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欣賞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美術欣賞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美術知識,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提高美術欣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是教師努力的方向。文章將結合小學美術學科,簡單談談如何開展高質量的欣賞課程。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課程
作者簡介:嵇浩洋(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石莊鎮(zhèn)高井小學。
美術這門課程非常美妙,它能夠帶給學生舒暢的身心體驗[1]。在色彩的引領下,欣賞美術作品的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美術作品帶來的快樂。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他們對色彩和畫面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能夠為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聚焦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來開展欣賞課程。
一、重視導入,喚醒學生的藝術細胞
(一)創(chuàng)作背景導入,拓寬學生知識面
小學美術教材中包含很多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2]。學生接觸美術的時間并不長,他們對多數(shù)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得并不深入。教師利用創(chuàng)作背景來進行新課的導入,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美術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效豐富學生的認知,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有感情地欣賞美術作品。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提前搜集與美術作品相關的背景故事或人文知識,然后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講給學生聽,創(chuàng)設出寬松的課堂氛圍。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最受尊敬的人”這一課為例,課本引入著名油畫作品—羅中立先生的《父親》。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這幅作品時,向學生介紹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羅中立去大巴山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看到路旁的公共廁所守著一個老農,正在等著收糞。陰雨連綿的濕冷天氣里,老農僵直不動,臉上沒有一絲表情,與除夕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顯得格格不入。正是這個畫面刺激了羅中立,他創(chuàng)作了這幅油畫,命名為《父親》,刻畫出飽經生活風霜的、樸實的農民形象。
教師利用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導入,不僅能夠自然地揭示新課主題,還能夠讓欣賞課程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豐富多彩。為了讓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氛圍更加熱烈,教師還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自行了解美術作品的背景和相關知識,以便在課堂上交流討論。
(二)多媒體導入,豐富學生視聽感受
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用途十分廣泛。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開展教學,還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賞析更多的作品,學習更多的美術知識[3]。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設備,可以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視聽感受。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投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景色的視頻,讓學生身在課堂,心在不同情境之中。這樣的導入方式能夠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接下來的欣賞課程做好鋪墊。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趣味游樂園”這一課為例,其向學生介紹了各種游樂設施的外形和特點,呈現(xiàn)一些游樂園設計的草圖和游樂園設施的圖片,但是這種靜態(tài)的圖片并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視頻片段,以此創(chuàng)設動態(tài)情境。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畫面的視角在慢慢地升高,學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景色,房子變得很小,人也變成像螞蟻一樣小。教師讓學生猜一猜這段視頻是在什么游樂設施里拍的,很多學生馬上就猜出是摩天輪。接下來教師又展示另外一段視頻,讓學生在動態(tài)情境下感受游樂園的樂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能夠為教學帶來更多便利。教師使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夠讓學生得到視聽感受上的滿足,同時也能夠讓欣賞課程更加具有動感。
二、引導參與,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
(一)調動學生多重感官,讓欣賞課程更具魅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欣賞教學還是繪畫教學,教師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要引導學生真正參與課堂[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重要角色,教師只有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才能夠順利推進教學,讓欣賞課堂變得更加高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欣賞教學并不僅是簡單地觀賞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不同方法讓學生眼睛看、嘴巴說、大腦想、小手動,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才能讓欣賞課程更具魅力。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漫畫欣賞”這一課為例,其中呈現(xiàn)了很多充滿趣味的漫畫作品,有豐子愷的《上行下效》、華君武的《井底之蛙》、丁聰?shù)摹墩孥E拍賣》以及張樂平的《三毛愛科學》連環(huán)漫畫等。漫畫的形式比較夸張,一般來說都會利用變形的手法來表達作者獨特的情感。在開展欣賞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這些作品,大致了解作品的內容;其次引導學生想一想這些漫畫作品有什么特點,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等;再次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課本上的漫畫的看法,并分享自己搜集的漫畫,小組間共同交流討論;最后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利用漫畫的形式畫一畫身邊的故事。
教師讓學生的每一個感官都調動起來,真正地全身心投入課堂,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讓欣賞課堂更加具有動感。教師要注重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感受美術的魅力,逐漸培養(yǎng)欣賞技能。
(二)引導學生對比,了解更多美術知識
小學美術教材中包含的美術作品豐富多彩,每件作品都有其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開展小學美術欣賞課程,目的是在陶冶學生藝術情操的同時,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感受不同美術作品中包含的不同情感和意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比教學。利用對比這一方法,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有更加準確的體會,進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感受美術作品表達的內涵。對比的對象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同類型作品間的對比,也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之間進行對比。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走進春天”這一課為例,教師考慮到春天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美術題材,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呈現(xiàn)多種用不同形式描繪春天的美術作品,供學生欣賞。課本中有木版年畫《春播》、農民畫《放風箏》和迎春花的圖片,教師又向學生展示了油畫作品《春到山水間》《山谷的風》以及水粉畫作品《春天來了》,以便學生對比欣賞。通過對比,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創(chuàng)作形式的美術作品有不同的風格,版畫歷史悠久;農民畫手法夸張,風格奇特;油畫色彩過渡和諧,有立體感;水粉畫色彩艷麗柔潤。無論哪種風格的美術作品在表現(xiàn)春天時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所用色彩鮮艷明亮,氣氛清新,令人神往。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對比的方法欣賞不同的美術作品,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技能,久而久之,學生的審美水平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多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欣賞與想象相融合
