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電子商務專業改變了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與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合作機制,真正實現產教融合。該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了真實的工作場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為主線,企業真實項目為驅動,學生為主體,雙導師為輔的形式實施運行。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在電子商務專業進行了具體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工作室;“項目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85
0?引言
電子商務專業作為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專業,其具有應用領域廣泛、知識內容更新速度快等特點,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既具有海量知識儲備又具備創新能力,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大學畢業生。因此,如何培養多樣化跨學科的創新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1?基于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目前我國教育事業在人才培養供給和產業需求方面仍存在“兩張皮”問題,因此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要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高校的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持續保持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具備較強實踐及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為學生搭建盡可能接近真實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進行真實工作。項目式學習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具有挑戰性、真實性的特點,更能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創新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在項目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應用多學科交叉思維方式,更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環節完成具體項目。與此同時,工作室模式被稱為基于項目學科的理想教育環境。“工作室”這個概念最早源于德國魏瑪政府建立于1919年的國立包豪斯學院,該學院提出“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方針,極力倡導學校既要注重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又要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作為工作的重點,他們認為“工作室管理模式是一個平臺,由出色的專業教師和某行業的技師組成,供其進行教學、科研、生產等活動,在真實項目任務的基礎上,以企業運作方式作為組織架構的教學模式”。2006年,Eilouti提出,工作室作為一種基于問題的、與強調團隊合作的建構主義理論和課程緊密結合,并且是以過程為重點,以實踐為基礎,跨學科的學習方法。Smith進一步將工作室模型描述為一個“學習系統”,能夠帶來持續的轉變。Pakman指出這種學習模式可以讓實踐者重新構建他們的行動制定理論,并形成明確地向批評開放的行動策略。因此,在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下,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創建工作室是實現校企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師資共培、教學共管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學生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和自我發現再創造以及增強教師實踐業務能力水平的高效平臺。
2?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項目式”教學模式運行機制
2.1?校企共建工作室,搭建校企人才共育機制
依據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科特點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創建工作室,進行企業真實項目的實施運行(如圖1)。工作室的項目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室,即教學類工作室。該類工作室的項目是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行業人才需求,為學生選擇合適的企業項目,將項目嵌入到實踐課程中。其中項目主要來自于企業真實項目,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此類工作室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雙導師,在實施過程中給予必要的輔導,全程的實施運行均有學生團隊完成。另一類工作室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工作室,即教研工作室。該工作室的項目主要來自于科研院所或企業,由實踐型及產學型教師組成教師團隊,在工作室對承接的項目及課題進行孵化、研究,如新技術研發及實驗、技術革新、市場需求預測分析以及管理咨詢服務等。同時承接政府及企業的培訓項目,如對當地鄉鎮進行技能培訓、為企業新入職人員進行職業素養培訓等,更好地為社會及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服務。其中教研工作室孵化的部分項目,還可以轉化成為教學案例,反哺教學,形成良好互動。
圖1?校企工作室合作機制
當然,要想校企合作能夠長遠發展,必須要配套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評價和反饋機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和企業由于主體定位不同,其根本任務也有所不同,前者追求社會價值,強調社會服務與價值創造;而后者追求經濟價值,追逐資本累積。二者在合作的過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控,建立系統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機制,保障雙方的權益、激勵社會各責任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中。同時,還要開展產教融合效能評價,健全統計評價體系,強化檢監測評價結果運用,以最大化的鼓勵學校和企業在產教融合工作上的積極性。
2.2?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運行模式
要真正地實現實踐課程內容對接行業企業一線,提升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改革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是關鍵突破口。
2.2.1?現有實踐課程存在問題
(1)教學模式問題。
電子商務專業原有的課程體系采用的是“理論課程+實訓課程”的模式,理論課程由教師在課堂上先完成講授,再讓學生在實訓課程的模擬平臺上完成實訓,這種模式有較多的弊端,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完理論課程后才開始實訓課程的內容,在時間安排上不能做到邊學邊練邊應用,欠缺知識關聯性,很難達到實踐的效果。另一方面,實訓課程中使用的模擬平臺,操作步驟簡單機械,實踐內容陳舊,與行業現實情況嚴重脫節,學生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不高,根本達不到實訓的目標。
(2)實踐課程體系問題。
原有的實踐課程體系主要是依據學科完整度進行設置,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雖然看起來面面俱到,但缺少層次性,教學目標不明確。實踐課程未與理論課程形成有效的整體聯動,且未充分考慮社會需求,脫離了行業、企業實際需要,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實踐需求難以滿足,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
(3)實踐教師隊伍問題。
目前電子商務專業大多數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經歷,即使個別教師有短暫的掛職經歷,面對電商行業瞬息萬變,知識更替迅速的局面,其作用也是杯水車薪。同時,“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但由于欠缺企業工作經驗,缺少解決企業難題的實戰經驗,在專業實踐教學方面難以給予學生最佳的指導。
