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初,以《唐宮夜宴》節目為代表的河南春晚迅速走紅網絡,獲得廣泛贊譽。隨后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也在各大衛視晚會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新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的標桿。文章從政治邏輯、審美邏輯以及集體記憶構建的角度分析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發展與流行的深層次原因。同時通過分析系列節目藝術形式的創新設計以及融媒體時代的臺網聯播宣發模式,了解其是如何帶來良好的觀眾體驗和形成有效的宣傳態勢。文章分析認為,河南衛視現象級節目的產出源于河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對中原文明內涵的深入挖掘,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節目組依托時代前沿的信息技術,促成了節目良好的視覺觀感和精美的展播效果,探尋出一條適合當代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之路,對當前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河南衛視;“中國節日”;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創新;互動參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186-0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符合時代需求,有利于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
近年來,《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雖然這些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節目,豐富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魅力,起到了一定的吸引眼球的作用。但從文化傳播效果來看,大多數節目并沒有持續引起全民關注,僅是曇花一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表達僅僅看重舞臺形式,框定和限制了范圍,在形式和內涵上均缺乏突破性的創新設計,使得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前景模糊,發展態勢也顯得綿軟。
2021年,一檔名為《唐宮夜宴》的電視節目出現在河南衛視的春晚舞臺上。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工作人員圍繞傳統的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創作了一系列以“妙夜”“妙游”為主題的文化節目,相關節目一經推出便大受追捧,獲得觀眾一致好評。成功喚醒文化類電視節目市場,重新解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打造了專屬于河南的傳統文化IP。
相關數據顯示,當年河南衛視春晚節目的點擊量超過50億次,其中與元宵節主題相關的系列節目全網點擊量超過30億次,與清明節相關的系列節目全網點擊量超過25億次,與端午節相關的系列節目全網點擊量也達到了50多億次[1]。如此龐大的點擊量,不難看出,觀眾對此類節目的關注度和喜愛程度。河南衛視這檔以中國節日與中國傳統文化為設計和出發點的電視節目,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帶有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作為文藝創作節目的內涵,通過構建群體記憶與創新表意設計,搭載融媒體渠道進行傳播,它們共同構成超高的傳播口碑與傳播效益。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在觀眾對娛樂等傳播媒介的選擇上,當下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觀眾內心的個人心理偏好和需求,是影響公眾作出選擇和接觸頻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與大眾距離較近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中,無疑是最普遍易推行的做法。此外,通過增加文化類電視節目,可以起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一)政治邏輯:政策支持喚醒發展活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文化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愈加豐富和多元,怎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前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有機結合[2],成為一個十分重要又現實的課題,亟待人們思考和解決。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在創新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做了很多探索與嘗試,例如開展“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同時嘗試將民間故事與少年兒童喜歡的動漫相結合,推出動漫主題的節目,結合當代各種表現形式,融入傳統節日、歷史典籍和風土人情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創作,通過對項目和選題的大力扶持來表達對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支持態度[3]。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大主流媒體如央視等,均已認識到文化類電視節目出現了跟風模仿、發掘不夠、同質化、營銷推廣難、衍生領域開發不足等問題,并且通過啟動新題材、創新表達方式、打造節目集群、整合融合傳播渠道等多種方式,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娛樂節目載體,力圖在文化節目中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在節目中融入現代元素。
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詩詞和優秀文化典籍作為出發點,通過訪談、解說、舞臺劇等多種形式演繹,實現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
將傳統文化引入現代文娛節目的河南地方媒體,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給觀眾帶來一場場文化與視覺的盛宴,從而樹立國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蓬勃發展符合現代語境下的政治邏輯,有利于對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和創新性表達。
(二)審美邏輯:國潮風尚盛行催生發展動力
