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

【摘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依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兒童成長的需要出發,重視整本書閱讀指導,采取自讀,在圈畫中自我反芻;教讀,在點撥中豐厚認知;薦讀,在互助中悅讀精彩;評讀,在讀評中延展升華等措施,鼓勵學生海量閱讀,廣泛汲取精神營養,在整本書閱讀中涵養學生心性。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涵養;心性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一般來說,人的閱讀興趣是在中小學階段形成的。重視閱讀,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美好的閱讀中滋養心靈、收獲精神力量,至關重要。依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校從兒童成長的需要出發,在教材單篇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重視整本書閱讀指導,鼓勵學生海量閱讀,廣泛汲取精神營養,成長為新時代有涵養的小學生。
一、自讀,在圈畫中自我反芻
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時動筆、畫線,是閱讀者積極將所讀內容與個人已有相關知識進行鏈接的外化表現。一邊閱讀一邊畫線,需要讀者聚焦所讀內容。這樣,當讀到那些觸動心靈的語句時,就會情不自禁用筆留下痕跡。
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我們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在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圈畫。每本書至少讀三遍。第一遍大致讀下來,可以用筆畫線或用小貼紙標注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對于不認識的字詞、不理解的句子用鉛筆圈一下。第二遍閱讀,在第一遍的基礎上,對書中主要人物、主要內容進一步思考分析,同時解決第一遍閱讀時遺留的問題,解決后擦去畫痕。第三遍閱讀,要在前兩遍的基礎上,試著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方法等,也可以對其中印象深刻的語段進行分析,用紅筆畫線批注。在三次自讀的過程中,學生既培養了流暢的語感,又實現了閱讀的“自我反芻”。
二、教讀,在點撥中豐厚認知
1.交流思辨
在學生對所讀整本書內容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的解讀向縱深推進,我們設計極具思辨性的話題,引導學生拋棄主觀的判斷,跳出所讀內容,以審視的眼光、辯證的思維,用理性的、邏輯的、客觀的思考方式針對話題進行分析,從而形成準確、合理、清晰的觀點。
班級推薦閱讀《水滸傳》時,一次課間,筆者與學生圍繞《水滸傳》中的108條好漢進行了交流,大多數學生都評價各位好漢勇敢堅強、不屈不撓。但有一位男生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認為林沖算不得好漢,覺得他太懦弱了,有時甚至很窩囊。圍繞這一話題,在班級閱讀交流會上,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認為,林沖是不是英雄?”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議論紛紛。我先讓那位男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他據理力爭:“在大牢里,林沖對看牢人唯唯諾諾;面對高衙內的欺辱,也一直忍氣吞聲,懦弱退讓;面對咄咄逼人的洪教頭,他還是再三忍讓……這樣的行為哪里像個英雄?”話音落下不久,有同學站起來反駁:“之前的林沖確實比較懦弱,但后面的情節中,特別是火燒草料場后,他踹開山神廟大門,出刀手刃仇人,他是充滿英雄氣概的。”
林沖一開始懦弱,后來變得勇武堅強,這樣的人算不算英雄呢?筆者讓大家圍繞這一話題,再次閱讀作品中的相關細節,進一步走近林沖。通過深入閱讀,前后關聯,用心品味,師生又一次分析交流,學生才逐漸認識到林沖這個人物的復雜性:一方面,他是一個英雄,內心隱藏著江湖豪氣,疾惡如仇;而另一方面,他心底一直深藏忠君思想,對官府依賴,想著有一天能依附朝廷過上好日子,導致即使落魄也選擇隱忍。直到后來退無可退、忍無可忍之時,他才被逼上梁山。這樣的人物刻畫真實細膩,也更顯英雄本色。
2.直觀圖示
表格、思維導圖等是統編版教材在課后練習系統中常用的閱讀工具。設計整本書學習任務時,我們也經常借助思維圖示,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理解分析,發掘作品的內涵。
閱讀《親愛的漢修先生》時,筆者列出如下數軸,上下排列三組相應的數字,讓學生去推測這串數字的意義:
(1) ? ?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2) ? ? ? ? ? 1 ? ? ? ?1 ? ? ? ?2 ? ? ? ?2 ? ? ? 56
(3) ? ? ? ? ?54 ? ? 222 ? ?475 ? ?407 ? 56000
仔細看這一圖示,里面體現了主人公鮑雷伊在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在各個年級所寫作文篇目、字數。鮑雷伊在學校期間,從二年級開始寫作文,只寫了一篇習作,全篇54個字;三年級時,習作也只有一篇,字數達到222個;四年級時,他寫下兩篇習作,字數達到475個,是三年級的兩倍多;五年級時,他仍然寫了兩篇習作,字數是407個;到了六年級,他的習作實現了飛躍,寫了56篇,字數達到56000字。
借助這組數字,學生閱讀交流,發現如下信息:鮑雷伊二年級才開始寫作文,只寫了一篇,字數也很少,說明他不喜歡寫作,但經過長期堅持練筆,寫作能力不斷提高;從鮑雷伊的寫作經歷中,我們能感受到:廣泛閱讀和堅持練筆是可以讓人從“不會寫”慢慢到“會寫”的;從這些具體的數字中,我們還能發現作家有意識地運用數據寫出鮑雷伊的成長,這種成長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結合圖示,緊扣鮑雷伊從二年級到六年級習作的變化來了解人物,這樣的閱讀有情趣、有深度,也讓學生從中發現作品的一些結構特點,領略作品的內涵:所謂的才氣,應該是堅持寫作的結果。
另外,我們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采取其他新穎豐富的方式,比如漫畫、列表、配圖等,來表達對閱讀的理解。直觀的圖示,讓作品主要人物或內容等在學生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中變得鮮活生動。
3.比較品讀
閱讀蘇聯作家高爾基的《童年》后,筆者引導學生將之與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比較:同樣是小說,兩個作品有什么異同?通過閱讀,查找資料,師生交流,學生的認識逐漸清晰:《童年》屬于自傳體小說,也是一部線性小說。故事按時間順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而阿廖沙這一形象是作家高爾基童年的縮影。同時,小說大多以第一人稱來寫,但其中偶爾也以成人的視角評點生活。《愛的教育》是一部日記體小說,主要講的是一個三年級學生安利柯在學校十個月的日記。全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極具真實感。兩篇作品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同一作品中的不同人物進行比較,比如比較人物的經歷、性格等。閱讀《童年》時,可以讓學生交流思考:“小茨岡”和“好事情”,他倆都是阿廖沙的好朋友,他們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對比閱讀,能讓學生進一步洞悉人性的豐富復雜。
比較品讀,會不斷激發學生由內而外產生閱讀動力,讓他們的思考越來越深刻,從而擁有堅持閱讀的力量。
三、薦讀,在互助中悅讀精彩
小學生好奇心強,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結構是有一定差異的,面對問題,認知水平稍弱的學生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對話,讓自身認知結構達到一種新的水平。受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的啟發,我們采用“小先生導讀”策略,利用優秀伙伴的影響,帶動全班同學閱讀。
1.用心觀察,選好“小先生”
班里好幾個學生平時非常愛讀書,筆者決定借助這些“閱讀領軍者”帶動其他同學閱讀。選誰呢?劉同學讀書特別多,知識面廣,可惜管理能力有些欠缺;萬同學讀書不少,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可惜比較貪玩,在同學中威望不夠;相比較而言,陸同學、安同學、吳同學不僅愛閱讀,而且有一定的管理、協調能力,在同學中威望較高。經過慎重思考,筆者讓綜合能力最強的陸同學先行做好準備,在班級首開“閱讀推薦會”,其他幾位預選“小先生”按序薦讀,安同學還模仿書中人物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薦讀效果明顯。
2.開展活動,爭做“小先生”
薦讀之后,需要安排后續閱讀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和運用的共生與融合。首先進行閱讀任務分配,由薦讀的“小先生”制定閱讀這本書的計劃;其次,在規定時間內讀完書后,由“小先生”組織全班圍繞所讀作品開展活動,活動力求豐富,畫的、寫的、說的、演的一應俱全。同學們充分展現自己閱讀所得,在交流共享中取長補短。
學生們很喜歡有情有趣的“小先生”薦讀活動,有的學生自告奮勇想當“小先生”。經過研討,我們決定實行“小先生聘任制”:每位“小先生”任職時間為兩周。兩周內根據組長統計的閱讀情況進行評比,得分最高者即為新的“小先生”。
