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的素質教育備受社會多方面關注,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作業能檢驗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統籌規劃作業目標、科學設計作業類型、合理安排作業結構、創新作業設計實踐、做好作業質量評價等途徑,設計體現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有效作業。
關鍵詞:核心素養;有效作業設計;基本策略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依據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明確育人主線,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精選課程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基未來?!睂W校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在有效作業設計上,應引導教師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規劃作業目標,設計作業類型,安排作業結構,精準作業施策,提升和挖掘作業設計深度,擴展和延伸作業設計廣度,加強質量評價,發揮作業以鞏固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習能力、提升品德修養、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育人功能。同時,應注重作業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關聯,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一、統籌規劃作業目標,科學設計作業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規定了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新課標的重新修訂,指明了未來中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教師教育教學和作業設計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在有效作業設計上,教師應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設定教學目標,全面落實課程目標,關注學情特點,改進作業設計內容,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必備的知識技能;教師要通過學習、研究新課標的學科要求、學段要求、年級要求和學情特點,構建基于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并循序漸進的作業體系;教師應對學科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細化與分解,立足教材單元,提供典型評價示例,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思考、整體設計,從而提升課堂效率,夯實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學校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特點,結合新課標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求,緊扣教材內容,制定學科作業目標和作業內容。學科組要在此基礎上,依據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細化作業目標,厘清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梳理作業體系,合理選編作業,重視基礎,不出難題和怪題。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設計與學生學情相適應的層次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布置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關鍵能力。發揮學校、學科組、教師三級作用,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基礎。
以下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作業目標設計(見表1)。
該單元作業目標中,1是語文學科常規目標,需要學生每日練習鞏固;4和6是本單元重點學習目標;5以“名家筆下的動物”為主題,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收集、篩選、整理材料,完成資料卡。這個作業目標充分體現了單元作業綜合性、實踐性、長效性的特征,注重內在邏輯,前后關聯緊密,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
二、科學設計作業類型,合理規劃作業路徑
作業對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業成績有重要作用。傳統的作業手段單一,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式抄寫,給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一定負擔。因此,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如探索基礎性作業設計,注重實踐性、跨學科性、長周期等綜合類作業的設計,研究體現信息技術應用的作業設計,滿足不同層級、不同學情的學生需求,發揮作業的個性化育人功能。
(一)基礎性作業設計
基礎性作業主要是指常規性書面作業(包括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是教師作業設計重點研究和關注的內容?;A性作業的設計要依據新課標要求,以課本知識為依托,對作業題目進行選編、改編和創編,體現核心素養導向,面向全體學生。
【案例一】
在學習《涼州詞》一課時,學生繪制關于《涼州詞》每句詩意的思維導圖(見圖1)。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自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完成標明、設計、上色等任務,并在小組交流過程中介紹自己的作品。
(二)拓展性作業設計
拓展性作業是在原有學科知識基礎上加以延伸或拓展的作業,主要包括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跨學科綜合性作業等。教師可以創設多種作業形式,如家庭小實驗、社會調查、小課題研究、課本劇表演、測量、游戲、配音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跨學科作業,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利用某一知識點的學習幫助學生建構學科間的知識聯結,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二】
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印象旅順》、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旅順地區在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及抗日戰爭期間的歷史變化。學生結合南金書院在這段特定歷史時期的更迭發展,將旅順歷史與南金書院歷史相融合,制作南金書院發展與歷史變革手抄報,將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的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心中。
三、把握作業時間長,合理安排作業結構
