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舜潔
摘? 要:為了充分發揮美育在幼兒教育中的“立德樹人”功能,達成最佳的育人效果,文章圍繞幼兒園美育課程的設計展開研究,闡述幼兒教育中美育課程的設計原則和審美價值,再提出美育課程的設計方向和實踐途徑,為美育的育人功能發揮及“立德樹人”任務的達成提供支持。
關鍵詞:幼兒教育;立德樹人;美育課程
美育是啟蒙教育中的重要育人途徑。完善的課程體系要有豐富且多樣的活動空間,要為幼兒創造審美感知和表達的機會,而在當前的啟蒙教育中,美育課程尚未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因此,如何開展具有良好育人價值的美育課程,如何在課程中給予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激發幼兒對美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是美育課程設計中要認真思考和充分解決的問題。在設計美育課程時,教師要遵循啟蒙教育的美育施教原則,貼合美育的審美價值,把握美育課程的設計方向,針對性予以美育教學,如此才能增強幼兒的審美體驗,提高幼兒的學習感受,讓幼兒在參與美育課程的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形成對美學的深刻認知,實現自我的全面成長。
一、幼兒園美育課程的設計原則
美育是幼兒成長的必修課。教師要遵循課程設計原則,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優化課程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幼兒審美需求,讓幼兒遨游在美學元素構筑的世界中,感受美育的無窮魅力。
1. 主體性原則
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聽取和接受幼兒的想法和建議,為幼兒提供想象與創造的空間,調動幼兒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幼兒設計科學的美育教學方案。
2. 互動性原則
教師應當保障幼兒在美育課堂上實現有效互動。教師需要意識到,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有效的互動能夠確保美育課程的高效開展,也能夠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神情等與幼兒展開積極互動。
3. 整合性原則
教師應當科學整合美育課程中的相關要素,如對生活美、自然美素材的提取,對生命美、文化美內容的融入,將探索美的過程與幼兒的生活、娛樂和身心發展聯系起來,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以全局性的眼光統籌規劃美育課程,保障科學的教學邏輯,以培養幼兒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思維。
二、幼兒園美育課程的審美價值
美育課程的價值在于促進幼兒審美感知的發展,同時滿足幼兒在成長中對娛樂活動的需求。通過美育課程的開展,可以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這種狀態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
1. 美育課程的綜合性能夠促進幼兒審美感知的整體性發展
美育課程囊括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內容,能夠滿足幼兒多層次的審美需求,促使幼兒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作為觀賞者的幼兒能夠在欣賞不同表現形式的美學元素的過程中獲得多重感官體驗,提高審美感知。美育課程的綜合性與幼兒審美感知的整體性相契合,有利于幼兒審美感知的整體性發展。接觸不同的美學表達方式,感知不同的美學元素,最終能促成幼兒對美學的全面感知,進而提升審美素養。因此,教師要注意美育課程設計的綜合性。
2. 美育課程的趣味性能夠實現幼兒更好的審美體驗
教師要注重美育課程的趣味性,以契合幼兒喜愛游戲的天性,使幼兒獲得愉悅感。對美的挖掘與探索是一個逐步感知、不斷深入的過程,幼兒要先保持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才能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美育課程的設計目的是為幼兒提供感知美、表現美的平臺,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進而滿足幼兒多層次的審美需求,讓幼兒的審美觀、藝術觀甚至生命觀得到發展。因此,幼兒學習的愉悅感是高效開展美育課程的前提,幼兒只有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才有動力進行深層次的審美感知,最終掌握美學內涵,實現身心的全面成長。
三、幼兒園美育課程的設計方向
1. 活動情感的正向化
在活動設計上,教師要以幼兒的個人情感為出發點。以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的美育課程,在施教上要注重培養幼兒的感受,促使其能在參與美育活動中保持正向的活動情感,進而實現幼兒對美的充分感知和領悟。因此,在美育課程設計中,教師要保證設計內容能促進幼兒的活動情感正向化發展,能始終讓幼兒保持積極、奮進的情感狀態,這樣才能賦予幼兒長期參與美育活動的興趣和欲望,刺激幼兒持續對美學元素進行探索。
2. 教學環境的多樣化
合適的教學環境是幼兒美育教育的必要條件。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課程設置需要,靈活選擇教學環境,以營造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和美學感知的空間。多元化的學習場景是幫助幼兒深度感知生活美、自然美的前提條件。幼兒的活動場地足夠寬闊,活動場地內的美學元素足夠豐富,能讓幼兒感受多樣的探索體驗,對美的認知才會充分且全面。因此,在美育課程設計中,教學環境的多樣化,是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的。
四、幼兒園美育課程的實踐途徑
教師可以通過兒歌、手工制作、社會實踐、民族舞、繪本教育、戲劇教育等多種方式開展美育教育,培養幼兒觀察美、發現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教師要在開展美育教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元素,以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
1. 關注道德表達,提升幼兒的審美感知力和表達力
在幼兒園美育課程中,“立德樹人”展現的關鍵在于讓幼兒真實感受到美育元素的存在。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同時要提升幼兒的參與感,讓幼兒在課程中享受到愉快、積極的互動過程,這樣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才會得到鍛煉,對美的表達力才得以提升。因此,教師要注重讓幼兒通過親身感受對道德觀念進行思考和表達,展現出自己對美學元素的感知與歸納。
例如,在關于藝術美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創作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幼兒對藝術作品的道德內涵注入與表達。為此,教師可以設置與道德相關的元素作為創作主題,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勇于嘗試。審美趣味的培養,本身就是創造美、發現美的過程。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趣味時,要鼓勵幼兒親自實踐,感受藝術的千變萬化,從而加深對藝術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用藝術手段表達出自己對道德元素的看法和見解。在手工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以“母愛”為創作主題進行手工制作。教師可以為幼兒播放與母愛相關的視頻,如生活中母親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大自然中鳥媽媽哺育雛鳥的景象,讓幼兒將這些情景當做創作素材來進行藝術創作。幼兒在構建“哺育”場景時,親眼觀察鳥媽媽哺育雛鳥的過程,在搭建過程中感受來自母親的包容與呵護。如此,幼兒的情感才能正向化發展,從手工活動中認識到母愛的可貴,同時懂得如何用藝術化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道德見解,實現美學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雙重提高。