文化記憶關系到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傳承、學習、訓練、研究、解釋和實踐,其為人們所需,被保存下來并得以傳承。人們常說,從記憶的角度來看,對于文化的記憶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凝結萃取,形成一種可以用于感受和回憶的事物,以此作為文化記憶的雛形。
人們往往會將文化記憶用于記錄和鞏固某種無形感覺和事物,通過非文字可以記錄和描述的形式,如客觀的音樂、舞蹈或者其他動作等,將其有形化[4],從而賦予文化記憶活力。
由此不免聯系到“國潮”。“國潮”泛指一種文化現象,它具備兩個要素:其一,要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對于文化和元素的印記需要明確體現在創作的主題中,從而深化“國潮”的特色;其二,要與現代潮流相融合,“國潮”是國人審美嬗變的外化顯現。因此,緊跟社會的潮流和時代對文化的需求,是對“潮”字的最佳闡釋。
河南衛視在設計“中國節日”這檔節目時便考慮到了這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在“中國風”和“華流”廣受歡迎的當今社會,能在節目中將一些經典的元素,比如舞蹈、古董文物和書畫等傳統文化精粹結合到一檔現代、時尚的文化節目中,本身就是一種潮流的做法,它充分吸引了大眾目光,同時也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另一方面,在設計和安排方面別出心裁,應用了多個元素的疊加效果,也更加看重多種元素融合帶來的疊加效應,將科技、現代、時尚等眾多吸引眼球的元素進行包裝和加工,突出了節目的效果,從而在喚醒大家對傳統“國潮”文化的欣賞和回憶熱潮的同時,增強了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推向了國際舞臺。
集體記憶是指社會中人們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象征性的文化內容。
對中華兒女而言,“過節”最能勾起人們共同的記憶,凝聚人們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時代化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在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的特色各異的地域文化也能引起人們的集體記憶。
(一)立足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中華文化認同是整合、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力量。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得到了增強和鞏固,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和整合機制。
文化認同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需要人們對文化達成一種共同的認可,在認識層面達到一致,另一方面需要認同其內涵表達。
人們通過一致的形狀或者符號進行描述,以此承載彼此共同認同且追尋的文化理念和內涵,使用通用的思維方式和動作行為,以達到實現共同文化理想的最終目的[5],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通過一種默許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加深對于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河南衛視通過“中國節日”這一大主題,與觀眾構建起了文化認同。
例如,在以“七夕節”為主題的節目中,首次將傳統詩詞和歌舞搬上了舞臺,通過唐代著名歌舞曲目《破陣樂》,生動地將花木蘭的故事和當時的歷史情況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使得節目內容在突出七夕愛情主題的同時,還融入了傳統文化和家國歷史,不僅豐富了節目的內涵和情感,還以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呈現給觀眾。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演繹方式相結合的新型節目,其選材源于傳統的文化和典故,但又遠遠超越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效果,其中融合了愛情的主題、文化的喚醒和感知,通過深挖文化內涵、連接現實生活的方式,實現以融通古今的方式構建新形勢下文化認同的多重作用,激起了不同尋常的時代浪花。
(二)厚植本土文化,融合地域特色
地方衛視的節目,除了需要注重節目效果之外,往往還擔負著宣傳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任務。地方衛視作為對外的媒體宣傳窗口,是代表官方的媒體平臺,更容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和獲得認同感。
與此同時,地方衛視的較高收視率為宣傳推廣創造了更加充分的機會,要求當地媒體人更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地方衛視這一平臺。
從實際來看,在此次的“中國節日”節目中,河南衛視的做法便印證了這一說法。一方面,通過節目的表現形式,河南衛視充分解讀和外化表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在演繹形式和內容選擇上,結合河南地區的本土特色進行融合和創造,在增強節目效果的同時,將地方衛視作為一個對外窗口,介紹本地特色、展示地域風貌,用實際行動詮釋城市這個窗口對于文化傳遞的重要作用。
各個地區都充分利用好地方衛視的窗口和平臺,將不同地區獨特的文化融入影視作品中,再通過地方衛視的媒介傳遞給公眾,讓每個地方憑一己之力傳遞民族文化,就是對中華之美最好的拓展和補充。
(一)空間表達:跳脫舞臺的形象展示
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指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與再生產者,是一個社會關系的重組與社會秩序實踐性建構的過程[6]。能夠突破和打破原有節目的舞臺束縛和形象約束,是實現節目創新和突破的重要標志。河南衛視的這檔節目通過對舞臺形式的創新和突破,沖出對傳統舞臺的限制和約束,重組了節目的表達空間,從而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全新體驗。
例如《端午奇妙游》中的歌舞節目《唐印》,在節目設定中融入了清明上河圖的宏偉繪圖元素,通過特定的效果使平面的畫像躍然紙上,利用公眾對清明上河圖中固有元素的了解,還原大家比較熟悉的畫面,以開封這個城市的文化為交融點,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不僅有效傳達了傳統節日構建的文化認同感,也反映出現代的文化、故事與精神,完成了本土文化的敘事,彰顯了地域特色。
(二)視聽表達:虛擬現實的形象構建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用傳統的音畫視聽語言接收信息。虛擬現實技術、全息影像技術、三維模型技術等各種高新技術可以消弭空間與時間的局限,融古通今。在傳統文化表意的過程中,運用科技能更加生動形象地傳達文化內核,同時也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及感官體驗。
