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結構化教學;結構化理論;核心素養
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向學生傳授不成系統、支離破碎的知識,使得學生難以對所學知識形成整體概念。經過時代發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后,要落實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指向性任務,而結構化教學的理論基礎是依據社會結構化理論,通過結構化培養的人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人才培養要求,建構一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習者核心素養提升,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結構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及角度。
“結構”的英文單詞是“structure”,源于拉丁詞“struere”,其含義有兩層,既包括建造的過程,也包括建造的結果;“化”是指“生成”與“變化”;“結構化”就是結構不斷生成的過程。[1]在早期對于結構話提出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學科基本結構理論,主張學生的本質就是要在頭腦中形成關于各科的知識結構。通過學科內容結構化設計和化學思維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認識,形成具有邏輯、有序化的認識路徑,促進學科素養的培育和教學目標的達成。[2]學者王力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先學、課中后教、課后助學,逐步生成個體、群體與師生共識層面的結構化,在某種程度上破解了中學尤其是高中課堂普遍存在的針對性差、學生思維能力低等問題,達成教為學更好服務和促進更好地學的雙重問題。[3]
綜合來看,依據以上兩種理論基礎,結構化教學不僅僅向學生傳輸學科知識,更是從多方面利用結構化思路及方法有序地提高學生生活生存能力及思想品德水平。
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教學工作的任務不僅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需要培養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在強調教育注重對學生素養的形成。結構化教學不是簡單線性的思考,而是多視覺多維度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幫助學生邊學邊串,建構知識框架、方法結構和數學模型,提升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4]喬紅霞,陳璞提出了基于結構化教學的英語教學,是尊重英語和英語教學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結構化意識,整合知識結構、思維結構、認知結構和教學結構等要素,創造性應用的英語教學。[5]這就更加體現了學科的整體性,以及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結構層次之上,強調了知識結構、思維結構、認知結構和教學結構的整合。
從前人的研究中發現目前對于結構化教學的研究現狀,結構化教學的原則有整體性、主體性、生成性,主要是由點到面使得學生能夠多方面、多維度地整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實現目標人才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結構化教學模式通過認知結構化建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聚焦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6]在教學當中運用建主義理論是通過漫長的教學時間探索逐步形成的學習理論,并且得到了實踐驗證。
吉登斯提出的社會結構化理論是將歷史學、地理學的時空觀融入社會學,探討在時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的一種社會理論,意在重構人的存在與行為、社會再生產與社會轉型之間的關聯。[7]可見社會結構化特征包括資源、規則、行動是結構化理論的關鍵要素。
在傳統的教學當中確立的教學目標無法表現出前后呼應的作用,缺乏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導致學科的知識過于離散,使得學生的認知結構難以建構。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學科結構化相關理論,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引領,教師需要讓學生從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同時使得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去把握學科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
教學中不僅僅只有教師的“教”,更有學生的“學。傳統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結構化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了教學能動者,教師能動者是指利用自身專業素養影響學生知識以及品格意志方面發展、并對日常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監控與反思的“教”的能動者。[8]不僅教師要成為教學能動者,包括對教學設計、教學對象、教學資源的能動等;學生也應主動成為學習的能動者,建立起主體意識,發揮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規則是用以限定課堂教學活動性質及教學活動開展步驟的規范化程序,主要包括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9]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從教學原則,更需要教學組織形式強調動態靈活多變,不應過于強調特定模式;強調學科教學能夠向有效學生傳輸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態度,提高學生的協助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結構化教學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應該主動進行思想變革,充分理解教材,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夯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羅月旺.從體系視角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關于核心觀念統攝下主題內容結構化教學的思考[J].化學教與學,2020,(09):11-13.
[3]王爭,劉歷紅.基于中學課堂的結構化教學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6):42-50.
[4]劉佳.從點到體:結構化視域下整合課程探究[J].課程教材,2019,21(07):84-87.
[5]喬紅霞,陳璞.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04):87-92.
[6]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2002(05):17-22.
[7]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景艷,王鑒.結構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及其建構策略[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04):67-74.
[9]王鑒,王文麗.結構化理論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變革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2(03):91-99.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李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