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雪紅
(甘肅省岷縣岷陽學區,甘肅岷縣 748400)
新時期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它要求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總是不盡人意,這部分學生就經常被稱為“學困生”。而語文“學困生”顧名思義則是指在語文學習中存在困難的學生,他們的智力和感官正常,但是語文成績相對落后,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學困生的成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學校、教師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們要深度剖析學生的成因,對學困生傾注更多的耐心與愛心,促進他們的轉化,實現“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就“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做一簡單闡述。
“學困生”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只有找到“學困生”的成因,才能對癥下藥。從分析來看,語文學科“學困生”問題的形成主要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
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較大,所謂師生關系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師生雙方所處的地位、態度以及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內容。從語文學科教學角度來看,部分教師依然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較大,在教學中依然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的關注和了解意識不足,特別是部分語文教師還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其在日常教學中對學優生的關注較多,而對成績差的學生關注度和期望值較低,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屬于被忽略的群體,他們很少有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也就無法獲得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造成師生關系淡漠、疏遠,容易使學生自暴自棄。還有的學生因為受到過教師的公開批評,由此產生抵觸情緒,此后不再愿意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也就逐漸成為語文學科的“學困生”。
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思想認識和學習上的付出存在一定誤區。在思想觀念上,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他們認為語文學習不同于數學,考驗的是記憶力,只要在臨考試的時候背一背、記一記就差不到哪去,對語文學科的不重視也是造成語文成績低下的原因之一。而在學習方法上,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地按照教師要求進行語文學習,認為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即可,其在課前主動預習、課上有效聽課以及課下及時復習、鞏固等方面均缺乏良好的習慣,導致其在語文學習中逐漸掉隊,進而成為學困生。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是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學習積極性存在明顯不足,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同時,這些學生對自我學習要求也不高,慢慢地在語文學習中就出現了掉隊的現象,進而逐漸成為語文學科的“學困生”。
學生因為其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甚至部分學生僅僅依靠個體學習難以順利融入語文學科教學中,而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主要還是要求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這無疑會使一些學生在學習中陷入困境。而在教學方法上,部分語文教師由于教學任務重、時間有限,課堂教學按照既定的環節進行,無法針對每個學生“面面俱到”,部分學生由于跟不上教學進度導致語文成績下降,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課堂的主導,主要采取“讀一讀”“背一背”“抄一抄”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差異性,無法讓學生代入自己強烈、真摯的情感,因此很難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問題。由于受“升學率”這根指揮棒的影響,部分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他們對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而對學習成績差的“學困生”關心和指導不夠,只要求他們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其他學生就可以了。這會使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困生”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在語文教學中評價是其重要環節,它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引導、矯正和激勵的作用,但部分教師不太重視科學應用評價來對“學困生”進行導學、促學,學生感覺不到被認可或者肯定,對學習的投入度會更少,導致學生問題也更嚴重。
一項研究表明,在眾多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中,不良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占比高達60%。很多家長難以相信,自己竟然是造成孩子成績變差的“罪魁禍首”。有的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不夠,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而有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科學性,對孩子期望過高,存在“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孩子“求全責備”,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心,從逃避慢慢轉為厭學。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如果喜歡一位教師就會不自覺地在其所任教學科上多下功夫,這就是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自由、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促進學困生轉化的催化劑。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首先,教師要深入了解學困生,通過課下談心、與家長溝通,了解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傾聽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指出前進的方向。其次,教師要尊重學困生、用教師的愛心與耐心去感化他們。教育是一項充滿愛的事業,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關愛學困生,才能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學困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細心觀察,真正關心學生的需求,用心幫助學困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這樣才能逐漸獲得學生的信任。相信學生在感受到“師愛”的同時一定會給予回應,并進行自我約束,愿意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最后,教師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寬容。學習本身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尤其是學困生的基礎差,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較弱,學習起來會更加困難,更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這就需要教師用寬容的心態看待他們的錯誤,允許他們有失誤、有反復,引導他們分析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從而幫助學生重拾信心。
