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鈺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教學理念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變革,“雙減”政策的提出,不僅為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做出了明確指示。在此背景下,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階段探究如何設計和布置作業,成為數學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將對當前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階段存在的設計和布置作業的困境進行分析,闡述探索設計和布置作業的意義并探究有效策略。
關鍵詞: 雙減;小學數學;中高年級;作業設計;作業布置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191-03
“作業”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的有效渠道之一,對數學教師而言,想要提升學生對數學難點的掌握能力,精心設計和布置作業成為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步。但事實上,部分教師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對“作業”本身的意義認識不夠深入,在為中高年級學生設計布置作業時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成為教學的重點要求,因此如何實現作業的提質增效成為難點。
(一)作業目標不明確
數學作業和數學知識息息相關,且大部分教師會依據數學教材內容和與教材相配套的練習冊來布置課堂作業時,這種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讓學生對當堂所學的數學知識有了進一步鞏固,另一方面則大大節省了教師設計課后作業的精力。盡管教師以數學教材為基準,以課后練習冊為主要練習內容,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化,但從根本上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作業目標。其主要體現在:第一,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高效優質的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理解,還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提升。但由于教師對作業疏于設計,僅簡單以教材或配套資料作課后思維拔高資料,不僅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發展差異性,還造成作業的針對性不強,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第二,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想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數學知識的講解傳授,還要加強對作業的設計。事實上,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過度重視“做題”本身,試圖讓學生通過做不同類型的題或者專項訓練,達到全面掌握的程度,而沒有意識到學生通過“題海戰術”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時,反而顯得很吃力。因此,布置作業目標不明確成為當前教師在中高級階段布置數學作業面臨的困境之一。
(二)作業缺乏反思性
學生是不斷發展中的 、完整的、獨立的個體,就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時思維仍然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而科學合理的“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鞏固理解,還能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但實際上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盡管考慮到了作業的重要性,但仍然將學生的主觀需求置于考量的末位,忽視了學生完成作業的主體性,反而將作業作為對學生的一種“懲罰”手段,比如有的學生在考試中沒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教師會以此為學生布置更多的練習題,美其名曰“熟能生巧”等。這種方式顯然違背了“雙減”政策的實施初衷,也不利于發揮作業對學生的反思作用,更不利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
(三)作業過于程式化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秉持“定制化”的態度對數學作業進行合理設計,以期實現數學作業提升學生數學技能的價值。但事實上,為了能夠充分把控作業節奏,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會固定問題,引導學生嚴格按照自己的思路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對學生質疑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的《分數加減法》中,學習“分數和小數的互化”這部分內容時,針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循環小數也能化成分數”這點,教師其實可以將其作為生動的課堂活動展開探討,但實際上會受教學進度、課堂時間等因素,忽略學生的學習需求,只專注于就題論題,布置作業時也會依照自己原定的內容展開,而不會對學生提出的質疑或者疑問進行深入探討。如此程式化的作業內容,顯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數學創新思維的發展。
(四)作業缺少綜合性
優質的課后作業一定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其他學科的內容,通過巧妙設計,重點強調,從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以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和數學技巧運用能力的培養,將作業作為提升學生數學考試成績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設計作業內容時,以課后習題冊為主要參考對象,對學科間的整合價值不夠重視,忽視了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背離了當前新課改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理念。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對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順利進行,還要在作業的布置上進行精心設計,確保作業的高效優質,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技能。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探究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設計和布置作業,就意味著要打破傳統“一刀切”的設計作業的手段,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認知差異性、思維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次設計,使接受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收到有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并通過練習鞏固,真正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接納吸收,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對小學生而言,寓教于樂的學習最符合他們當前的個性發展,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針對中高年級的數學作業,應當避免過于程式化、復雜化、抽象化,而增加一些趣味性、靈活性和生動性,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下完成數學作業,更容易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對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的作業進行設計和布置,能夠實現對作業從程式化、抽象化到靈活性、生動性的轉化,能夠提升作業和學生主觀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能夠逐步消除學生在傳統作業高壓下形成的不良的厭惡情緒,激起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完成積極性,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綜合教育環境