2. 激發美好情感,豐富幼兒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人類社會中,美主要有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之分。教師除了要通過藝術美來培養幼兒的道德表達力,還要通過自然美來豐富幼兒的美學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社會美來培養幼兒的美學欣賞和品鑒能力,讓幼兒的審美感知向綜合化發展,逐漸形成對美的整體思考與思辨。
自然美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于拘泥形式,也不必過度去講解美的概念。美育的要點在于感知而非剖析,在設計美育課程內容時,教師要淡化其中的邏輯性,讓幼兒通過接觸和感知親身感受美學元素。為此,教師可以從幼兒熟悉的生活化素材入手,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美育教育。這不僅能激發幼兒對美育內容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挖掘生活中的美育素材。
一是從大自然中挖掘美育素材。大自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資源,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如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樹葉、花朵、石頭等。這些材料是幼兒所熟悉的,可以作為美育生活化教學的素材,調動幼兒的藝術創作熱情。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大自然中的美育素材,讓幼兒能更主動地參與到美育內容的學習中,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增強審美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去搜集樹葉,然后用樹葉作畫。有的幼兒把楓葉與樟樹葉組合在一起,制作一條金魚;有的幼兒用廣玉蘭的葉子制作了一只小船;還有的幼兒用側柏的丫枝作為梅花鹿的角制作一只梅花鹿。這種手工制作的教學不僅讓幼兒接觸到了美、感受到了美,還讓幼兒認識了自然,理解了自然與社會、自然與自身的關系,有利于培育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良好價值觀念。
二是從廢舊物品中挖掘美育素材。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搜集起來,作為美育課程的教學素材。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環保理念,教導幼兒學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鍛煉幼兒的美學創造思維。生活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些廢舊物品,如快遞盒、飲料瓶等,稍加改造就可以形成藝術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搜集生活中的各種包裝盒,如餅干盒、牛奶盒、牙膏盒等,在美育課上讓幼兒對這些盒子進行任意組合,創作出各種動物和小玩具。在完成手工制作后,幼兒不僅對藝術創作的認知更加深刻,創作技巧更加熟練,還了解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養成了廢物利用、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讓幼兒充分感知生活美和自然美,同時有利于幼兒在感知美的過程中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和生命觀,使得美育課程在培養幼兒對美的創造力之余起到育人的作用。
3. 融入傳統文化,培養幼兒的審美欣賞力和審美表現力
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讓幼兒在美育課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始終以積極的狀態參與活動。教師在開展美育教育時,要盡可能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和音樂等美育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各種民族舞作為開展美育的基礎素材,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一段民族舞表演,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導入美育教育的主題,并根據“異組同質,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幼兒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探討民族舞的風格特點。通過舞蹈鑒賞環節,幼兒對民族舞蹈能建立起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再通過“口傳身教”的方法為幼兒示范民族舞的跳法,讓幼兒感受其中的動作要領,并組織幼兒跟隨教師的示范進行舞蹈演練,讓幼兒通過演練中懂得如何利用肢體藝術來表現人溫順、善良、穩重等美好性格,以實現幼兒對民族舞動作韻律的把握。
完成上述教學環節后,教師應當組織幼兒反復排練,在練習中加深活動記憶,讓幼兒將對民族舞蹈的理解、欣賞和共鳴融入自己的舞蹈表演中。完成舞蹈排練后,教師可以設計表演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搬上舞臺。在幼兒進行舞蹈表演時,教師要注意活動目的,美育活動的重點在于讓幼兒感知、感受和領悟美學,教師開展舞蹈、音樂等教學活動是為了以藝術表演為載體,讓幼兒用直觀、立體的方式感知抽象的美學元素。因此,在表演上對于幼兒的舞蹈姿勢和肢體表達不應做太過嚴苛的要求,而是要以滿足幼兒的表現欲、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為主。教師在點評表演成果時應當采用正向鼓勵的方式,對幼兒的表演以贊美、表揚為主,以此來保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態度,避免打擊幼兒的自信心,減弱其參與美育活動的欲望。對于舞蹈或音樂表演內容,教師應該盡量選擇群演或者合唱的模式,讓班級中的幼兒能共同在美育課程中表達自己的美學見解。在表演中,幼兒能對所學的美育內容進行表達,同時通過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收獲正面的情緒反饋。借助表演,幼兒可以掌握美育課程學習的主動權,同時也可以享受表演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讓自身參與美育課程的愉快感得到增強。最終實現幼兒對美育課程參與積極性的全面提升,促進美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美育是幼兒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幼兒教師必須牢記“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嚴格遵循主體性、互動性和整合性的基本教育原則,結合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多元化審美需求,科學設計美育課程方案,合理確定活動主題和具體活動內容,在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確保美育課程能夠真正發揮出教育價值和育人作用,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立德樹人”視角下福州市幼小美術教材的銜接與發展策略研究(JAS21593)。
參考文獻:
[1]黃繼先. 兒童審美啟蒙教育之我見[J]. 美術文獻,2020(2).
[2]朱瑾. 幼兒美育啟蒙的實踐策略[J]. 教育觀察,202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