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怡
摘 要:“雙減”政策下,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重視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是從作業難度、作業總量、作業形式等不同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整體性降低學生作業壓力,實現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目的。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增加創新元素,豐富作業形式和內涵,以激發學生作業興趣,通過閱讀、表達、實踐等任務,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語文學科思維的發展,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和對策。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052-03
“雙減”政策的提出,讓教育教學有了新的方向,在“縮減作業量,減少作業時長”基本要求下,教師要立足實踐,深度考量當下的教育之路應該往哪走、如何走,才能實現“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而不論是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還是應用新的教學方法,亦或是實施新的教學策略,對教師而言都是一大挑戰。面對教學局勢的變化,教學方向的調整,教師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學設計,一方面,要狠抓課堂短短四十五分鐘,做好教學,另一方面,要精心思考作業設計方法,結合教改要求深化作業設計,創新選擇作業形式,精選作業內容,合理控制作業量,通過科學的作業設計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提升學習水平。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把控作業設計要點,設計出總量合適、難度分層、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助力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一、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
重視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是加強作業設計、促進教學實踐的關鍵點,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在小學階段實施作業分層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智力,實現思維的發展。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智商認知等,均存在一定差異。將作業進行分層設計,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發展,進而調動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主動實踐、積極學習,實現快樂學習。將小學語文作業進行分層設計時,需教師立足學生的學情,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使其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二)有效推動因材施教
“雙減”政策提出的“縮減作業總量,控制作業時長”,并不是單一的控制作業的總量,而是在提升作業質量的基礎上,合理控制作業量。因此其作業設計,需要教師兼顧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綜合能力、興趣愛好等,借助適合學生發展的作業,鼓勵學生積極嘗試,鍛煉自我。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以學生綜合能力、學情為準,設計形式、內容新穎的作業,以激發學生作業興趣,讓不同學生都可以得到提升,逐漸由“答得出”轉變到“我要勇于嘗試”,從而引領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自信心。尤其對部分有潛力的學生,通過層次性的作業,可以在夯實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內在潛力,引領學生向著更高水平邁進。
(三)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作業不僅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一環,也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的重要參考,通過作業可以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成果。“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不僅要達到衡量學生綜合水平的目的,更要聚焦設計,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通過分層化的作業,讓學生在語篇的學習中感悟文字、文本,調動多重感官,在聽、說、讀、寫不同形式的活動中積累、發展自身的學科素養。分層作業突破了傳統作業形式的限制,擺脫機械化的訓練、抄寫,教師需結合科學的作業訓練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作業細節,在對比、分析、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舉一反三和知識的遷移、應用。經過合理的作業訓練,一方面,能強化學生薄弱知識點,另一方面,還可以助力學生查漏補缺,有助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尤其是一些電子形式的作業,可以動態化地記錄學生某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實現了對學生作業的過程性評價。可以說,通過形式多樣的作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將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
二、雙減下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思路
(一)根據學情特點,實現學生分層
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的前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把控學生在課堂中的需求,結合因材施教原則,深入學生,抓住一切機會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興趣、思維習慣,并在課堂中細心觀察,通過動態化的測試了解學生基本學情、學習能力。本著“分層不分人”的理念,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頗強,基礎知識扎實,有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拓展延伸作業,以激活學生語文潛力;第二層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一般,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強化,作業設計以發展為主,以促進鞏固基礎、強化學生能力為主要目標 ;第三層次,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意識不強,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高,作業設計需以鞏固基礎為主。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應該有所重點的設計作業,進而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由于學生是處于動態發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學生的發展變化,才能讓學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以保障整個分層教學的有序推進。
(二)把控作業類型,分層設計作業
聚焦作業類型的分層,可確保學生實現針對性的發展。教師需明確作業目標,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自主能力、創新能力為根本,根據作業類型,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設計分層作業,突出作業的探究性和開放性,進而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當然,作業設計并非一成不變的,教師應動態了解學生的需求,以當下階段學生的能力需求進行作業設計。
