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不僅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成了當前教育領域發展的重要助力。交互智能平板的應用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朝著智能化、系統化方向發展。文章以交互智能平板的教學實踐為例,分析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智能化時代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智能化時代;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創新
作者簡介:周正文(1972—),男,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濱江小學。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基礎設施為基本要素,利用信息技術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撐教育決策、管理和服務,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學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教育管理由單向管理向協同治理轉變、教育服務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以信息化支撐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讓學生嘗試多種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一、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愈發多元,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相比于傳統教學活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交互性以及實時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原本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可視化信息,或為學生提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化平臺實時觀察學生近期學習狀態的變化,根據學生群體當前的學習需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確保教學活動始終與學生群體的實際學情相匹配,提高整體教學效率[1]。
(二)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路徑
從宏觀角度來看,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應用各種教學策略,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朝科學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具體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仍需做到以下幾點,以確保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
首先,教師自身需要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有較好的理解。為此,教師需要花費一定功夫,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相關知識,因為無論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還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用于教育領域的策略,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能夠有效掌握[2]。
其次,教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時,需要更加突出教學重難點問題。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思維認知處于發展階段,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解不夠全面的現象。對于數學重難點問題,教師利用傳統教學形式時,難以有效引導學生理解。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更加關注重難點問題的呈現方式,合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3]。
最后,教師還需在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時保持創新意識。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需要利用互聯網平臺搜尋海量的數據資源,利用多功能的智能化設備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學習數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4]。目前,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教學模式還不夠完善,教師還需要保持創新意識,勇于嘗試,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二、交互智能平板概述及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交互智能平板的基本功能
交互智能平板包含電視、電腦、投影以及白板等智能化設備,其主要功能有計時、在線編輯內容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搜尋教學資源,隨后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將其展示出來。應用交互智能平板時,教師不僅可以展示PPT課件,還可以播放音頻和視頻[5],同時可以利用拖拽功能、刪除功能靈活調整各種資源,進行在線編輯。對于某些重難點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放大、縮小或特殊顏色記號筆標記進行強調。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階段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靈活運用交互智能平板開展數學教學。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圖形與幾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作圖工具中的三角尺和量角器繪制各種多邊形,并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說出這些多邊形的類型、特征[6]。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交互智能平板的思路
1.利用放大、標記等功能突出教學重難點
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復雜,在遇到數學重難點問題時,小學生往往難以獨立解決,教師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導。在利用交互智能平板時,教師可以利用其放大及標記等功能,突出教學重難點內容,確保學生準確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推導數學公式時,可以利用平板的書寫功能實時跟進學生的推導,并放大重點內容,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邏輯思考能力得到發展[7]。
2.利用音頻、視頻及圖文深度剖析抽象知識點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會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在此期間,教師應當做好引導,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思考能力。在利用交互智能平板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能為學生提供音頻、視頻、圖文等教育資源,并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所具備的生動有趣的聲音、豐富多彩的畫面促使學生結合視覺、聽覺學習數學知識[8]。
3.利用幾何圖形工具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教師難以將真實的教學模型搬進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在利用交互智能平板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展示虛擬的教學模型,并通過3D立體旋轉以及割補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圖形轉換的全過程,將復雜問題直觀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幾何知識,發展幾何直觀能力[9]。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探究如何將兩個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的物體變成相同形狀。在課堂上,會有學生提出對某一圖形進行切割,并將多余部分拼接到其他位置,此時教師可利用交互智能平板的分割以及拼接功能驗證學生的猜想,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相關知識。
4.利用蒙層功能設計多種教學活動
在使用交互智能平板時,教師可以利用蒙層功能將答案遮起來,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自身的認知探究被遮蓋的答案。例如,在要求學生背誦九九乘法表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蒙層功能先將乘法口訣遮起來,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再將口訣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于教學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蒙層功能開展趣味拼圖或選擇填空等多種教學游戲[10]。
三、交互智能平板教學實踐案例分析
(一)交互智能平板教學實踐—“表內乘法(一)”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這一章節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掌握乘法的基本運算規律。教師需注意的是,不應當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乘法表,應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乘法口訣的內涵,讓學生掌握每一個乘法算式的意義,從而順其自然地記住乘法表的內容。
在開展教學前,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定教學目標,如果學生理解能力一般,那么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行學習5以內的乘法。在正式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交互智能平板的多種教學功能,讓學生深入理解乘法運算規律。
【案例一】“表內乘法(一)”教學
1.前置作業
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閱讀教材或者利用互聯網平臺自行瀏覽5以內乘法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九九乘法表產生初步認知。
2.鼓勵互評
在教學活動開展初期,教師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并編制乘法口訣。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同時鼓勵不同小組的學生互相評價,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背誦5以內的乘法口訣。
3.習題鞏固
在這一環節,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帶領學生完成各種練習題。教師引入了搶答游戲,鼓勵學生快速計算5以內乘法的結果。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思考哪些現實問題可以利用5以內的九九乘法表解決。在這個環節,教師利用了交互智能平板的批注功能、蒙層功能以及反饋功能。
4.回顧整理
在這一階段,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展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復習,并結合自身思維自主探究7以內的乘法口訣表。
(二)交互智能平板教學實踐—“垂線與平行線”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這一章節十分適合使用交互智能平板開展教學,因為該內容十分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需要結合某一平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來理解垂線與平行線的定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保障學生正確認識線段之間的關系,并正確判斷線段之間的垂直與平行關系。在理解相關概念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繪制垂線與平行線。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探究現實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具有垂直與平行關系。
【案例二】“垂線與平行線”教學
1.創設情境,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由于這次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垂線”與“平行線”這兩個概念,因此在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展示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圖文信息對垂線與平行線產生初步認知。隨后,教師播放了一段《西游記》的動畫片段,在該片段中,孫悟空將金箍棒放大又縮小。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孫悟空的金箍棒在放大、縮小時,兩端的線段是否依舊保持平行關系?”科學、合理的情景創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于是,學生紛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教師順勢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新知,還與同學進行了溝通交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凸顯。
2.清晰展示,深化概念理解
在第二個環節,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展示兩條直線后,將其中一條直線向上平移并利用交互智能平板中的尺子進行測量。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問:“這條直線是否還與另一條直線平行?”在學生順利回答后,教師又將其中一條直線向右平移,并要求學生說出這兩條直線是否仍在同一平面中。此時,有學生認為這兩條直線不在一個平面中,也有學生說:“直線可以無限延伸,因此可以將其視為在一個平面。”于是教師鼓勵意見不同的學生按照教材中直線、線段、位置關系的概念進行系統化的闡述。
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不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垂直與平行關系的含義,還懂得了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而這,正是因為教師利用交互智能平板創新了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形式,結合教學實際利用智能化設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何雄兵.智能化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創新[J].中國新通信,2021,23(21):214-215.
[2]曹宏林.小學數學智能化教學的實踐途徑之研究[J].數據,2021(03):68-70.
[3]樊聰霞.小學數學智能化教學的實踐途徑探索[J].數據,2021(03):185-187.
[4]成繼紅.小學數學智能化教學實踐途徑研究[J].數據,2021(04):96-98.
[5]黃蕓芳.小學數學智能化教學創新途徑研究分析[J].數據,2021(Z1):105-107.
[6]張作嵫.“互聯網+”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112-113.
[7]馬曉軍,齊秦.“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智能化教學創新途徑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113.
[8]劉澤君.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教學策略的淺析:基于AI+教育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13):21-22.
[9]谷員園.將數學生活化,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76.
[10]李冬梅.利用“互聯網+”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中國新通信,2021,23(19):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