從分析來看,語文“學困生”問題的產生與學生學法不當和學習習慣問題有密切的關系,為此,教師要注重對學困生的學法指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預習、復習的習慣,良好的書寫習慣,記憶的方法等?,F在的語文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快,如果不重視預習,上課就無法跟上教師教學節奏,因此,教師要時刻強調預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熟讀課文內容,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便于上課重點聽講;課下及時鞏固和復習沒有消化的內容,隔段時間再次復習,加深記憶。很多學困生對于要背誦的內容感到頭疼,比如日積月累、古詩文背誦、課文重點段落背誦等,可以讓學生先熟讀要背誦的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理解、然后再去背;還可以讓學生“抄誦”要背的內容,從“看一句抄一句”到“看一段抄一段”,最后到看一遍能默寫。很多學困生不是智力有問題,而是習慣差,學習不認真、書寫馬虎,對于所學知識模棱兩可、不求甚解,造成記憶模糊不清,這就要求教師嚴格要求他們,培養他們認真書寫、認真聽講、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針對學困生參與課堂狀況的調查、訪談和觀察顯示,他們大多在課堂上表現為聽課走神、發呆、不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講話、睡覺。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只有“動”起來,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才能實現對所學知識有意義的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靈活運用啟發式、合作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手段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要對學困生傾注更多的關注,在教學時哪怕用一個眼神、一句鼓勵,都能讓學困生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注,從而能集中精神去聽課。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學困生的水平相適應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提問,多給他們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困生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學校采取的都是大班額教學,即班級人數超過45 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在教學管理中,教師肯定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利用課前輔導和課后補差的方式去幫助和輔導這些學困生,常常使教師感到力不從心,而利用小組合作去幫扶學困生則成為一個有效的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討論、合作交流,通過自主探究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實現了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為避免合作學習中出現優等生包辦代替、學困生無所事事的情況,教師就要精心組織,在進行角色劃分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困生。首先,以“學習力均衡”為原則編排合作小組,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將全班學生分為A、B、C 三類,A 類學生為優秀生,B 類為中等生,C 類為學困生,以6 人為一個合作小組,形成AA、BB、CC 的組內成員結構,在學習過程中,通過A 教B,B 教C,實現全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的實際情況,給他們安排適合的角色,如材料員、記錄員等,并分配相應的任務,給學困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不但有事可做,在某種程度上還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組匯報時,可以由學困生作為代表進行發言,優秀生作補充,這樣既檢查了學困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檢查了合作學習的結果。最后,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進行組間巡視,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困難。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結成“一幫一”的對子,優秀生為了小組的整體成績給學困生補課,學困生為了不拉后腿而努力學習,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成績,還增強了他們的集體榮譽和責任感。
合理的教學評價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重拾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而不恰當的教學評價不僅會妨礙學生的進步,還會影響學生潛能的發揮。因此,對學困生的評價不能“以分數論英雄”,在關注他們學習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教師要及時發現并肯定學困生的點滴進步,并不吝鼓勵,比如:“你的字寫得娟秀工整,給老師一種美的享受”“你思維靈活,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希望你繼續加油,取得更大的進步!”教師要慎用否定評價,千萬不能用貶義詞,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情緒。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指出學生的錯誤時要委婉,引導學生分析錯誤時要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促使他們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困生的轉化離不開家長的努力。只有贏得家長的信任,充分發揮家校協作的合力,才能使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事半功倍。教師要客觀地評價學生,不能因學生出現問題就遷怒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獲得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做到家校攜手,共同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很多家長主觀意愿上想管好孩子,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時就需要教給他們一些方法。教師可以給家長推薦一些家庭教育書籍,比如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打造你的孩子》,本杰明的《斯波克育兒經》,孫瑞雪的《愛和自由》等,并且可以和家長一起探討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如何對待孩子的興趣愛好、如何與孩子交流等,引導家長真正參與孩子的管理。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家長也要加強與學校和教師的溝通,主動參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只有通過家校通力合作,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實現學習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