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對于音樂基礎普遍比較薄弱低年級學生來說,從節奏學習開啟音樂學習之路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重視歌唱多于重視節奏的學習、節奏教學的設計缺乏連貫性、節奏教學偏重理論缺乏趣味性是比較常見的問題。筆者結合鈴木“母語教學”的相關理論觀點,探究低年級節奏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領低年級學生用興趣打開音樂學習的大門。
【關鍵詞】低年級;節奏教學策略;母語式教學;鈴木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45—03
一、低年級節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節奏教學課堂占比小,節奏教學的有效性低下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常常在哼唱旋律體驗感受音樂作品、唱準歌曲的旋律、關注歌唱的音色這些方面,對于音樂作品節拍的感受、歌曲節奏的拍奏常常會被忽視或弱化。沒有有效的針對性節奏教學,學生的節奏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節奏教學側重點偏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喪失
在實際教學時,節奏教學常常會偏重理論,從音符的時值、節拍的含義學起。這種缺乏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將原本有趣的音樂課變成了要思考計算的數學課,背離了音樂教學的初衷,容易讓學生喪失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失去音樂學習的主動性。
二、“母語式教學”對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啟示
本文中的“母語式教學”的概念來源于母語教學法。母語教學法是由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首先提出的一種最先應用于小提琴教學的音樂教育思想及教學方法,因為在其教學理念上借鑒了母語學習的方法原理,所以被稱為母語教學法,也稱為鈴木教學法。
(一)先感知后技能的教學理念
鈴木先生認為每個國家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語法語調,但是每個國家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能順利的學會使用母語表達。通過觀察研究,鈴木發現孩子是按照“聽(語言環境熏陶)”——“說(嘗試溝通交流)”——“讀寫(習字與寫作)”這樣的過程來學習母語的,這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且順序不能顛倒。鈴木先生認為這種語言學習的方式可以投映在音樂教學之中,音樂教學也應該從對音樂的聆聽與感知開始,再進行技能和音樂符號的學習。
(二)模仿、重復與強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鈴木認為“模仿”是音樂學習的第一階段。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模仿音樂的演奏動作、表現方式甚至是表演風格,在“模仿”中學習,不斷重復的練習,強化訓練,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
(三)通過音樂塑造學生品格的教學目的
鈴木教學法較之其他三大教學法比較特別的點就是,鈴木認為音樂教育的和歸宿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優秀的人,注重學生通過音樂學習培養良好品格。
三、“母語式教學”視角下的低年級節奏教學策略
(一)感知自然節奏,體驗音樂要素
本文從“母語式教學”汲取的最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就是“聽(語言環境熏陶)”——“說(嘗試溝通交流)”——“讀寫(習字與寫作)”的學習規律。鈴木先生認為音樂的學習應該從對音樂的聆聽和感知開始,所以筆者在節奏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也遵循這一理念。在教學時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節奏,體驗節奏的各項要素,激發他們對于音樂的探索欲。從自然節奏的感知,逐步過渡為音樂節奏的學習。
案例1:欣賞《風和雨》
滬音版唱游一年級的《風和雨》是一首短小的樂曲,分為兩段。前段音樂連貫起伏,表現風的形象;后段音樂短促跳躍,描繪雨的形象。這首樂曲的欣賞在傳統的教學中常常作為一個培養學生聯覺的音樂作品,在聆聽欣賞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作品描繪的自然景象。筆者認為,從“母語式教學”的角度進行考慮,這首作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節奏教學的“入門”課程。
在教授這一課時,筆者從問題導入開始,先引導學生去聆聽生活中的聲音。設計了一些問題:(1)風吹過樹葉時的聲音是怎樣的?(2)汽車的喇叭聲是怎樣的?(3)常聽到的小鳥的叫聲是怎樣的?
這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學生的回答非常積極,針對以上三個問題,他們給出了很多的答案:
(1)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嘩啦嘩啦 | 或 沙沙 沙沙 | ……
(2)汽車的喇叭聲:滴 — | 滴— | 或 嗶 — |嗶 — |……
(3)小鳥的叫聲: 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 | 或 啾啾啾啾 啾啾啾啾 |……
學生雖然不知道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或是二分音符這些音符的名稱和概念,但是他們依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給出了每個問題的答案。而這些答案既是他們模仿的生活中的聲音,也是最最天然的節奏音響。
導入環節之后,教師繼續拋出與所要欣賞的音樂作品有關的問題: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風聲和雨聲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們的回答也基本都比較符合風聲和雨聲的特點:
風聲:呼 — | 呼 — | 或 嗚 — | 嗚— |……
雨聲: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 或 嘩啦嘩啦 嘩啦嘩啦 |……
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們能夠分辨出風是長的,雨是短的,這就對應了音樂節奏中音的長短。接下來,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風和雨》的自然環境中,啟發學生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風和雨。
(二)特色節奏游戲,保護學習興趣
模仿、重復與強化的教學方法是筆者從鈴木的母語教學法中借鑒的又一重要觀點。鈴木先生認為模仿與反復是低齡兒童學好音樂的關鍵,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將模仿學習、反復練習與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節奏游戲中,通過語言的韻律與肢體的律動,感受音符的時值。
