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捷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教育工具、視頻影像為教育素材所形成的多樣化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中的單一性。基于互聯網的優勢,信息化教學模式成為一種新型、智慧型教學工具,可以更便于教師和學生通過終端設備完成教學與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更加廣泛地與人們的生活進行了融合,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將線上教育資源運用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打開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對教師而言,在進行信息化教學時,也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差異化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授課時間較長
傳統的課堂多數是以教師為主,并沒有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與此同時,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教師只會“滿堂灌”,且長時間的授課,不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識,而且如果整堂課都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學生自身的任務也會加重,超出他們的承受能力。
(二)片面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電子可觸屏黑板的普遍應用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很多教師只是把這種多媒體當成是輔助板書的工具,沒有進行更深入的鉆研,難以將現代化手段與課堂真正結合。
(三)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思考
在當前的線下教學中,更多的是以教師為主體展開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主動思考、試錯,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
二、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一)改進基礎知識的教學模式
教師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要求高,學生識字數量大。教師板書形式效率較低,且學生容易分神。而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識字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從字形的變化到筆順的演示,再到形近字或同音字的比較,教師可以抓住低年級學生對畫面敏感的特點,調整教學方式,利用信息化教學將“識字”這一模塊呈現得更加精彩紛呈。課后鞏固練習也可以以游戲的形式呈現,提升學生在基礎訓練時的趣味性,也更利于學生接受。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在語文教學倡導“整本書閱讀”,這對小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經常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樣的教學方式直觀且單調,難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當教師“放手”后,學生仍不能自主獨立完成接下來的閱讀。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者是圖像的方式,將閱讀內容的背景、寫作目的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一些風景描寫的文章中,學生通過具象化的視頻,可以更好地進行想象,從而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地促進學生發現閱讀的樂趣,激發其閱讀的興趣,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還可以促進學生在課下的獨立閱讀。
(三)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由于腦海中缺少關于文章的畫面感,因此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在腦海中有一定的寫作畫面感,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展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可以更好地接受寫作教學,并厘清自己腦海中的敘事脈絡,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增強對寫作的興趣。
(四)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對小學生而言,在日常進行語文學習時,也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信息收集比較浮于表面,對自己收集的信息缺乏整合處理分析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直接進行合作、互動,這能促進學生學會運用在線教育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搜索以及思路的整理,并運用文字進行一定的表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整理自己的思路,進行自身思維能力的創造,有效提升了綜合性學習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一)課前
課前充分的預習往往能提高整節課的效率。課前,教師可以對學生下發任務清單以及重點的預習資料,學生自行根據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學習,如可以在線上教學App上進行打卡,表示完成了課前的預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前學習任務中的打卡數據,進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及時地了解班級學生課前的學習狀況。
(二)課中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構建,并結合課前階段形成的任務清單,以及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的數據反映,再著重對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以及重點,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的精講以及相關內容的拓展。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效果進行專業知識的實踐教育,完成課堂教育任務。這一階段的內容,更多的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針對自己不會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對學生存在問題的內容進行記錄,在結束小組討論之后,再進行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做好師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存在的疑惑,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完成學生課堂知識點學習數據的搜集,可以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和改善后期教學節奏。
(三)課后
課后主要是對小學生進行習題的布置,主要的形式是以習題以及課后的問題解答為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討論的情況,布置針對性的課后練習。學生通過一些學習軟件推送的教學資料,以及完成學習作業強化了對知識點的掌握。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作業情況在線及時地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達到對相關知識點的再一次鞏固。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線上教學App上的學習數據情況,有效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教學的總結以及評價。
除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學習環節以外,教師還可以有效地運用線上App的數據,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打卡簽到、作業完成情況、課中和課后的互動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也幫助了家長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進行后續課程安排以及知識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小學語文中的學習。
四、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信息化教學模式重構了教學過程,從“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更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行為也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本研究以三年級上冊的《秋天的雨》為例,探討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實踐過程。
(一)課前:學習任務導向,教師梳理問題
第一階段,教師研讀教材內容,并進行學習任務的設計和網絡發布。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到本節課涉及的基礎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設計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例如《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在線上教學的App上發布任務,讓學生對自己理解的“秋雨”進行簡要的描述,并嘗試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進行文字的加工。這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修辭手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自身的寫作練習。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上傳這篇文章的朗讀音頻,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朗讀中營造情景。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注意力,音視頻內容最好控制在十五分鐘之內,實現既能激發學生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目標。
第二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導學單,主要是設計學習目標。例如“在聽完《秋天的雨》朗誦后,將自己想到的與秋天有關的詞語寫下”“文章中的一些句子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通過文章的描寫,學會了哪些有關秋天的文字或者圖片的表現技巧”等。學生在接收到教師的導學單后,自行進行填寫。在填寫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定的疑問,學生需要進行記錄,并通過資料庫進行相關問題的查詢,也可以留在課堂中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學生需要將這份預習作業拍照上傳,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觀看內容,并進行線上的互動交流。
第三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提交的預習作業進行查閱,并根據學生的作業質量,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評價和反饋。這不僅能從多方面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師還可以整理學生所反映的共性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調整線下的教學方案,以更好地進行課堂的重難點知識講解。
(二)課中:深化課文內容學習,增強互動
第一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對導學單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回顧,引導學生進入秋天的意境中,并進行知識的講解。因為學生在進行線上學習時,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知識點,所以在課堂上便能更容易地把握課文的脈絡,更快理清文章內容。
第二階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從掌握到應用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導學單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教學。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并運用合適的修辭手法進行仿句;學生之間也可以朗讀自己收集到的關于秋的其他詩歌和優美的句子,和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學生之間進行一定的頭腦風暴,無論是演講者,還是聆聽者,都會在這堂課的大部分時間里,真正融入學習的情境中。
第三階段,教師進行總結提升,并給出及時的評價。教師在學生完成討論之后,對學生喜歡的秋天的句子,進行分析和鑒賞,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最后的一小段課堂時間,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情感的升華,揭示文章的主旨,讓學生可以在大自然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培養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同時教師也需要對這節課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表揚。教師在點評時需要結合學生導學單的完成情況,進行更加全面的評價,從而更好地激勵學生在課前充分準備,以便更好地在課堂中有充分的展示。
(三)課后:線上鞏固,進行數據評價
課后的信息化教學主要是進行答疑和復習。學生可以在線上復習教師上傳的內容,主要包括課堂小結內容和課后作業。教師要優化課前作業,以更好地讓學生利用修辭手法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不僅如此,教師在學生的作業上傳之后,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可以在資源板塊中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學生也可以繼續對《秋天的雨》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延伸,這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和發散思維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查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以及數據分析進行一定的學習考核。
五、結語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精心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點,這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提升了教學的質量。對學生而言,通過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以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祿冬梅. 復學背景下小學語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研究[J]. 學周刊,2021(06):45-46.
[2]戚楨. 混合式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3]詹德水.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線上與線下教育[J]. 考試周刊,2020(81):67-68.
[4]劉仰勛.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微課在跳高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0.
[5]黃月. 混合式教學中小組學習的策略及應用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6]陳琨. 小學語文翻轉課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 家長,2020(18):103-104.
[7]伍定菊. 混合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途徑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7):25.
[8]張瑜. “線上+線下”:開辟語文教學新路徑[J]. 天津教育,2021(19):85-86.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