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翁荷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語文課堂“家校共育”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家庭教育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通過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和個案研究等方法,探討小學語文課堂“家校共育”的實踐路徑。研究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包括加強家校溝通、建立家校合作機制、開展家庭閱讀活動、實施家校共同評價等。研究結果表明,家校共育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家校共育;實踐路徑;家校溝通;家庭閱讀活動;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136-04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實踐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家校共育”模式,以期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家庭教育質量。我們選擇了區域內的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學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一所城市公立學校、一所農村公立學校和一所民辦學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觀察等多種數據收集方法,我們對家校共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施情況及效果進行了全面了解。我們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公立還是民辦,家校共育都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全面和協調的發展環境。然而,家校共育的具體實施路徑和效果評價往往缺乏明確的指導和評估標準,使家校共育的理念難以在日常教學中得到有效的落實。因此,我們期望通過本研究,為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提供實證支持,推動家校共育理念在廣大小學的推廣應用,為相關的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家校共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兩個方面,包括家校共育的概念、特點、原則和方法等。實踐探索方面,研究者關注家校共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如家長參與教學、家校溝通平臺的建設、家庭閱讀活動的開展等。此外,家校共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策略和方法也受到了關注。然而,如何將家校共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家校共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它能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為廣泛的資源和支持,創造一個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和能力,更好地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研究將結合國內外家校共育實踐研究現狀,提出適合中國小學生的小學語文課堂“家校共育”實踐路徑。
(一)加強家校溝通的策略與方法
1.家長會與在線溝通平臺
家長會和在線溝通平臺都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有效的家長會可以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時也是傳遞學校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在線溝通平臺則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溝通方式,使家長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無論是家長會還是在線平臺,都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包括主題確定、時間安排和交流內容的設計。
2. 家訪與電話溝通
家訪和電話溝通是了解學生家庭環境,建立與家長信任關系的有效方法。通過家訪,教師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為學校教育提供參考。電話溝通則是日常家校溝通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增進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和理解。
3.家校互動平臺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家校互動平臺的建設變得日益重要。有效的家校互動平臺不僅能增進家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同時也是推動家校共育的重要工具。
4.具體實例分析
例如,在某小學實施的“家校共育”項目中,通過建立家校溝通機制,顯著增強了家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具體來說,家校溝通機制的建立使家長能更好地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為教師提供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實際情況的途徑,進而為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通過這些措施,家校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得到了增進,家校溝通更為便捷,共同推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家校合作機制的途徑與方法
1.家長志愿者參與學校活動
家長志愿者的參與在建立家校合作橋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通過設立家長志愿者協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如課堂教學助理、學校活動策劃,甚至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這種參與不僅增強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同感和支持度,還為家長提供了一個直觀了解學校教育的窗口。此外,家長的實際參與也為學校帶來了多樣的資源和觀點,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和家庭的實際需求。
2. 家長培訓與教師專業發展