在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美術作品時,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作品外的故事和風景。實際上,想象也是欣賞的一種形式[5]。學生天生好奇心重,他們對美術作品有著更敏感的認知,也更容易被美術作品所吸引,引發(fā)想象。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欣賞與想象相融合,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自由想象,豐富欣賞的感受。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變得更加熱烈。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平凡的美”這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幾幅藝術家的作品,并以此為突破口告知學生平凡的事物也有其特別的美。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來畫一畫身邊平凡的事物。最后,教師組織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所畫的平凡事物的背后有怎樣的故事或有怎樣的景色。如有的學生畫了一顆石頭,那么在這顆石頭下面會不會有小螞蟻在辛勤勞作呢?還有的學生畫了一棵樹,那么在這棵樹的周圍是否有很多樹一起連成一片森林呢?由此,學生利用想象豐富自己的畫作。
創(chuàng)新的課堂不必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跟隨美術作品展開想象,感受美術的魅力。
(二)適當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對美術教學中的欣賞課程重視程度不高,甚至部分教師在開展欣賞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反復觀看作品,之后便匆匆?guī)н^。學生擁有的美術知識是有限的,僅靠他們自己去欣賞,是無法全面感受美術作品的內涵的。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В釂柺且环N不錯的引導方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目的。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這一課為例,教師考慮到學生對陶瓷藝術的了解并不深入,于是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和講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陶瓷藝術的欣賞水平。首先,教師利用填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分享提前搜集到的資料,并共同交流和討論陶器和瓷器的區(qū)別。其次,教師提問學生:“陶瓷藝術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通過對一些陶瓷藝術品進行欣賞,學生會得出多種答案。教師向學生講解:“陶瓷藝術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外形、紋飾和釉色。”最后,教師從這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從不同層面欣賞不同陶瓷藝術的特點。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問題的存在,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的驅動力,驅動著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而學生找到問題答案的過程,也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過程。
四、創(chuàng)新理念,打造魅力課堂
(一)走出單調的欣賞誤區(qū)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小學美術的欣賞課程通常比較單一。如教師讓學生反復觀看幾幅美術作品,然后通過生硬的提問讓學生表達想法;教師在課上喋喋不休地講解,學生卻不能全面吸收……教師想要讓學生對欣賞課程流連忘返,就要把課堂打造得充滿魅力。為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打破單調的教學模式,如在課堂上多穿插一些符合學生特點的欣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感受美術的魅力。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元宵節(jié)里掛彩燈”這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上設置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首先是導入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與元宵節(jié)相關的風俗習慣。其次是圖片欣賞活動,教師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燈籠圖片,讓學生觀察燈籠的特點,感受燈籠的美。再次是制作活動,教師通過示范和講解向學生展示如何制作一個燈籠。教師留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讓學生動手制作燈籠,并在制作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和指導。最后是展示活動,課堂的最后五分鐘,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點評。
單調的欣賞課程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教師唯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才能提高欣賞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精準把握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水平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與學相融合的過程。作為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應該如何設計,教學應該如何開展,更要考慮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水平,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充分預設整個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體差異。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抽象的雕塑”這一課為例,教師利用對比和講解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了解雕塑的特點。教師先出示《秦始皇兵馬俑》和《思》這兩件雕塑作品的圖片,學生經過對比發(fā)現(xiàn)前者非常寫實,栩栩如生;而后者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教師就此介紹抽象的概念,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抽象。隨后教師又向學生講解《思》的創(chuàng)作過程,學生聽完講解之后明白抽象的雕塑并不一定要確定主題之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可以先創(chuàng)作,然后再根據(jù)創(chuàng)作的結果來命名。
教師只有把握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才能夠以生為本設計教學流程。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師要做到面向每一位學生,注重全體學生的成長,打造更受學生歡迎的課堂,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語
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高效的教學策略來實施教學,打造更加優(yōu)質的欣賞課程,讓學生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葛劍峰.欣賞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151.
[2]畢明潔.新藝術教育理念下小學美術欣賞課堂教學[J].學園,2019,12(16):107-108.
[3]陳楚.談課堂 話教學 品實效:淺談小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48):161-162.
[4]楊帆.翻轉課堂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的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21):166-167.
[5]趙久濤.翻轉課堂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9(0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