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茵
摘 要:幼兒園德育教育活動的高效開展,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品格,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此,幼兒教師應加以重視。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幼兒園德育教育開展的對策,從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討,即滲透紅色文化,促使幼兒把握紅色精神的內涵;注重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落實家園共育,創設統一的育人環境,以期能給幼兒園教師落實“立德樹人”要求、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提供一些借鑒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德育;紅色文化;以身作則;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170-03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幼兒園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NG1452-2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幼兒階段的孩子,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明辨是非能力與價值判斷能力,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擾,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對此,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引導,使幼兒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擾,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用的人;應充分認識到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將德育與智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徑,從而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使他們既掌握文化知識,又獲得道德素養的提升,為其全方位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1]。
(一)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其在社會中立足。任何教育思想不能應用于實踐、不能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不能給予學生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就有可能變成空想,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各行各業對人才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快速融入社會,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雖然幼兒未來步入社會,德育不能直接成為其生存技巧,但可以成為促進其勇于進取的動力,讓其在現實社會的洪流中不會失去自我,切實保留本真的源泉,為其鍥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難助力,對培養國家所需的優秀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教育部門才提出了“立德樹人”這一戰略計劃。教師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執行者,應充分認識到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通過多種方式,營造快樂有趣的德育氛圍,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積極參與到德育活動中,最終實現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為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提供必要的支持[3]。
(二)切實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將德育知識納入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可以提升教育的質量,推動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一方面,“立德樹人”戰略對教師的授課水平、道德素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及時革新教育觀念,注重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規范自身言行,以給予幼兒良好的熏陶,使他們視教師為榜樣,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從而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另一方面,為了取得較好的德育效果,幼兒教師應通過多種路徑,引進多樣化的教育素材,以此豐富教學內容,深化幼兒的德育體驗;幼師應脫離“說教”模式,為幼兒創設多樣化的德育情境,使他們在有趣、直觀的德育活動中,感受德育知識的內涵。通過這些努力,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增強育人效果[4]。
(一)巧用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可多得的精神結晶,其中蘊含了許多教育的內容,譬如紅色故事、紅色教育基地等,將其融入幼兒園的德育工作中,可以豐富德育教育的內容,深化幼兒的德育體驗,使他們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積極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幼兒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的優勢,在具體教學中,將紅色文化與德育知識進行深度融合,并以幼兒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以此創建高質量德育課堂,促進幼兒道德素養的發展。
1.將紅色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方式,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交流,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然后選擇合適的紅色文化元素,為幼兒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創造有利條件,完成“讓紅色文化包裹幼兒”和“幫助幼兒了解紅色文化”的目標。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環境,將與紅色文化有關的內容,例如紅色故事、革命者語錄等張貼在走廊、教室等地方。考慮到幼兒識字量相對較少,教師可以通過圖文結合、懸掛英雄的照片等方式呈現教育內容,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紅色文化的精髓。教師還可以創設紅色故事角,請幼兒參與裝扮紅色故事角,譬如圍繞愛國、友愛等紅色主題,繪制相應的圖畫,以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吸引更多幼兒參與其中。此外,還可以開展每日朗誦紅色詩歌活動,讓幼兒在朗誦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從而樹立正義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5]。
2.注重創新教育載體。在具體授課中,教師應圍繞“立德樹人”的要求,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科學的調整,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比如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組織幼兒開展向革命英烈獻花的活動,讓他們在肅穆的氛圍中感受革命英雄身上的崇高精神;在建黨節到來之際,開展“童心向黨”的紅歌活動,讓幼兒在歌唱紅色歌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領會紅色精神的內涵;在國慶節到來之際,組織幼兒圍繞“我和我的祖國”這一主題,開展繪畫活動,讓幼兒運用畫筆表達自己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在周一的早晨,開展升旗儀式,同時請幼兒擔任升旗手,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根植愛黨與愛國的種子;組織幼兒觀看紅色電影,并開展相應的討論活動,請他們談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說說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多數幼兒對革命先輩以及他們犧牲的畫面有較深的印象,這時,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如果影片中的革命先輩沒有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拖住日軍前行的腳步,請問會發生什么呢?”