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
[摘要] 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本研究分析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吸取原有教學中的精華,采用聯系生活,喚醒學習思維;利用問題鏈,建立知識地圖;設計大單元,實現過程評價的策略,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核心素養;信息科技;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僅將信息科技課程獨立成為一門學科,還規定了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信息科技課程建設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在課時有限、教學內容容量及課堂知識點密度增加的前提下,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并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從當下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出發,結合新課標教學理念,探索如何優化小學信息科技課的教學方法。
一、信息科技教學面臨問題分析
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不同。學什么?為什么要學?這是教師備課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也是核心素養的落地支點。在課堂上,學生不理解為何做和如何做,單純記憶和模仿教師的操作流程,很容易讓課堂流于形式。有的教師在教學幻燈片版面制作時,創設了入場券門票的教學情境。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可是學生感興趣的點不在門票上,而在于入場之后可以玩什么項目上。雖然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也設計了入場券,掌握了技能,但他們不知道要進行這樣的操作的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學生學習周期長。學生一般不會主動理解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他們很少把新學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形成相應的知識框架。當學新課時,學生之前所學知識也就難以被調用。如“讓小車動起來”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把車搭建起來,第二課時讓車和主控板連接,通過命令讓其跑起來。然而第二節課堂上學生連接馬達時左右不分,車體散架后不知所措,這意味著他們已經忘記了第一節課所學的知識。
教學評價有延后。在四十分鐘內,學生學完基本知識和技能,操作練習完成后就下課了。在時間有節余的前提下,教師會帶學生進行歸納總結。但學生的作業是否保質保量地完成,是否達到了學業要求,需要教師課下查閱后才能知曉。這就使學生無法知曉自己達到了什么水平,更無法去反思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
分析以上現象,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新課標提出“倡導真實性學習,構建邏輯關聯的課程結構,強化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的課程理念,教師在教學時要將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實現信息科技課程改革的落地。
二、信息科技教學實施方法
立足于核心素養,重塑課堂教學,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基于上述問題分析,筆者結合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將教學聯系生活以激活經驗。借助問題鏈以完善認知地圖。基于單元式教學,通過學生結對評價和作品呈現方式進行反饋,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學。
1.聯系生活,喚醒學習思維
恰當地調用情緒,有助于增進大腦的學習機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方法和成效,找到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從心理上愿意學和喜歡學是課程教學的必要條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科技自身的工具性特點,信息技術已滲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這就啟發我們在教學中要多涉及學生感興趣的、有內在學習需求的、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識。
在蘇科版三年級信息技術教材美圖秀秀模塊“美化圖形”一課中,教師呈現了幾組未調整和已調整效果的師生校園生活精彩瞬間圖片,有的還配上了簡潔、幽默的文字,學生欣賞后紛紛詢問這些都是如何做的,凡是看過或試過編輯圖片的學生,這時會主動聯系生活經驗,思考并說出想法,當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的時候,課堂情緒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經驗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聯結,學習動力得到增強,經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課堂所學與生活中的實踐聯系起來,信息加工意識也得到了提升。
2.利用問題鏈,建立知識地圖
依據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學習結果是對知識的表征。奧蘇伯爾指出,新知識內容與已有的知識固著點相聯結,可促進有效學習。那么如何建立清晰的知識地圖,以便讓學生在遇到不同情景時都能有效提取信息?筆者嘗試在教學中使用問題鏈式教學。問題鏈是將教學中的知識點按照學生學習需要呈現給學生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學完之后,能夠借助問題鏈將知識串聯起來,從而形成知識地圖。在上課之前,教師應先梳理所學內容的知識點及與前后知識的關聯性,根據情境需要,設計問題鏈。
以五年級教材“賽車游戲”一課為例,教師結合當下比較前沿的技術“無人駕駛”來創設情境,并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學生先利用之前所學知識獨立完成了直道無人駕駛的程序,接著根據線路圖明確汽車在直道和彎道無人駕駛的區別,根據生活經驗意識到傳感器的作用,再加入模擬傳感器的判斷程序來實現無人駕駛轉彎。這個重難點的突破,需要學生學習新知識以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原有的知識更科學、更豐富,幫助他們創造更多的知識地圖,供其后期解決問題時調用。如果學生的知識地圖豐富了,在識別不同情境時反應速度就會更快,抽象思維也能得到提升。
3.設計大單元,實現過程評價
課后練習、階段性測試都是知識輸出的過程。大部分家長不支持學生在家使用電腦進行練習,那么練習和評價需要集中在課堂上完成。首先,可將學習轉換成單元式或主題式教學,通過作品輸出來衡量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半成品支架,減少前期知識對本次學習造成的認知負擔。讓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練習后,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輸出一件完整作品。其次,互為“小老師”。這指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兩人結對成為師生。互相評價、互相指導、互相促進,保障每節課的學習進度和效果。
在四年級教材“WPS文字模塊”一課中,筆者設計了“編輯我的語文書”單元式教學,讓學生觀察與歸納語文課本的版面特點,做編輯小能手,為自己喜愛的小練筆進行版式設計。學生在編輯標題和正文、插入圖片、插入生字表格、美化版面的過程中,一步步靠近學習目標。在每一節課中都可讓學生兩兩結對,一方面,能評價對方是否達到學習要求;另一方面,如果對方不能完成,可幫助對方進行學習,互幫互助。學生在完成學習后,依據任務作品的評價量表,對達成的結果進行打分。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感受到知識創造的樂趣,自我效能感得到加強,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也會顯著提升。
李 照?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