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術芳
摘 要:在小學教育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十分豐富,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傳統文化認同感、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本文在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的意義的基礎上,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整合策略,以期為實際教學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傳統文化 整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40
道德與法治課程正式進入小學基礎課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前提。現如今的基礎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治理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屬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資源庫,教師可以從中充分挖掘教學素材,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認同感,使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愛國主義思想在小學階段生根發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的意義
1.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立德樹人也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教育傳統。在數千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立德樹人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經驗,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等思想品質,和我國現階段的立德樹人教學理念具有許多相似性。為了能夠在基礎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教師就必須要緊密結合傳統文化,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以便于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與此同時,傳統文化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在思想傳播、技藝傳授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為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建立基本的文化自信,這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促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傳統文化是我國數千年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其中涵蓋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對學生的文化教育、精神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意識以及法治觀念。通過整合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朝著豐富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避免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過于單調枯燥,使學生在豐富多彩、充滿人文性的教育活動中了解傳統文化,從而促進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綜合素質。
3.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由于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容與情感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應用傳統文化中的內容,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在教學中,多樣化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便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的策略探
1.在理論學習中認識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我國的社會進步具有極其顯著的推動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對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傳統文化和日常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整合,使學生深刻感受、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感悟,這對提升學生的素質同樣具有極大的幫助。
比如,在教學《美好生活哪里來》這一單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勤儉節約觀念,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深刻理解勤儉節約理念,形成良好的節儉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不鋪張浪費。教師此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幫助學生理解在飲食方面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學習李商隱的《詠史二首·其二》,懂得“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深刻含義;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課外書籍《二程集》中的“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的名句,引導學生理解奢侈是追求過度的“修飾”,這種“修飾”僅僅是為了炫耀,而節儉可以避免在炫耀和對比中形成三六九等的思想觀念,有利于形成團結互助、和諧安寧的氛圍。這一點在許多學生看來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的“攀比”現象,“攀比”不利于班級的團結,甚至有可能影響集體凝聚力,而勤儉節約可以避免“攀比”現象的發生,使學生真正理解節儉這一美德的重要含義。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方領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了解掌握傳統文化內容,加深對傳統文化學習與理解程度,已經成為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學習傳統文化僅僅是課程中的一部分內容,其目的是為了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感受傳統文化深邃思想的過程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思想引導價值,促進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實踐的價值,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風貌。教師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開展相應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從中整合傳統文化內容,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傳統文化中樸素的生態文明思想進行解讀,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觀察附近的環境,了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了解山林垃圾污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出《周書》中所提到的“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保護生態的思想理念,古人認為在陽春三月時節不能盲目砍伐山林,而是讓其自然生長,這一時期人們可以開展春游等活動,也不能拿捕魚的網具去捕撈魚鱉,而是讓其順利成長。教師可以將這些思想觀念進行分解,使學生了解樹木、魚鱉在隨意砍伐、抓捕后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懂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愛護花草樹木,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質量所產生的一系列嚴重后果。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中關于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生態文明思想,在學生群體中傳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重要理念。
3.在信息教學中了解傳統文化
在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教學在各行各業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同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由于互聯網上具有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充分融合傳統文化,以開展教學工作,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積極性,實現最終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網絡新世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各民族的特色美食、傳統節日、美麗服飾進行搜集與整理,將所整理的資料信息制作成教學課件,在發揮視聽教學優勢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聽覺能力和視覺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幫助學生提高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比如,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在那一天,人們會拿著一盆水潑來潑去,每一瓢水都是傣族人民的美好祝福,這個節日具有地域特色,教師此時可以利用大屏幕為學生展示潑水節的場景,也可以通過學習《難忘的潑水節》課文,引導學生回憶課文中所發生的情節,幫助學生在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風土人情的同時,形成尊重、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優良品質,對促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如,在對新年這一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十分期待每年的新年,但是對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并不了解,教師可以引入土家族的“趕年節”內容,學生了解到土家人過年的時間一般和漢族相比會提前一天,這時候很多學生就會提出疑問:“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不是一起過新年呢?”此時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為學生展示趕年節的相關傳說,也可以通過FLASH動畫、短視頻等載體,使學生充分了解趕年節中的“糯米耙”“守年”“搶年”“出征”“模營”等傳統文化知識,這些教學資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其他民族的了解與認識,在深刻體會民族傳統文化魅力的過程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4.在合作交流中鞏固傳統文化
在社會發展和時代演變的過程中,小學教育理念在不斷發生改變,而尊重學生主體、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要求。作為教學引導者,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交流活動,在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同時,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加深、鞏固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
比如,在教學《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使學生討論古代經典中對孝順的定義和具體要求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減少父母對“我”的操心。比如,在學習“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是否應當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主題活動,學生可以組成正方和反方,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來闡述己方觀點的正確性。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父母說的話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應該服從父母的每一項安排,父母讓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拖延偷懶,這樣才能夠減少父母為我們操心的次數。”還有的學生認為:“父母所說的話不一定全都是對的,他們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在聽從父母安排的同時,還要能夠思考這件事到底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這樣的辯論活動往往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討論交流興趣,使學生學會站在不同角度上思考典籍中的內容,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認識,使學生懂得在家中做一個乖巧、孝順的孩子,能夠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而不是一味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之事。通過教學,學生能夠聯系傳統文化內容,運用古人的智慧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促進本節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5.在成語故事中理解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其中更包含極其豐富的德育元素,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在滿足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需求的基礎上,能夠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比如,在教學《誠實守信》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搜集成語故事,在為學生在講解成語故事的過程中,使學生懂得誠實守信品質的可貴,理解在為人處世中做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先后講述“徙木立信”“抱柱之信”等成語故事,其中徙木立信的故事發生于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準備變法,但是生怕民眾不信任政府,于是讓士兵抬著一個大柱子擺在民眾眼前,告訴他們只要搬柱子到城門就可以領賞銀,這樣的立信之舉使商鞅真正取得了民眾的支持與認可。一個人只要有了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他在哪里都會受到大家的認可,也會有更多人去信任他,反之,一個人撒謊成性、謊話連篇,就不會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這樣的人往往很難有朋友,也很難取得身邊人的信任。而通過這樣的成語故事,學生可以深刻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在講故事之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誠實守信方面的相關經歷,通過分享經歷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這種教學環節可以充分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創造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傳統文化在我國教育領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人們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懂得傳統文化是先賢的智慧結晶,也是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幫助學生在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 羅玉虹、陳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研究》,《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2] 林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與探索》,《基礎教育論壇》2022年第29期。
[3] 戴芳林《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課程教育探索學術論壇論文集(二)》2022年。
[4] 劉仲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新課程研究》2022年第19期。
[5] 樊炯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入》,《智力》2022年第14期。
[6] 王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淺析》,《知識文庫》202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