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課程思政的理論背景下,通過闡述《智能網聯汽車概論》課程性質、特點和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分析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最后設計教學案例,實現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的探索。
【關鍵詞】智能網聯汽車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專業課教學要立足于各學科的特點與優勢,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對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廣而深的拓展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和思想價值內涵。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高等學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課程思政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價值觀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專業課程中去,是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更是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的統一。在新工科、5G時代和“1+X”證書的背景下,為培養能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青年,作為專業課教師,更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三全育人”格局,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潤物細無聲”地接受價值的引導。
二、課程特點及性質
《智能網聯汽車概論》是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涉及多學科領域的拓展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且發展迅速的課程。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二學生,是專業選修課,32學時2學分,具有內容多學時少、理論強實踐難的特點。在智能網聯汽車各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與安裝調試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又涵蓋大量與其有關的歷史背景、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據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人才需求分析結果,從業人員必須具備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設計和應用能力[1],能夠勝任汽車行業相關的檢測安裝、維修保養和售后服務等工作,應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因此,在倡導科技強國、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概論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團結協作、勇于探索的職業素養以及追求真理、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課程思政融入方法分析
專業課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將課程思政貫穿課堂始終。課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案例;課中引入經典案例,與學生交流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傳遞思政寓意;課后布置思政任務,分組完成,提高團隊協作的能力。此外。教材選擇問題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將影響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
(一)教材選擇
現階段智能網聯汽車書籍主要以技術概述為主,體系過于陳舊單一,教學資料不完善,且缺少素質教育。教材內容無法緊隨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學生難以捕捉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發展熱點。教師能夠借鑒和利用的教學案例相對較少,難以從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角度出發,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制約了學校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為適應時代發展,強化新工科理念,應在教材的編制過程中加入“教材思政”理念[2],將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自動控制等交叉學科基礎知識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大國精神深度整合,滿足行業人才的需求,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二)教學方法
1.行為導向,頭腦風暴
在行為導向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課前為學生組織和編制好小組,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并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的思路。
2.案例教學,翻轉課堂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用一個典型案例,將真實生活引入學習之中。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風格,使學生真正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四、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
本文深度挖掘并梳理課程各章節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其中部分案例資源如表1所示。
五、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智能網聯汽車概論課程涉及多學科交叉融合,高校專業課教師為探索如何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應多維度、全方位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時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以就業為導向,力爭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建設成智能網絡汽車高技能人才基地,為社會不斷輸送專業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麗霞.課程思政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課程中的融合方法探索[J].汽車維護與修理, 2022(18):000.
[2]王源隆,趙萬忠."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及課程思政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 2023(4):89-94.
(作者簡介:楊迪,碩士研究生,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