2.2.2?“項目式”教學模式運行
針對目前電子商務專業實踐課程存在的問題,構建了校企聯合工作室進行實踐課程的開展,實踐課程實施不再依賴模擬平臺,而是進行真實項目實戰,在時間安排上也與理論課程并行進行,避免了理論與實踐脫節情況的發生。首先為學生創造盡可能接近現實的工作場景-工作室,工作室的項目由學校專業團隊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適時性、專業結合度、工作量以及難易程度方面進行項目的甄選,為學生選擇適合實戰的項目,再由學生團隊進行項目的實施,學生團隊的構成主要是大學二年級及以上的學生組成,在尊重學生專業興趣方向的前提下,通過選拔,組成工作室項目學生團隊,根據項目工作量進行項目劃分,劃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由5人一組的學生團隊負責完成,每個項目均由1名有項目經驗的高年級學生負責控制整個項目的實施進度及各子項目的運行監管。整個項目的實施以學生團隊為主體,學校教師及企業導師進行必要的過程輔導,項目交付后,其最終項目成果要經過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對項目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及考核(見圖2)。學生可根據完成情況取得相應學分,部分項目還可轉化成競賽作品,參加專業學科競賽。
圖2?工作室項目運行流程圖
2.2.3?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運行模式
在校企聯合共建的工作室運行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均擔任不同的角色。學校主要提供實踐場地-工作室、實踐設備、實踐教學師資團隊及學生團隊,負責對工作室項目的甄選、項目的實施運行、技術指導、科研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企業主要派出項目管理團隊及企業導師團隊,負責對工作室項目的引入、項目解讀、制定項目質量標準以及過程指導,最終進行項目的驗收及評價。校企合作工作室運行模式如下圖3所示。校企合作也得到了當地政府政策法規的支持,2019年,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支持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與建設、教材開發、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與企業組建產教融合體(聯盟)。”這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及保障。同時,工作室的合作內容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多維度多層次深度融合,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了良好互動及迭代。
圖3?校企合作工作室運行模式
3?工作室運行成效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工作室在學校、企業、教師、學生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3.1?實踐教學深度融合行業發展
工作室制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打造真實的工作情景,并能夠讓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做到“做學合一”,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自己全部體力及腦力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機會,是學生本質力量外化與不斷內化形成新的品質的雙向生成過程。學校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有效的整合行業優質企業資源,實時洞悉行業發展需求及發展方向,掌握最新的行業人才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及就業質量。與此同時,與行業企業專家通過工作室這個平臺,共同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研發,有效縮短了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周期,同時還可以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教育類培訓,做好社會服務。
3.2?校企合作實現“雙贏”
校企合作工作室運行過程中,學校通過將企業真實項目嵌入到實踐課程中,重構了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質量、就業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本質的提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可以通過“項目式”工作室的運行,全程觀察每位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為其選擇及培育優秀的人才,同時享受項目運行后的項目成果,將其推廣應用,創造經濟價值。工作室成了校企聯合培養優秀人才、技術與服務支持的區域性培訓場所。
3.3?促進“雙師型”教師培養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科技信息更替迅猛,尤其在電子商務行業,商業模式需要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互聯網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方式,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創設不同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工作室模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執行“流動導師制”,進入工作室工作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掌握行業發展前沿,知識更新要能緊貼行業發展,在與企業導師協作的真實項目中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增強自己的項目實戰經驗,提高自己的科技研發能力,促進自身的成長及發展,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
3.4?打造卓越學生團隊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需求,通過工作室真實項目的實施,發揮每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打造真實工作場景、工作內容,按照企業工作質量標準要求項目的整體實施過程,實現學生最大化、最優化發展。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知識環境中主動介入、研究和發現,學會利用技術手段激發和簡化創新過程,并通過技術表現多樣化成果,讓創意得到分享和傳播,創造意義和學習知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的實現了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及興趣組成項目團隊,分工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和思考,碰撞觀點,取長補短,互相信任和支持,在導師的引導下,做出合理的決策。通過項目團隊成員在每個項目中不斷的磨合和訓練,以老帶新逐步打造了卓越學生團隊。
4?結語
通過應用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新領域的創新實踐能力,以“真實項目”的視角為學生選擇活動設計與實施載體,并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考察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轉化為具體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參與到企業項目及科研院所的研發課題中也加快了教師團隊建設,提升了自身外化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華.雙高建設背景下校企共建雙師工作室的研究——以跨境電商包裝設計工作室為例[J].中國包裝,2022,42(07):3234.
[2]齊夢宣,衣龍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與路徑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7):7072.
[3]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3):810.
[4]王振洪,邵建東.構建利益共同體?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Z1):6163.
[5]鄭軍,顧子強.日本本科STEM教學質量監測:邏輯、標準與啟示[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