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小學家校共育的意義,了解家校共育在全方位、立體化地為學生提供學習保障、拓展學生學習空間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困境。應進一步豐富家校共育的思路和形式,滿足家校共育的發展需要,形成多元化、虛擬化與實踐化結合的教學環境和氛圍。通過強化家校共育的思想認知發展,明確家校共育各方的責任和基本目標,注重家校共育內容形式的創新,持續穩定地提升家校共育的價值,形成智能化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及方法,凸顯家校共育的綜合價值。
關鍵詞:中小學;家校共育;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013-03
中小學家校共育,突破了傳統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智能技術開展家校共育教學活動,以此強化學生跨學科的素養。應重視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及智能化設備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夯實學習基礎,打破傳統教育的困境,探索新的教育發展思路。
伴隨著智能化教育理念的落實,家庭教育的價值日益凸顯,包括道德品質、家風文化教育等,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力挖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家校共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又能體現學校教育的功能,二者資源互補,通過家校共育發展多種教育模式以及理念,符合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對培養優質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培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具有獨特的優勢。家校共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提升家校共育參與各方的協同性效果。
(一)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家校共育過程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平臺等的建設,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參與能力,營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質量。家校共育,不僅能幫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習目標,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認知,同時促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協同教育作用,還可以有效地為學生規劃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二)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
在中小學教育工作全面有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思維、認知力、資源整合能力進行挖掘,也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在家校共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雙方的作用和優勢,形成常規化的溝通交流,順應學生的成長需要,建立教學場景,節約教育資源,豐富教學環境,進一步體現家校共育的價值,達到學生與教師、家長之間順暢溝通交流,既能保證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又能提高學生在家校共育中的參與性。
(三)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突破以往教學的桎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再現教學場景,引入大數據教學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幫助學生記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中,實現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綜合運用,不僅改進了以往的教育思維理念,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學習發展空間,發揮自主學習優勢。讓學生感受到多元化、立體化的學習場景,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形成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良好思維,奠定學生個人成長的重要基礎,形成符合學生個體成長需要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家校共育的長期發展與建設。
因此,中小學家校共育符合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需求,滿足時代巨變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家校共育,立足于中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形成了良好的體驗場景,搭建了多元化、立體化的教育場景,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家校共育意識不強
首先,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不順暢,大多數家長忙于工作,對中小學生的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家長本身對家庭教育的概念、方法、策略運用不足,認為應該是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教育工作過程,導致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素質發展緩慢。而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不明確,雙方沒有充分意識到家校共育的作用和價值,導致家校共育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其次,家長受到以往教育理念的制約,對人工智能時代社會教育變革的認知不足,很難從傳統教育中抽離,沒有意識到家校共育中家庭教育的價值,影響了家校共育的綜合效果和質量。根據現有的社會氛圍、教育環境,家長無法快速接收到家校共育的信息,對家校共育的認可度不高,對家校共育工作的認識不足,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度不高,從而影響了中小學家校共育模式的全面發展。
(二)家校共育的邊界感不強
中小學家校共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充分意識到自身的教育價值以及教育功能,教育界限以及責任劃分不明確。部分家庭沒有為中小學生提供可靠的精神和心理撫養,而是單一地滿足中小學生的物質需求,無法賦予中小學生以強勁的學習動力。另外,中小學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參與的能力不高,對中小學生的品質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而影響家校共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合作形式比較單一
家校共育過程中的合作形式比較單一,具體的合作內容主要圍繞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成績,不僅滯后于現代教育的需求,而且無法滿足未來教育的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學生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跨學科學習能力,而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內容滯后于教育需求,溝通的渠道較少,具體的合作形式無法滿足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目前家校共育的合作模式通常以線上線下的溝通為主,對家校共育的主題和平臺建設探究不足,家長和教師各自的責任劃分不明確,雙方之間的配合度不高,導致家校共育無法充分體現其特色,影響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實。
因此,針對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應建立科學的家校共育的評價機制,明確家校共育的基本思路,使家校共育各項工作的落實與發展能更好地凸顯其價值和特色,又能體現其可行性和可靠性,明確家校共育的基本思路,體現家校共育工作落實的綜合優勢。
家校共育過程中,應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和家長的參與行為進行客觀的評估,了解具體的教育過程以及實施方案,并對學生的成長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既能推進家校共育模式的共同發展,又能促進雙方之間的協作交流,實現家校共育的全面進步,滿足學生個體的成長需要。
(一)強化家校共育的思想認知發展
首先,應強化家校共育的思想意識,注重家校共育各項工作全面落實。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多元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全面提升家校共育的價值。在充分發揮家校共育作用的基礎上,建立高效的溝通渠道,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提高科學的培養能力和特色。其次,注重家校共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通過各項工作的落實,突破家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家校共育良好的思維模式特征,既能體現家校共育的個性化發展優勢,又能夠做好家校共育的個性化培養,為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認知力奠定重要的基礎。
(二)明確家校共育各方的責任
家校共育過程中應當明確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共育功能及劃分責任,更好地提高家校共育的工作質量。在嚴格遵守家校共育各項活動特色的基礎上,提升家校共育的基本功能,學校應與家長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素養,引導學生掌握多元化的學科,同時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學生運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對學生個體的綜合文化素質發展和自我成長能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通過家校共育模式,明確教師和家長各自的教育范疇,二者之間可以實現分工和協作,同時促進學生的身心共同發展,對學生的創造力加以挖掘,對學生個體的天賦加以利用,幫助學生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提高家校共育過程中學生個體的參與性。最后,學生接受到家庭的家風教育以及道德品質的教育,讓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社會觀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注重家校共育內容形式上的創新
家校共育過程中,應當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拓展家校共育的形式,引入國內外經典案例,挖掘潛在的家校共育的社區資源,豐富家校共育的基礎內容,建立符合家校共育溝通的基礎平臺,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充分的資源,保證家校共育各項工作開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形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充分的溝通交流過程中適應現有的教學環境,利用智能化的操作系統完成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共育不僅需要轉變以往的教育形式,而且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天賦和潛力的挖掘,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塑造,讓學生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下更好地發展。
家校共育模式的發展應協同社會資源,全面應用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明確挖掘學生創造力和潛力的基本目標,為學生營造更加舒適、安全、和諧的發展環境和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既能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又能提升整個教育環境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學體驗,制訂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溝通交流機制,全面拓展家校共育的基本形式和內涵;既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又能凸顯學生在家校共育中的自主成長能力。
家校共育作為新的教育理念以及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方案,不僅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監督指導,還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讓學生在提高自身學習質量的過程中,制訂更加科學的溝通交流機制,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從不同的立場為學生接受教育提供幫助,建立符合中小學生成長發育需要的教育理念和環境。家校共育在實踐中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價值和學校教育價值,有效實現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深入探討,全面提高家校共育的綜合效果,不僅在貫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又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進一步推動家庭、學校之間的共育,協助學生共同成長。
[1]張小菊.公共安全事件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及對策[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3,25(10).
[2]張彭杰,姚宏偉.“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新生態、新要求、困境及破解之道[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09).
[3]賈平均,周艷芳.“雙減”背景下中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思考[J].智力,2023,(23).
[4]曹俊.家校共育視角下小學德育策略探究[J].新課程評論,2023,(Z1).
[5]魏斌,魏巍.農村初中家校共育新思路[J].甘肅教育,2023,(15).
[6]范小彩.“雙減”視域下中小學家校共育的意義、困境及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