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領域的發(fā)展促生新的理念,如生本理念、自然生長理念等。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教師應與時俱進,以自然生長理念為指導開展大單元教學。具體可從多角度入手解讀自然生長理念,準確把握自然生長理念的內涵特質,奠定大單元教學的整體基調;分析單元教學內容,制訂科學合理的單元教學目標,保證自然生長理念的有效滲透;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實現(xiàn)自然生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自然生長;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徐晗(1995—),女,江蘇省張家港市世茂小學。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音樂課堂缺乏趣味性,學生難以在課堂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要緊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深入研究自然生長理念和大單元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構建更具有吸引力的音樂課堂。
一、自然生長與大單元教學的概念
(一)自然生長的概念
自然生長理念倡導教師尊重、了解學生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自由學習和探究的機會,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從多角度入手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該理念不僅關注學生當前的發(fā)展,還重視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從本質來看,自然生長理念就是要促使學生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構建出可落實育人目標的高效課堂,利用多層面、多元化、多維度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
(二)自然生長課堂的內涵特質
要想充分發(fā)揮自然生長理念的積極作用,教師需要深入探究、準確把握其內涵特質。具體來說,自然生長課堂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情境性。教師應結合音樂教學的內容,構建真實、自然的教學情境,逐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在情境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第二,實踐性。教師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學科的實踐活動。第三,完整性。教師需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掌握音樂知識,幫助其構建系統(tǒng)、完善的知識體系。第四,關聯(lián)性。教師需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聯(lián)起來,降低新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學生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逐步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第五,交互性。教師應經常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構建互動性音樂課堂。第六,生長性。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多角度、多方式促進學生的自然生長和全面發(fā)展。
(三)大單元教學的概念
大單元教學就是以大概念為基礎,將學習的內容、目標、結果、過程等融合,構建出一個有機整體,開展長程式、連貫性的教學,促使學生綜合理解、整體認知、融合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與單課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擁有更廣的視域、更高的高度,能夠改變過去碎片化、簡單重復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較豐富的教學內容。大單元的核心就是大概念,主要通過整合、拓展教材中的內容,如融入生活元素、課外資源等,構建出一個新舊知識、各學科知識相關聯(lián)的有機體。第二,較長的學習過程。大單元教學是相對連貫的教學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進行知識構建,還要進行實踐探索,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反思交流、遷移運用過程中理解音樂知識。第三,較高的育人價值。大單元教學強調整合單元概念,開展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關注學生實際運用的情況。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各項能力能夠得到明顯提高,這能為其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基礎。
二、自然生長理念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研究自然生長理念,把握理念精髓
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課堂中實現(xiàn)自然生長[1]。教育是一項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活動,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強行灌輸?shù)姆绞剑y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自然生長理念與現(xiàn)代教育目標之間有許多相通之處,將該理念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可有效促進教育改革的落實,同時能讓音樂課堂變得更具有趣味性和更人性化,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入手深入解讀自然生長理念,將大單元音樂教學與自然生長理念融合起來,遵從學生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當前的發(fā)展,還要關注學生未來的成長,最大限度地提高音樂教育的效果。
(二)科學制訂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設計
要想在自然生長理念下提高大單元音樂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教材內容,在探究大單元概念、自然生長理念的基礎上,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具體而言,教師應抓住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全面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成長規(guī)律、身心發(fā)展特點等,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調整、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自然生長和全面發(fā)展。在具體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應關注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藝術理解能力的發(fā)展[2]。
例如,在教學“鼓樂傳情”單元時,教師需要從新課程標準、自然生長理念的角度入手,制訂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大單元教學目標:(1)學習、了解佤族的木鼓;(2)熟練掌握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3)在學習、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感知佤族的文化內涵與風土人情,感知佤族的獨特魅力與音樂風格;(4)準確把握佤族音樂的情感基調;(5)準確把握歌曲的音準,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式;(6)全面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民族音樂,承擔起傳播、發(fā)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在以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需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從教材內容出發(fā)增加一些有趣的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學習視野,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使學生真正掌握佤族歌曲的音樂風格與演唱方式,實現(xiàn)審美能力、藝術理解能力的同步提高。
(三)系統(tǒng)推進教學,滲透自然生長理念