數學科目在小學生的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創新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對中高級學生作業進行設計和布置,就要充分考慮到數學在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摒棄固化的數學作業思維,將數學知識同其他科目進行整合,通過融入其他科目的內容,增加數學作業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不僅有利于提高數學作業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完成熱情,還有利于增進數學和其他學科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煥發數學教學的生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綜合教育環境。
(一)關注前置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就“作業”本身而言,不僅指課后作業,還有前置性作業,即課前預習作業。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將目光定位到課后作業上,而忽視了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事實上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幫助學生對即將學的內容有心理預期,在課堂教學中其就會對所學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且會針對自己在課前預習中遇到的重難點知識著重聆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們的數學聽課效率。之后當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能高效快速完成。可以說,前置性作業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和效率,符合“雙減”政策的“提質增效”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探究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設計和布置作業時,可以對前置性作業多加關注,借助微課等新興的智能化教學技術,幫助學生對課前預習環節加以重視,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升作業完成質量奠定基礎。
(二)分層次設計作業,實現作業的減量提質
在常規的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習慣于“一視同仁”,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使得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在面對同樣的作業內容時,接受程度高的學生得不到訓練提高,接受程度欠佳的學生卻覺得難度過大,從而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教師要將教學重點放到學生本身,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將其動態劃分為不同層次,并以此為依據對作業進行分層次設計,使學生在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的作業中,數學學習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教師通過分層次設計作業,能夠將學生從低效的“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對課后作業的減量提質。
(三)增強作業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趣味性的作業不僅對小學生有極大地吸引力,還能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熱情的學習態度,完成起來甘之如飴。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想改變學生對傳統數學作業的抵觸情緒,就要對作業進行巧妙設計,通過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改變學生對課后作業的固定思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其主動思考、自主探索的欲望,從而產生自主自發的內驅力,實現作業的高效快速完成。比如在講解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卡通形象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作業情境:小豬佩奇和豬爸爸一起跑步,豬爸爸要和佩奇進行跑步比賽,但是豬爸爸要求佩奇沿著圓形跑道跑,而他則在和圓形跑道直徑相同的正方形跑道上跑。對此,佩奇覺得這種比賽不公平,圓形跑道比正方形跑道要長。那么佩奇的想法對嗎?請同學們幫她分析一下。教師通過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快速主動地進入到學習狀態。
(四)提高作業實踐性,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
基于“雙減”政策,教師在制定小學中高年級小學數學作業時,要結合當前的教育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作為作業目標之一,即將生活融入作業中,通過借助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環境,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以此突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拉近學生和數學科目之間的距離,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最終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比如在講解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方向與位置》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該學習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布置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安排學生將自己每天上學的路徑通過圖畫的形式畫出來,并在路線圖旁邊標示出明確的建筑物或者其他事物,以此增加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完成興趣,改掉完成作業的敷衍和依賴心理,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會總結,自主思考,進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五)設計探究性作業,引導學生合作式完成
基于“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階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且為了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對作業進一步優化設計,通過布置探究性的作業,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對作業內容展開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數學奧秘的過程中,不僅能收獲內心的成就感,建立學習數學重難點知識的自信心,還能發揮探究性作業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作用,提高學生自主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的作業設計和布置方面,教師基于“雙減”政策對其進行深入探索,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綜合教育環境。而教師為了提高數學作業對學生學習技能的促進作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關注前置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分層次設計作業,實現作業的減量提質;增強作業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提高作業實踐性,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設計探究性作業,引導學生合作式完成等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對作業進行動態化調整設計,而不必局限于這幾種方法,只有堅持學生為完成作業的主體,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技能。
[1]柯芷菁.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1.
[2]韋金榮.“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作業設計微探[J].今天,2022(07).
[3]陳智敏.“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優化布置[J].學苑教育,2022(22).
[4]張森茂.小學數學中高年級作業設計的優化方式[J].亞太教育,2019(09).
[5]劉國劍.“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甘肅教育,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