引導幼兒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談論自己的看法,便于他們更為全面、深刻地看待革命先輩的事跡,從而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總之,在落實紅色文化、增強幼兒道德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創新教育載體,積極轉變工作方法,以此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3.注重整合教育資源,積極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好動的天性與紅色資源的特征,設計相應的紅色主題活動,使紅色資源得以深入滲透到幼兒教育的各大領域中,使幼兒全方位品味紅色精神。比如在健康活動環節,設計“快樂旅行”這一主題,教師利用幼兒園的地理資源、繩索等,模擬戰地環境,然后請幼兒借助匍匐、攀爬等方式,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深刻感受到革命的不易和艱辛;同時向革命先輩學習,積極探索完成任務的有效方法,這有助于他們形成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在社會活動環節,教師可以設計“家鄉的革命英雄”這一主題,組織幼兒前往紅色教育基地,幫助他們了解家鄉曾發生的紅色革命故事,讓他們近距離感受英雄人物身上不畏艱難的精神。在音樂活動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推車歌”這一主題活動,請幼兒一邊歌唱一邊推車,模擬群眾運用推車為共產黨運送糧食、共產黨人幫助群眾收割糧食的過程,讓他們體會“軍民魚水情”的內涵。在游戲活動環節,教師可以設計“小小記者”“有趣的煙盒”等活動,請幼兒扮演“記者”,采訪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以此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跡與抗戰活動,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提供重要的支持;又或者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最喜歡的紅色故事表演出來,使他們在扮演中感受革命先烈保家衛國的決心與勇氣,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品德[6]。
(二)注重以身作則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是落實德育內容的主力,是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是幼兒行為與思想的引領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幼兒道德素養的提升與發展。為此,教師應以身作則,在日常教育與生活中,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給予幼兒良好的熏陶,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教師應著重留意班內幼兒的行為規范,探究幼兒模仿的行為和言談,一旦發現問題,則立即指正并督促幼兒改正,使幼兒在長期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幼兒階段的孩子衛生意識相對較弱,且獨立生活的能力相對較差,可能既不會將垃圾扔到垃圾桶中,也沒有分類垃圾的意識,在生活中常常隨手扔垃圾。以往,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通常采取一味勸說的方式,但過于枯燥,且不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沒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堅持以身作則,比如在幼兒面前示范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投入相應的垃圾桶中;將繪畫課堂上幼兒隨手亂丟的彩筆蓋逐一收集起來,放在相應的位置。這種“無聲”的行為,為幼兒作出了良好的德育示范,讓幼兒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找到處理垃圾的有效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促進家園共育
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的攜手與共。以往教學中,幼兒常常出現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表現不統一的現象,究其根本,在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過少,雙方沒有構建統一的育人環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在開展德育活動時,應與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以此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作用于幼兒道德素養的發展,為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提供重要的助力[7]。
第一,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彌補家長對德育知識理解不足,促使家長轉變態度,積極將德育知識落實到與幼兒相處中,從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比如為家長講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長將品德教育納入家庭教育體系中,從而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充分利用園內宣傳欄的優勢,宣傳相應的德育知識,使家長更為全面地把握德育內容;同時熟知現階段幼兒園所開展的德育活動的內容,進而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與認識,積極配合幼兒園,以此創建統一的育人環境。
第二,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聯合家長,圍繞幼兒近期的行為表現,制訂符合幼兒實際情況的德育計劃與目標,并且結合幼兒的改正情況,不斷調整與優化教育計劃,以便充分發揮其作用,成為推動幼兒思想素養發展的關鍵力量;教師可以增強與家長溝通的頻率,使家長對幼兒在園的表現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進而從家庭入手,創設健康積極的德育環境。以培養自主進食的習慣為例,教師可以向家長講述幼兒自主進食的意義,使家長減少給孩子喂飯的次數;同時,當幼兒在進食過程中表現得比較好時,請家長進行及時的表揚,譬如“你今天獨自吃完午飯了,很棒啊!”“你今天吃飯時坐得端端正正的,沒有像以前那樣來回走動,很不錯,繼續加油啊!”這便于幼兒掌握自主進食的技巧,形成自主進食的習慣。總之,幼兒教師與家長的良好溝通,能夠落實家園共育理念,為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既是加深幼兒對學習活動的客觀認識,使他們掌握更多文化知識的關鍵舉措;也是在幼兒心中播下思想的種子,使他們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有效對策。為此,幼兒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以此構建良好的德育環境,為幼兒道德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教師應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年齡特征等,選擇合適的德育內容,使幼兒提高思想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1]劉玲玲.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幼兒園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分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1,(12):98-99.
[2]郭宗曉.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幼兒園德育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07):173-175.
[3]王婷婷.基于立德樹人的幼兒德育教育分析[A].新課程研究雜志社.新課改背景下課程理論與實踐探究論文集(四)[C].新課程研究雜志社:新課程研究雜志社,2022:2.
[4]秦光蘭,江璐兮.立德樹人背景下幼兒德育的意義及實施[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5):130-135.
[5]陳潔琴.立德樹人視角下紅色資源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創新應用方式研究[J].考試周刊,2021,(79):154-156.
[6]張艷.立德樹人視角下紅色資源在幼兒園德育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05):91-92.
[7]浦靜琴.“立德樹人”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實踐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3,(0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