1.明確單元主題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先提煉單元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間的關系,再系統(tǒng)整合課內外資源,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3]。例如,在教學“舞起來”“金孔雀輕輕跳”“動感拉丁舞”等單元時,教師可將舞蹈作為切入點,根據(jù)學生的年級調整教學內容,遵從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讓學生發(fā)現(xiàn)舞蹈和音樂之間的關聯(lián)。具體來說,教師首先應根據(jù)教材內容,明確本單元“音樂表演”的教學主題;之后,根據(jù)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學生的學習特點等篩選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拓展教學內容,遵從承上啟下的原則,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逐步實現(xiàn)自然生長的目標。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其學習熱情,使其充分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4]。音樂本身就擁有多樣化的情感氛圍,因此情境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擁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也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音樂作品的背景、內容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深入理解音樂作品。
例如,在教學“趕花會”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從聽覺、視覺角度入手刺激學生,帶領學生全方位了解花會這種內涵豐富的民俗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與花相關的視頻,如《花開彩云南》《生命的力量》《園藝世界》《花開中國》等,創(chuàng)設“花會”的教學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播放教材中的音樂作品作為背景音,以營造輕松、歡樂的花會氛圍。在視覺、聽覺的雙重影響下,學生能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了解本單元的音樂作品。完成前期鋪墊后,教師可以組織編花籃等活動,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促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穩(wěn)步提高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自然生長。
3.開展互動活動
在自然生長理念下開展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5]。這樣不僅能營造活潑的學習氛圍,還能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和成長情況,進而從自然生長理念角度入手針對性地調整大單元教學方案。在課堂中,教師可結合音樂作品的背景故事等設計互動活動,拆分大單元概念,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音樂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使其在學唱、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探究細節(jié)、掌握知識,實現(xiàn)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高。在分析音樂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理解單元中的知識,實現(xiàn)自然生長。
例如,在教學“好朋友”這一單元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喜好等設計互動活動以及不同類型的問題。首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開展“找朋友”游戲,認真講解游戲規(guī)則,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其次,教師可利用有趣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今天,小象的朋友不見了,我們能不能幫幫它,找到它的朋友呢?”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入歌曲《大白象》《兩只小象》《口哨與小狗》等,進一步豐富情境內容,讓學生產生代入感。最后,教師再利用問題進行互動:“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象的朋友是誰嗎?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好朋友?你為什么要選擇跟他(她)交朋友呢?你跟好朋友是如何相處的呢?”為了進一步拉近師生關系,提高互動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講述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的故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借此引出本單元“團結友愛”的大概念。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主動參與到音樂知識的學習中,提高能力和素養(yǎng)。
(四)優(yōu)化調整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在聆聽同一首音樂時,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感受和體會。因此,教師應從自然生長、大單元的角度出發(fā),優(yōu)化評價的內容和方法[6]。教師不應只關注學生掌握、理解樂理知識的情況,還要關注學生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審美感知、創(chuàng)意實踐等方面的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在完成大單元教學任務后,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要求各小組的學生在本單元內選擇一個音樂作品進行演繹。在該活動中,學生能自主選擇表演內容和形式,充分展現(xiàn)自己多個方面的能力。在各小組的學生完成活動準備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展示各自學習成果的機會,再利用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給予學生恰當?shù)墓膭詈唾潛P,增強其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歡聚與期盼”時,教師就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演形式,利用創(chuàng)意性的方式展現(xiàn)本單元的主題。如,有的學生選擇演講式的表現(xiàn)方式,圍繞本單元的音樂作品《七子之歌——澳門》《東方之珠》等闡述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的學生選擇詩朗誦的方式,在有感情地朗誦《愛的人間》歌詞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還有的學生利用《春節(jié)序曲》作為背景音樂開展表演活動,展示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民俗風情、傳統(tǒng)習俗等。
結語
總而言之,自然生長不僅是一種學習和生活的方式,還是一種個性化的體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入手解讀自然生長理念、大單元概念,分析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成長規(guī)律等,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真正實現(xiàn)自然生長。
[參考文獻]
[1]楊佩姍.論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23(12):10-12.
[2]鄭倩倩.小學音樂大單元活動設計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6):104-106.
[3]楊晨迪.小學音樂課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法[J].讀寫算,2023(23):125-127.
[4]李卿.指向新課標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分析[J].教育界,2023(22):68-70.
[5]肖勰.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27):34-35.
[6]徐麗麗.淺析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實踐性設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