案例2:節奏游戲《你的名字叫什么?》
在滬音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一個和名字介紹相關的游戲。但是在筆者的學情調查中發現,一年級的學生說話的節奏是不盡相同的。他們大多數沒有接受過音樂節奏相關的訓練,說話還處于比較童稚的階段。
針對這一現象,在進行這個游戲前,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前期準備,讓學生在學習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相關知識后,再進行這個名字游戲,將之作為一個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鞏固教學內容。
在前期教學準備中,教師會在課堂上進行有意識的節奏的滲透教學。比如:
在學習兒歌時,教師會用有節奏的語言說:我 先 | 你們 后。
在學生歌唱或拍奏節奏時,教師一定每次都要數出預示拍,如:1 2 | 1 唱 或者是1 2 3 | 1 2 起,幫助學生找準拍點,建立節奏感。
通過這種日常課堂中語言節奏感的熏陶,學生念兒歌的節拍韻律感會有很大提升。
在進行游戲時,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姓名的問答。
問:你的 名字 | 叫什 么
答:我 叫 | X X
或 我 叫 | X X X
教師先進行一問一答的完整示范,然后教師邀請一位學生合作示范。確保大部分學生聽懂規則后,游戲正式開始。
第一輪游戲:邀請10名學生參與,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手持響板伴奏,學生邊拍手邊回答。
第二輪游戲:全班同學參與,集體提問,每位學生輪流回答。教師手持響板伴奏,學生邊拍手邊回答。
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都會使用響板為學生伴奏,確保節奏游戲的速度,幫助學生找準拍點。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問一答,但、學生從熟悉的自我介紹中,感知語言的節奏。教師的示范、教師與同學的合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模仿的范本,保證節奏游戲能夠順利進行。
(三)律動歌唱結合,化解節奏難點
從母語教學法的模仿、重復與強化理念進行延伸,結合小時候‘手舞足蹈語言表達的經歷,筆者為低年級需要學唱的每首歌曲都編創了律動動作。
在歌唱課的教唱環節,學生跟隨教師通過簡單的肢體律動學習歌詞,了解歌詞含義。念對歌詞節奏后,再填唱歌詞。這種方式對于解決歌曲節奏較為復雜的歌曲中的節奏難點,有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3:學唱《小樹快長高》
《小樹快長高》是一首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歌曲,跳躍、抒情交替出現的旋律表現了孩子們祝愿小樹快快長高的美好心愿。歌曲譜例見圖1。
這首歌曲輕快活潑,內容有趣,初聽后就受到了學生的喜愛。但是這首歌曲的節奏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復雜,出現了八分休止符和切分節奏這些對于一年級來說超綱的學習內容。所以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筆者沒有引導學生去過多的關注歌曲的樂譜,而是采用先肢體律動后學唱的教學方式。
筆者編創了“小樹扭動枝葉”“小樹快快生長”“擁抱春風”“擁抱小鳥”“擁抱小星星”“小星星閃爍”等一系列的肢體律動動作,學生跟隨教師,邊律動邊按照歌曲的節奏念歌詞。這些律動動作有的幅度小,有的幅度大,有停頓也有連貫,將歌曲節奏中的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切分節奏等與不同的動作幅度和動作的連斷相融合,弱化了歌曲的節奏難點。
歌曲教學看似沒有提及節奏,但是卻把節奏要點融進了律動動作之中,追求一種潤物細無聲似的教學方式,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同時也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樂器融入課堂,合作促進美育
在鈴木先生的母語教學法中,提出了學習音樂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優秀的人這樣的教育理念。筆者對此十分贊同,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學生小組合作編創節奏并進行展示的教學環節。在合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自身所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對于自我意識多于集體意識的低年級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個人品質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案例4:《在歡樂的節日里—小樂器伴奏》
歌曲《在歡樂的節日里》是一首歡快、熱烈的印尼民歌。節奏明快、旋律活潑,表現了兒童們在歡樂的節日里縱情歌唱、歡樂舞蹈的情景。在學生能夠唱準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的基礎上,讓學生為歌曲添加小樂器伴奏,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增進學生對歌曲的歡樂氣氛的表現。
在小樂器伴奏環節,筆者先讓學生討論交流,最終選定串鈴和響板作為本首歌曲的伴奏小樂器。
教師首先出示一個基礎的伴奏節奏型(譜例如下),幫助學生鞏固本首歌曲四四拍的節拍印象,順便拋磚引玉,為之后的學生獨立編創做鋪墊。
學生在邊唱邊奏過程中,打開創作思路,分小組自行編創節奏型為歌曲伴奏,并進行表演展示。
在小組展示完編創成果后,筆者繼續啟發學生探索小樂器更多樣的演奏方式。在歌曲的第四和第六樂句使用自創的名為“彩虹式”的演奏方法——即單手執串鈴晃動發聲(圖3),在空中劃一道彩虹;響板則像彩虹俏皮可愛的小尾巴,清脆的連敲三下(圖4)。

通過這樣的變化,讓學生再次進行編創,他們又為歌曲創作出了很多新版本的伴奏,甚至提出了加入沙球創造更多的音響效果。
清脆的小樂器和聲音中交織著學生們的集體智慧,集體創作激發了他們創作的靈感。將合作學習和小樂器兩者融合,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激發了他們對音樂學習的探索欲,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對同伴的包容心、合作意識和個人責任感。
四、結語
通過“母語式教學”理念支撐的低年級節奏教學實踐,學生節奏學習興趣高漲,對于音樂學習已經具備了興趣基礎和技能基礎;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全面激發,節奏創編能力不斷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促進學生的認知從主觀個人意識向客觀集體意識過渡,實現了學生在性格方面的成長,達成了音樂的育人功效;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晨曦.鈴木鎮一教育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2]姚磊,胡穎.和孩子一起成長—鈴木鎮一教育在我家[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陳辛(1992—),女,漢族,山東兗州人,研究生,音樂教師,小學二級教師,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