為了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的理念,家長的培訓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是關鍵環節。學校可以組織家長教育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幫助家長了解當代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從而更好地輔助孩子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不斷地進行專業發展,學習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理解家長的期望和需求。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與家長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3.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家長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中的參與,為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視角和資源。學校可以設立家長咨詢委員會,邀請家長參與課程的設計和評估,確保課程內容既科學又實用。家長的實際經驗和觀點可以為課程設計提供寶貴的參考。此外,家長還可以參與教學實施,例如,作為課堂嘉賓分享他們的職業經驗,或者提供實地考察的機會。這樣的參與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視野。
(一)家庭閱讀環境營造
1.家庭圖書資源建設
家庭閱讀環境的基礎是豐富多樣的圖書資源。為了激發和維持孩子的閱讀興趣,家庭圖書資源的建設應當注重圖書的多樣性與適齡性,包括不同類型、不同難易程度以及不同主題的圖書。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閱讀水平,有針對性地推薦圖書,并定期更新圖書資源,以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家長和學校可以通過共建家庭圖書角、組織圖書捐贈活動以及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等方式,共同推動家庭圖書資源的建設。
2.家庭閱讀氛圍營造
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不僅需要豐富的圖書資源,還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家長應通過日常交流和示范,傳遞對閱讀的熱愛和重視,為孩子創造寬松、愉快的閱讀環境。家庭閱讀應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通過家庭共讀、閱讀分享會等活動,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學校可以通過以下具體舉措來幫助家長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組織家庭閱讀活動,如家庭閱讀周、家庭閱讀分享會等;提供閱讀指導、推薦書目和圖書借閱服務,推薦適合孩子的書目,并提供閱讀技巧;開展家庭閱讀培訓,增強家長的家庭閱讀指導能力;建立家校閱讀交流平臺,讓家長和教師能夠及時交流閱讀方面的經驗和問題。通過以上舉措,學校能為家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共同努力,不斷優化家庭閱讀環境,提高家庭閱讀的效果,為孩子的語文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家庭閱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1.定期舉辦家庭閱讀分享會
家庭閱讀分享會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活動,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促進家長的積極參與,從而提高整體的家庭閱讀質量。這種分享會的核心目的是為學生和家長創造一個共同的平臺,讓他們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感受和心得。學生可以從家長那里了解到不同的閱讀視角和經驗,而家長也更加了解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需求。這種交流和互動不僅能夠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還能提高家庭閱讀的質量和深度。為了使家庭閱讀分享會更加豐富和有深度,學校可以邀請教師和閱讀專家參與,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專業的閱讀指導,推薦合適的書目,甚至組織小型的閱讀工作坊或講座。這樣,家長不僅能學習到更多的家庭閱讀方法和技巧,還可以更好地指導和陪伴孩子的閱讀成長。
2. 鼓勵家長參與學校閱讀活動
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閱讀活動,具有多重意義。首先,這樣的參與能增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家長親身體驗學校的教學方法和環境,更加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從而更加信任和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參與學校的閱讀活動也有助于家長了解如何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指導孩子的閱讀。家長可以從學校的專家和老師那里學習到如何選擇合適的讀物,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閱讀,以及如何處理孩子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家長的參與,例如定期開放圖書館,讓家長和孩子一起來選擇和借閱書籍。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家長參與的閱讀推廣活動,如家長孩子共讀活動、家長閱讀分享會等。此外,學校還可以提供家庭閱讀指導培訓,教授家長如何在家中創建一個有利于孩子閱讀的環境,如何選擇合適的書籍,以及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閱讀。
3.家庭閱讀成果展示與評價
家庭閱讀成果的展示與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和家長努力的肯定,更是一個提升家庭閱讀效果、鼓勵更多家庭參與的關鍵環節。為了更好地展示家庭閱讀的成果,學校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和方式,比如設置專門的家庭閱讀成果展示板,讓學生和家長展示他們的閱讀心得、創意作品、手繪圖書封面等,供其他學生和家長參觀和學習。這種形式簡單易行,能夠持續地展示家庭閱讀的成果。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家庭閱讀成果展示會,讓學生和家長現場分享他們的閱讀體驗,進行互動交流,甚至邀請專家和教師進行點評和建議。為了進一步激勵家庭參與,學校還可以開展家庭閱讀作品征集與評選活動,讓優秀的作品獲得獎勵,有機會在學校的刊物或網站上發布。
(一)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1.制定評價指標與標準
在家校共同評價的實踐路徑中,首先需要制訂明確、科學的評價指標與標準。評價指標應涵蓋知識、技能、態度和習慣等多方面,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情況。例如,可以參考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制訂包括學生的閱讀、寫作、聽說等能力的評價指標。同時,評價標準應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導性,以便教師、學生和家長明確評價的依據和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清晰的目標和方向。