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其學會自我管理,教師要設計符合實際學情的作業,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合理安排不同難度的作業,實現學有余力的學生發揮潛力,中等水平的學生發展能力,學習能力暫時不足的學生鞏固基礎,并確保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作業結構能反映出作業在目標、內容、難度、類型、能力、時長等方面的整體分布情況。因此,教師要統籌安排學期、單元、課時作業,對作業內容、題型結構、完成時間和難度比例進行整體架構,關注不同年級作業的層次性、遞進性以及不同學科作業之間的關聯性與綜合性,提升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結,從而開闊學生的學科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水平。
學校應建立作業總量統籌管理制度,統籌學生每周作業總時長、每天作業總時長、每學科作業總時長,以此來規范作業布置的有效性與精準性。年級組、備課組、班級要以周為單位,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科內容,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作業周時長和每天時長,確保學生能夠通過作業獲取有效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案例三】
以小學三年級一周作業為例,語文作業包括預習課文、抄寫生詞、積累好詞佳句、完成習題作業等;數學作業包括完成教材上的練習、自主練習計算題、完成習題作業等;英語作業包括朗讀課文、背誦英語單詞、背誦課文等。
這三個學科組需要以周為單位,提前協調作業時長,并優化各學科的作業設計,形成教育合力。三個學科的教師只有精準設置時長,才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閱讀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確?!拔屙椆芾怼闭嬲鷮嵱行涞亍?/p>
四、加強校本研修保障,做好作業質量評價
好的作業設計應該是體現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不僅能夠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更能清楚地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核心素養背景下,有效作業的真正落地需要學校從宏觀上制定并細化標準,教研組、教師積極參與,提升和鞏固校本研修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學校要把作業設計納入教育教學常規管理中,統籌指導學科組、年級組進行教學安排,制定作業管理細則,從作業設計、布置、輔導、評價等環節給出具體措施,設計系統化、整體化、單元性的作業內容;要以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明確學科核心素養指向、課型、作業目標、作業類型、作業來源、素材出處等要素,讓不同學力的學生都有體驗成就感的機會,經歷不同的思考過程,展示不同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要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思考作業中關于新知的變式、拓展、延伸,關注知識技能評價、問題解決評價、語言表達評價等,讓作業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助力學生學科學習,讓學生在作業完成中切實發展核心素養。
學??赏ㄟ^常態作業監控和檢查等方式,調控作業總量,如通過“家庭作業各學科總量安排表”,整體調控各年級、各學科的作業布置情況。學校還可通過課題申報和課題研究等形式,鼓勵各學科組、各學段進行有效作業設計研究,以點帶面,開展作業研究的項目化管理,以科研帶動作業的有效性探究。教研組通過溝通協作,精準設計作業內容和作業類型,推動學校學科團隊建設。
作業評價是提升作業質量的關鍵。學校把作業設計、批改和反饋情況納入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實效的考核評價中。教師定期做好作業質量分析,通過作業的及時反饋,更好地診斷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水平;根據學情實際,調整、改進和優化教學內容,及時補充、刪減和調整作業內容,進一步設計出分層性的學習內容,幫助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發揮作業的形成性評價功能。
五、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作業設計實踐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逃c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核心素養背景下,課改的內容、形式、方法正在向縱深發展,深度學習、高階思維學習等理想狀態正在成為實然態,依托新形式、新技術來設計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作業將成為新趨勢、新常態。
后疫情時代,學習方式發生轉變,新技術規劃從應急向長期轉變,混合在線學習、遠程學習、混合學習空間等適合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都將支持更加靈活的教與學的方式。在互聯網的強大推動下,學??梢猿浞掷眠h程線上學習,如國家教育資源平臺、視頻會議、數字課堂、云課堂等信息技術手段,助力線上教學發揮育人功能。
【案例四】
在小學語文傳統作業管理中,無論是口頭朗讀作業、生字書寫作業還是課外整本書閱讀作業,教師布置作業后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檢查。如果教師占用課堂時間對作業質量進行抽查,會使課堂教學效率受到影響。而教師在布置課外整本書閱讀作業前,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備課,以指導學生有效閱讀,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備課負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資源解決低效的作業任務與作業反饋。如在誦讀評測、規范漢字書寫評測、課外書閱讀評價等內容中,教師可按照班級的教學進度自定義時間,布置統編教材課文、古詩詞、中華傳統篇目等內容,使學生完成朗讀、書寫、背誦等核心素養學習任務。此外,教師可利用平臺AI語音識別、AI圖像分析等技術手段對學生核心素養作業進行科學有效的實時評價。
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不僅可以設計豐富的作業內容,而且能讓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變得高效便捷,作業完成后的評價即時有效,作業反饋分析一目了然,滿足個性化學科作業設計和教學需求。因此,教師要積極學習和實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作業的呈現、批改、分析與反饋,拓展作業形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升作業效能;教師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手段深化作業應用的新方法、新路徑,實現作業研究與實踐的與時俱進,讓學生在信息技術體驗中感受新形勢下作業的多樣性和智能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是評價、反饋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重要依托?;诤诵乃仞B背景下的有效作業設計,不僅為學生自我知識建構搭建了課內、校外的成長軌跡,更為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和發展路徑提供現實需求,成為師生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與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教學研究室.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王笑地,殷世東.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生課程理解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5).
[4]陳德興.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