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考研考博熱的持續升溫,學歷內卷化形成了一種無處釋放的社會壓力與升學焦慮,對于大學生就業與社會發展產生了一些影響。文章從學歷內卷化的內涵以及形成的原因出發,探究學歷內卷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學生就業工作,促進高校學生破除學歷內卷化對就業的不利影響,助力新一代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學歷∣內卷化∣高校∣大學生∣就業
國家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素質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長,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變更,越來越多學生的求學愿望從“上大學”轉變為了“上好大學,有更高學歷。”根據教育部相關數據,我國考研人數自2020年后處于高增長模式,2022年報考人數高達457萬人,同比增長80萬,2023年仍持續增長狀態,報考人數高達474萬人。學習壓力日益增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同時,學歷內卷化的趨勢也愈加明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過度競爭而導致的教育內卷化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產生了諸多影響,學歷內卷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學生就業工作,走出困境,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值得深思。
一、學歷內卷化的內涵
“內卷”是近年新出現的熱門詞語,人們對于內卷化的戲謔表達一定程度折射出當前社會的競爭狀態。而“內卷”一詞,在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著的《判斷力批判》中早已出現過,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將“內卷化”一詞描述為社會或者文化形式發展的有限性,即當文化發展到難以突破繼續發展從而進行內部的精細化過程[1];我國學者黃宗智也曾在文章中引用過“農業內卷化”這一詞,他將其定義為“無發展的增長”[2];總的來說“內卷化”可以認為是“無發展的增長”“無效努力”“過度競爭”等。所謂“學歷內卷化”就是指為獲得有限的教育資源,因競爭方式同質化從而導致同一時期的學生展開激烈且無效的競爭,個體邊際成本不斷增大,但邊際收益不變甚至下降的情形[3]。如今許多大學生用“學歷內卷”指代非理性的升學競爭或“被自愿”的升學競爭。
二、學歷內卷化的原因
(一)宏觀層面:就業競爭激烈的社會效應
科技飛速發展,人才市場逐漸飽和的今天,就業形勢也愈發嚴峻,用人單位選擇空間變大,“擇優”成為了規則。而學歷高低成為了默認的標準之一。因此,人們將目光聚集在了學歷層面,試圖通過高學歷來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當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學生想上好大學,想通過考研、考博提升自我學習,為畢業后找到好工作而增加競爭力,這一定程度也加劇了就業壓力。良性競爭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應重視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但學歷內卷化引發的惡性競爭,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反應,逐漸陷入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洪流之中。這與高質量教育發展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二)中觀層面:網絡便利帶來的放大效應
大學生的思維更易接收網絡新興文化的“輸入”,互聯網使得“內卷”一詞迅速火起,一時之間,人人皆可卷,萬物皆可卷的現象使得學生們對自我發展及未來生活產生了焦慮感。一部分學生因長期處于校園與家庭的保護之中,他們對于社會接觸太少,在網絡媒體放大下的焦慮面前,擔憂自我實力,不愿意走出校園;還有一些感同身受的人看到網絡信息化后產生共鳴,于是在網絡中發表類似觀點,形成了不“努力”就會被淘汰,但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的內耗型價值觀,至使學生成為又一批販賣“內卷”焦慮的文化傳播者、助推者。學生在自己準備不足或實力欠缺的同時會出現本能的恐慌,從而選擇逃避現實。本能的恐慌與現實的壓力,讓學生更加不愿走出象牙塔,甚至渴望通過升學這一途徑來逃避暫時的壓力,為自己延長進入社會提供緩沖期。這樣的個體行為逐漸帶動群體內卷,越來越大的競爭使得整體學歷壓力不斷加大,最后學生越來越焦慮、疲憊,陷入精神內耗,繼而影響自我的長久發展。
(三)微觀層面:來自不同群體的壓力效應
環境是影響事物發展進程的因素之一,不同群體的壓力效應共同促進了教育內卷化的形成與發展。首先是家庭壓力,學生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協同育人。家長對于學生成才的強烈愿望,使得學校、學生、家長都被迫陷入學歷內卷之中。其次是同輩壓力,面對既是伙伴又是對手的同學,很多學生陷入了同輩比較中,忽視了自我的發展目標,他們對于繼續深造的深切訴求,對于擴展知識的需求,這些內在的動力不斷驅使大學生選擇升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考研視為影響命運前途的關鍵一步,而這伴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被內卷化禁錮的學生不斷陷入學歷競爭中,最后心力交瘁。在學歷內卷化裹挾之下,也導致學校對于學生評價陷入了單一的名校標準之中,從而學校評價與學生努力形成閉環惡性循環,致使教育內卷化加重。
三、學歷內卷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路徑
高校就業工作破解學歷內卷化帶來的不良影響,首先需要以就業為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將職業素質培養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從入校開始,培養學生自我評估能力,準確定位自己,認識社會就業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學業結合起來,將就業指導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助力學生順利畢業、成功就業,助力新一代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一)以思想教育為引領,培養理性競爭觀