2.建立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反饋機制的建立是確保家校共同評價能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關鍵。首先,應確立及時、準確的評價反饋渠道,包括家長會、家校溝通平臺、家訪等,及時將評價結果和建議傳遞給家長和學生;其次,應鼓勵家長和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反饋過程,如通過家長調查問卷、學生自評與互評等方式收集多方面的評價信息;最后,應建立評價結果的分析與應用機制,如定期的評價分析會議和評價結果的應用研討,以促進評價反饋的有效運用,推動家校共育的深入實踐。
(二)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涵蓋了口頭評價、觀察記錄與成長檔案記錄兩個方面。首先,口頭評價能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及時、直接的反饋,包括課堂表現評價和個人面談評價等,有助于及時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它能夠提供更為個性化、細致的反饋,有助于發現并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同時也能增進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家校共育的實施。其次,觀察記錄與成長檔案記錄則是對學生日常學習和行為表現的長期、持續評價,能夠全面、多角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團體活動、課外閱讀等方面的表現,來了解學生的興趣、態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情況。而成長檔案能夠系統地記錄和展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為家校共育提供豐富、多維的信息支持。
(三) 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與反饋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評價結果的反饋對家長、學生和教師都具有重要價值。家長作為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可以通過評價結果明確孩子的學習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具體的教育建議和指導,幫助他們制訂合理的教育計劃,促進家庭教育的科學化。對于學生來說,評價結果的反饋是促進他們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發現學生的學習弱點和潛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對于教師來說,評價結果的反饋可以為他們的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反饋,通過分析學生的評價數據,了解教學方法的效果、課堂管理的優劣以及教學內容的合理性等,從而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總的來說,評價結果的反饋是家校共育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幫助家長、學生和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改進教育過程,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本研究通過四個關鍵圖表來展示家校共育在不同類型學校中的實施情況和效果。
(一)家校共育參與度對比圖

本圖表顯示了城市公立學校、農村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家長在家校共育活動中的參與度。數據顯示,民辦學校家長的參與度最高(87%),而城市公立和農村公立學校家長的參與度相同(均為76%)。這可能反映了民辦學校在家校共育活動中更加積極的家長參與文化。
(二)家校共育成效分析圖

該圖表呈現了家校共育對學生語文成績及綜合素養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語文成績方面,民辦學校學生表現最佳(75分),而農村公立學校學生表現最差(43分)。在綜合素養方面,城市公立學校學生的得分最高(88分),表明城市公立學校在非學術領域的家校共育活動可能更為有效。
(三)家長滿意度調查圖表

家長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在“非常滿意”和“滿意”的級別上,民辦學校家長的滿意度最高(非常滿意3%,滿意95%)。相比之下,農村公立學校在“一般”和“非常不滿意”的級別上得分較高,這可能反映了對家校共育措施的不同期望和滿足程度。
(四)教師反饋圖表

在教師反饋方面,農村公立學校的積極反饋最高(89%),而城市公立學校的消極反饋最高(95%)。這表明不同類型的學校在家校共育實踐中可能面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
總體而言,這些圖表揭示了家校共育在不同教育環境中的實施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家長滿意度、學生表現和教師反饋。通過這些發現,可以為進一步優化家校共育策略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六、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和實踐證明了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家校共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同時也促進了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本研究主要基于某些特定區域和學校的實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大樣本范圍,探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實施家校共育模式的效果和經驗,以期為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廣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加大對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廣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同時,建議學校和教師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積極引導和支持家長參與到孩子的語文學習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個人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1]張曉楠,王可治,喬云云.創新家校共育 讓孩子幸福成長[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3(09).
[2]張彭杰,姚宏偉.“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新生態、新要求、困境及破解之道[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09).
[3]郭凱,韓雪.家校社協同育人 為生命成長賦能[J].遼寧教育,2023(17).
[4]張書華.“雙減”政策背景下構建小學家校共育模式的思考[J].第二課堂(D),2023(08).
[5]王璐.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及實踐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Z2).
[6]余飛.家校共育“一致性”的三維思考[J].今日教育,202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