例如,學習古詩詞《夜書所見》一課時,結合當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在設計作業時,將作業分為鞏固、提升、拓展三個類型,其中,鞏固類作業的設計以基礎知識為核心,可要求學生背誦故事并翻譯,或要求學生通過分享交流、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提升類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全文,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并通過文本鑒賞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理解古詩詞情感價值;拓展型作業設計中,可適度引入課外資源,通過課內外資源的融合,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抓古詩詞重點詞句、背景、情感價值、作者創作風格等要素,精煉文本情感,體會古詩詞價值內涵。
不同類型的作業側重點不同,對發展學生能力素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完成能力范圍之內的作業,并鼓勵學生嘗試不同類型的作業,實現在發展中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把控作業難度,分層設計作業
語文知識覆蓋面廣泛,不同內容難度不一,教師要結合作業難度進行分層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提升分層作業設計效果,教師就需關注基礎知識,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為作業分層設計奠定基礎。語文基礎知識零散雜亂,但是往往基礎知識就是重難點知識,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知識遺忘、斷層的問題,表現為“學了新知識,忘記了舊知識”。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做好作業分層設計,以基礎知識為準,把控作業難度,結合學習內容設計層次化作業。根據知識點的難度不同,教師可設計自主探究類作業、合作探究類作業、基礎鞏固類作業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
例如,在學習《山行》一課時,詩詞名句解釋是基礎內容,也是重點內容,對不同學生來說,雖然是同一知識內容,但是接受能力卻大不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作業分層設計中,應該靈活控制作業的難度。比如對學困生應該聚焦簡單的名詞解釋內容,合理控制作業難度,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為主;對學習能力的強者學生,應該設計較有難度的名詞解釋題目,同時突出作業設計的梯度性,逐漸提升作業的訓練難度。
(四)把控作業總量,分層設計作業
“雙減”政策背景下,要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要合理控制語文作業的總量,作業量不能太多,否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作業量也不能太少,否則會影響作業整體設計效果,達不到鞏固課堂實效的目的。為此,教師要突出作業設計總量的控制,實現分層設計。作業總量的控制看似簡單,但是實際上需要教師深入分析和調研,做好教材課程的分析,只有把控教學內容總量,精準掌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梳理好課程知識特點,才能控制好作業總量,滿足學生的作業需求,實現減少學生壓力的同時,達到作業鞏固課堂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課時,要實現對作業量的合理控制,教師一方面,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展開剖析,同時了解知識總量,并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描述的文本意境,體會秋雨的美。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適度增加一到兩個開放性強、拓展性突出的作業。如結合這篇課文的意境,模仿用語和寫作手法,寫一篇以自己實際經歷為主主題為“秋季的雨”的作文;或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對哪些文字有強烈的體驗,請你寫一篇讀后感,以表達自己的感情;觀察秋天的雨,看看是否與作者寫的一樣,請你表達自己的看法等等。針對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適度減少作業量,并合理搭配不同形式的作業,以基礎知識為主。如詳細分析和閱讀文本,闡明本文中的秋雨都有什么特點,作者使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你是否能用這一描寫方法來描寫某一景色;或者通讀全文,作者是如何將秋雨描寫得引人遐想的,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價值。在分析教材課文知識總量后,通過控制作業量,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讓所有學生都得到提升,也能減輕部分學生的作業壓力。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只有合理地控制作業的總量,才能實現提質增效的教學要求,滿足“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
(五)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雙減”背景下,豐富作業形式是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手段,此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在豐富作業形式方面,教師應深度解讀政策內容,把控政策方向,在作業設計上力求新穎、獨特,讓學生逐漸樂于作業、善于作業,從而提升作業的整體完成質量。
例如,在學習《望洞庭》一課時,教師可結合不同學生的學情,以拓展層、發展層、基礎層為準,設計出以實踐為主的層次性語文作業,對于“拓展層”學生,可設計古詩詞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的調研實踐作業,通過這一作業,可以深化學生對古詩詞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的了解,深化了學生對古詩詞情感價值的理解;對于“發展層”學生,教師可設計以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古詩詞背誦、翻譯實踐作業,可讓學生通過交流實踐,體會詩詞的思想內涵,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基礎層”學生,可設計以“聽一聽”“猜一猜”為主要形式的古詩詞重點詞語解釋、翻譯類型的作業,同時也可鼓勵學生參與到拓展層、發展層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三個層次的學生都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教師還可嘗試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劃分到一組,讓學生通過互幫互助、合作交流的形式,實現共同成長和提升。
實踐證明,借助形式突出的分層作業,能讓不同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還可以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環境,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從而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要做好小學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分層,客觀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學生為作業主體,通過科學的訓練,給學生創造多樣化的作業實踐體驗,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突破自我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并對語文課程保持持續性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黃朝芳.“雙減”背景下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思考與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08):34-36.
[2]劉夢婷.關于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J].求知導刊,2022(32):11-13.
[3]徐大紅.基于“雙減”的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分層優化探究[J].新課程,2022(40):212-213.
[4]阮楨.因材施教 對癥下藥——淺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2(31):31-34.
[5]劉翠英.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J].新課程,2022(38):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