比如,在舞臺搭建方面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短茖m夜宴》節目中,通過“3D全息投影+AR(增強現實)”技術搭建舞臺,真實還原了唐朝時期的街景;“七夕奇妙游”中的舞蹈《龍門金剛》同樣也運用了AR技術,將龍門石窟展示給觀眾,為傳統文化的內核鑲嵌科技的外殼。高新科技賦能“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視聽表達,實現了傳統與現實的交相輝映,足夠奪目。
(三)形象表達:品牌IP的孵化培養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同時也離不開品牌IP的營銷策略,通過打造獨屬于河南衛視的“唐宮宇宙”,河南衛視巧妙地將IP形象的故事同節目設計策劃相連,“唐小妹”系列IP的塑造是一典型案例。
例如,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充分結合了人物的原型和現代元素,將傳統的民間戲班子等因素融入節目,順著主人公“唐小可”在臺上的表演,向觀眾展示了精彩的劇情。
此外,節目塑造了一個嘗遍百草、醫術高超的小精靈——“小竹”,它作為醫圣張仲景的后代,所做的一系列事情深深打動了觀眾,喚醒了人們對中醫文化的認同和贊嘆。河南衛視正是通過打造IP形象,讓觀眾對節目的記憶不僅停留在劇情上,還延續到了現實世界中。
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制作和傳播離不開受眾群體的需求,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節目得以增強媒介影響力,增加受眾接觸媒介的機會。因此,電視類文化節目要充分考慮到融媒體時代受眾的媒介偏好,利用好融媒體時代的宣發渠道,以此增強節目的影響力與擴大受眾范圍。
(一)臺網聯播:利用新媒體平臺積累傳播勢能
地方衛視的良好運行和發展離不開當下傳播介質的輔佐,因此,如何利用和選擇新媒體平臺變得尤為重要。對于河南衛視而言,在信號的轉播和節目的輸出等方面,注重對多種形式的融合,如手機、電視信號、短信等多個途徑的信息傳播。
因此,當前對節目的打造不應該只拘泥于一家一戶的電視屏幕,還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關注對流量和熱度的引流工作[7],只有通過多渠道的宣傳和推廣,才能為河南衛視系列節目搭建起完備的媒體矩陣,從而提升觀眾對新媒體信號的接收度及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度。
(二)互動參與:利用觀眾激活傳播動能
新媒體時代,媒介技術的變更推動了媒介生態的重建,參與式文化作為一種新型媒介文化樣態應運而生。新媒體文化傳播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生產者以及傳播者的多樣化,能讓大眾參與到信息的生產以及傳播活動中,這種受眾參與式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出現的。
在新媒體語境下,大眾不僅以個性化方式介入文本的再生產,將自己的闡釋轉化為顯性的文本,而且通過與其他個體的連接,在集體性的創作中使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參與式文化最早被提出是用于描述出現在媒介文化中的互動現象,也就是說,在這種參與式文化中,更加看重的是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是否可以被大眾所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
對這種文化的演繹和宣揚,不僅僅看重的是文化傳遞的單方向,更加看重的是觀眾對此類文化輸出的接受程度,更加看重的是觀眾的反應,因此在文化輸出的同時設置反饋窗口,使得觀眾可以通過評論、轉發和留言等方式發表自己對文化的看法和對節目的評價,使得多種觀點能夠融合,實現凝聚集體智慧來塑造文化傳媒的大眾效果,也是對傳統文化及傳媒方式最本質的改良和創新。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正是抓住了互動參與文化帶來的流量效應,通過互動的方式鼓勵全民參與到對節目的評價和討論中,并持續跟進后續的發展,通過邀請插畫師創作唐宮夜宴、唐朝少女等方式,增強整體活動及文化品牌的傳播效應,通過舉辦手繪大賽等方式塑造文化IP形象??梢哉f,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的成功不僅是河南衛視的成功,還是全民共創的成功。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結合新的時代加以傳承和弘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要立足中華文化寶庫選取題材,還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文化類的電視節目在選題方向和表現形式上也愈發豐富多彩,其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逐漸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新型文化節目相結合。在此過程中,融入新興科技和新媒體傳播渠道,采用當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潮流化傳播方式,為觀眾帶來心靈和視覺上的盛宴。
以河南衛視為代表的地方媒體充分證實了這條路的可行性,在日后的文化節目創作發展過程中,電視節目還應充分汲取傳統文化的優良精華和藝術價值,致力推出一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化節目,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全力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李佳瑜,李海敏.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究: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當代傳播,2022(3):110-112.
[2] 鮑碩來.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思考[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5):102-106.
[3] 光明日報.文化類節目這十年:打造文化強國建設的亮麗視聽名片[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4/ content_5691993.htm,2022-05-24.
[4] 張兵娟,邵高明.創新活化、文化記憶與傳播共同體建構:談文化類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J].當代電視,2021(8):42-46.
[5] 焦姝祺.從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看傳統文化認同構建[J].牡丹,2022(16):69-71.
[6] 武炳丞,周高尖.文化類節目的空間轉向與IP生產: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東方藝術,2022(4):57-65.
[7] 程倩.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節目的突圍: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2(10):50-52.
作者簡介 張夢溪,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