線上交流群,定期將一些親子溝通技巧分享在群中。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家長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同時還不至于占用他們很多時間,可以很好地幫助其梳理教育方法。當家長觀念轉變以后,家庭教育的形式也會隨之改變,從而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推進奠定基礎。
(三)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能力培養的方向
第一,培養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包含社會認知、社會行為以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社會性是否可以健康發展,直接決定了他們成長過程中能否具備與社會相適應的能力,所以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園對幼兒社會性的形成意義重大。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專業知識水平,并且創新教育理念,與日常教學活動深入融合,通過游戲等方式對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不同活動優勢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接觸當地自然人文的教學活動時,幼兒園應該秉承一種科學的工作態度,對當地特色人文標志和文化符號進行合理選擇,利用多樣化、豐富性的活動,擴大幼兒對當地人文與社會環境的了解與認知。
第二,提升幼兒語言能力水平。這對幼兒語言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僅體現了幼兒教育的目的,同時它也是提升幼兒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家長、幼兒園都應該將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家園共育應該肩負起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責任。幼兒語言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因此為幼兒創設合理化、科學性的語言環境很有必要。家長應該遵循幼兒的天性,通過交流、閱讀等渠道,以一種親切的、輕松的方式與幼兒交流,從而促進其語言能力水平的提升。幼兒園的責任在于為幼兒創設除家庭環境外的教育活動,確保幼兒活動始終不會脫離一定的語言氛圍。幼兒園在制定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緊緊圍繞語言環境的中心,對活動方式進行更新,以激發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可以對平時教學活動中的資源進行利用,引導幼兒形成比較好的語言習慣,以為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第三,切實提高幼兒閱讀能力。語言能力、閱讀能力二者的形成相得益彰,在幼兒早期教育中,二者相似,又存在很大區別。從閱讀能力的角度來講,家長與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文化設施,創設適當的文化環境。例如,可以通過各種閱讀活動的開展,為幼兒閱讀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搭建一個交流和閱讀場景,使幼兒與家長均可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實現共同學習的目的。相比家庭,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更加專業,可以運用專業化設施營造專業性的教育氛圍,為幼兒提供科學的指導,引導幼兒與家長樹立起閱讀意識。從家庭的角度上來看,應該利用好多媒體資源,與幼兒園積極合作,與幼兒一同參與到幼兒園組織的活動中來,并且引導幼兒一同學習。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優秀刊物激發幼兒的興趣,也可以與幼兒一同閱讀,使其感受到閱讀魅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模式下,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積極合作,為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礎,在幼兒早期能力培養中,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不可分割。幼兒園應該秉承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念,緊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通過創新教育語言與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龔書靜,張玲玲.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對策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01).
[2]陳琳.家園共育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基于錢伯斯閱讀循環圈的視角[J].考試周刊,2021(65).
[3]宿孝清.新時代家園共育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幼兒園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2).
[4]王娟.家園共育視角下3~6歲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3).
[5]劉瑋.家園共育視域下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建議——基于對8位幼兒園園長訪談的分析[J].教育觀察,2019,8(12).
[6]祁潔.教育游戲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能力培養實驗研究——以“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加減運算能力培養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3).
[7]逯行,李芒,喻凡,等.教育游戲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能力培養實驗研究——以“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加減運算能力培養為例[J].數字教育,201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