一段時間后,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濃了。慢慢地,班級里好多同學都有了當“小先生”的自豪體驗。每次的全班閱讀時間,教室內靜寂無聲,學生們與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生命深處相遇、對話,構建內心的鳥語花香,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盡享閱讀的饋贈。
四、評讀,在讀評中延展升華
一般來說,愛上寫作的人都會真正愛上閱讀,特別是寫作受阻時,閱讀的欲望更會得到激發,促使閱讀者邊讀邊潛心品悟語言的精彩、創作的獨特。寫作與閱讀相互促進,也能激發學生長久閱讀的熱情。
1.特色微書評
學生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所讀內容就有了一定的理解,內心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暑假里,我們開展了“一句話微書評”寫作活動。以下是部分學生整本書閱讀后的“一句話微書評”。
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也能陶冶出健康、正直的心靈。
——劉陳睿讀《童年》
愛是溝通的橋梁,愛讓生活變得美好。
——吳依辰讀《愛的教育》
活潑調皮的雨來慢慢變成了一位沉著冷靜,能與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游擊隊員,成為大家心中的小英雄。
——蔡林灃讀《小英雄雨來》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永不妥協,也讓我擁有了一顆敢于冒險的心! ? ? ?——楊宸淼讀《魯濱遜漂流記》
“一句話微書評”,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后有釋放表達的方式,當表達成為一種需求和目標時,學生會主動再次閱讀或去尋找與之相關的優秀著作,迫不及待地潛心閱讀,閱讀意愿就會成倍增長。
2.閱讀工具單
有關研究表明,閱讀時以書面形式不斷回答閱讀中的問題,能有效促進深度閱讀。問題能促使學生像偵探一樣去閱讀、思考,最終生成自己對問題的解讀。基于這一認識,閱讀教學中,我們設計相應的、力求讓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工具單,讓學生的閱讀“累并快樂著”。
以下是針對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薦讀書目《城南舊事》設計的閱讀工具單:
《城南舊事》閱讀工具單
1.關于這部小說的簡要介紹,故事梗概。(200字左右)
2.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他(她)在每一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200字左右)
3.選擇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進行介紹。(200字左右)
4.介紹這部小說的一個部分或一個場景,并給它擬一個合適的題目。
5.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故事中的一部分。(100字左右)
6.如果是你寫這部小說的開頭或結尾部分,你會怎么寫?你覺得作品的開頭或結尾好不好?為什么?
7.你怎么評價這部小說?優秀、很好、有趣、沒勁還是不值得讀?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你給它打幾分?
8.建議你用二至三周時間來完成這份作業。
因為有了工具單,學生在閱讀時要理解、評判、比較、想象、分析等,這些都需關聯已有的知識經驗。而當舊知無法解決問題時,困惑會促使學生更深入閱讀、廣泛汲取,思維不斷向縱深推進。這時,表達成為閱讀的引擎和動力。閱讀工具單的使用,讓讀與寫進一步融合,實現讀寫的雙向奔赴,實現教學價值最大化、最優化。
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是為了讓智慧與靈魂相遇。”學生在閱讀中,會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探索人類情感的紛繁復雜,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些精神的淬煉和情感的滌蕩浸潤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看得更遠,行得更正,做得更好。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學—導—習操作單元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滾動研究成果及蘇州高新區“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涵養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滸墅關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