學歷內卷化現象的出現與學生間的非理性競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培養學生理性競爭意識,正確認識自我,制訂合理的目標計劃至關重要。首先,思政課教師應宣傳國情、社情、校情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奮斗觀、價值觀,將小我的發展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剖析自我特質,明確自身發展需要,在價值層面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幫助學生擴展思想格局,跳出內卷化競爭漩渦,將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發明確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專業課老師應當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將自我發展與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起來,跳出內卷思維模式,升華人生價值;輔導員等學工隊伍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可以通過朋輩互助小組、進宿舍、進課堂、談心談話等方式加強師生溝通,發揮班干部與學生黨員的助手作用,及時洞察學生狀態;最后,學校鼓勵理性競爭,支持合作共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培養有思想、有理想、有素養的新青年。
(二)以認識自我為主線,做好生涯規劃
準確的自我評估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要素,決定著規劃的整體可行性。評估的前置環節是正確的自我認識。客觀深刻地認識自我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學校可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求職經驗交流會”“備考經驗交流會”等講座沙龍,邀請高年級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引導學生做好規劃,拒絕盲從。學生首先在深刻剖析自我,合理定位后,設置可行的人生目標并進行階段拆解,階段性的小目標是避免被卷著走的重要條件;其次,堅定的內心,增強信息辨別力,不被外界聲音干擾,將目標作為驅動力,努力提升自我;最后學會調節自我情緒,當陷入消極情緒時,積極與老師、同學和家人溝通,緩解自我壓力。
(三)以背景經歷為內容,形成職業目標
職業背景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前提,順應大環境有助于最大可能發揮個人優勢,實現個人目標。學生應根據自我特質與社會大環境相結合,去制訂可行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學校可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就業導師,邀請行業領頭人開展系列講座,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專業的未來發展,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做好拓企訪崗工作,助力學生就業;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
(四)以實踐為舉措,鞏固職業規劃
為實現就業目標,學生應自覺規劃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教育培訓安排、時間計劃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學校可聘請企業資深人事作為學生就業導師,從用人單位角度出發,指導學生進行簡歷制作、面試準備等內容,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加強校企合作,建立了聯培模式,通過實習、實踐等活動,帶領學生提前了解職場,鍛煉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就業水平,助力學校人才培養與學生個人就業的有機融合與相互促進,校企共育應用型技能人才;構建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與機會,推進內涵建設,幫助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五)以服務為要領,促成職業愿景
高校在學歷內卷化背景下,應以服務為要領,助力學生實現職業愿景。通過健全校園宣講活動管理辦法,完善線上線下招聘信息服務平臺,協調開展專場招聘會,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避免學生因為盲從放棄就業而陷入學歷內卷;對于有科研夢想有學術追求的學生,通過擇校指導、專業課答疑、調劑服務、舉辦升學經驗分享會等活動為其提供幫助;按照“重點關注、重點推薦、重點服務、重點落實”的原則和“精準幫扶、不落一人”的要求,統籌做好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落實“一生一策”,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切實做到“就業指導有人管,求職服務不斷線”,幫助特殊群體畢業生盡快實現順利就業、滿意就業。
參考文獻
[1] 王琛.“內卷化”及其文化心理機制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82-190.
[2]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 陳友華,苗國.升學錦標賽、教育內卷化與學區分層[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3):55-63.
(作者簡介:郝苗,西安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教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