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灶旺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讀寫結合的意義,并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應用策略
閱讀和寫作訓練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必要途徑。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如閱讀為寫作提供素材和方法指導,寫作為閱讀提供鑒賞經驗,二者相輔相成。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認識到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積極建立讀寫結合模式,加強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聯系性,實現兩項教學活動齊發展,促進語文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化,提高學科育人效果。
一、以發展語言為出發點,仿寫經典處
對于認知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單純地讓他們進行創作是比較困難的,而通過仿寫來積累經驗,從而使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升是可行的。但要注意的是,仿寫并不是對原文照抄照搬,而是在了解原文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東西,并對其進行加工、創新,突顯自己的個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專家通過精挑細選確定下來的優秀文章,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還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思想,具有很高的育人價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和風格,然后布置仿寫任務。閱讀課文期間,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將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并進行賞析,促進學生積累素材。久而久之,學生也會養成良好的記筆記習慣。
如《落花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該句運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花生不圖虛名的品質,利用花生進行隱喻,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對不為名利、默默奉獻品質的贊揚。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進行自主創作,將內心的想法和情感表達出來,提高寫作質量。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教師應利用好身邊的一切資源,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和經驗。
二、以弄清聯系為切入點,續寫空白處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教學活動,發揮他們的優勢和潛能,提升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內容都具有延展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展開想象,進行續編。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寫作活動的開放性,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展示出來,但是要保證續寫內容與前文寫作風格一致,保證文章的完整性。續寫任務驅動下的讀寫結合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
如教學《窮人》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先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更好地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學習作者通過環境以及人物心理和對話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手法,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內涵。當學生完成閱讀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這句話進行想象: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桑娜和她丈夫又會有怎樣的對話和行動?然后組織學生交流,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進行寫作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最后要求學生續寫,構建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師在作文評改中,應多給予學生一些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以合理想象為著力點,擴寫凝練處
擴寫就是把內容簡單、簡短的片段,經過合理想象,寫成內容具體、情節完整的文章。擴寫時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情節,進行合情合理的再創作。擴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可以合理地添加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內容。
如《草原》一文的結尾寫到“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但文中對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話別的情景,只是一筆帶過。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這一擴寫點,發揮想象,擴寫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話別的具體過程,這樣文章內容會顯得更充實、豐富。又如,教學《回鄉偶書》這首詩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賀知章在青春年少的時候離開家鄉,歸來時已是耄耋老人的情景。家鄉兒童的詢問,使詩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通過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進行擴寫,促進學生對該首古詩的理解。再如,《贈汪倫》這首詩寫了李白與汪倫離別時的情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李白與汪倫見面前、相處時的情景進行擴寫:李白才高八斗,汪倫非常仰慕李白,所以就給李白寫了一封信,說我家鄉有萬家酒店、千里桃花。李白是一豪爽之人,一生酷愛飲酒、游山玩水,便欣然前往。可是到了汪倫的家鄉,卻沒看到這一情景。汪倫解釋說:“萬家酒店”是一個姓“萬”的老板開的,“千里桃花”是因為這里有一個桃花潭,有千尺深。在李白與汪倫相處的這段時間里,汪倫盛情款待了李白,讓李白感受到汪倫對他的深情厚誼……通過對起因、經過的擴寫,學生感受到這一完整的故事情節,從而對詩歌中心思想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以體會情感為觸發點,抒寫讀后感
讀后感指的是人們對文章了解之后心中產生的感受。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同一篇文章的閱讀感受會有所不同。寫作不僅是一個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同時要適機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閱讀完文本之后,學生要根據自己讀完之后的感受來進行寫作,教師應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將自身的閱讀感受完整、生動地表達出來,增強學生的情感寫作意識。
如教學《祖父的園子》一文時,教師先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示范,渲染課堂氛圍,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當學生掌握了基礎的閱讀知識之后,教師應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總結文章的深刻內涵,避免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先找到文章中表達思想感情的句子;然后相互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接著利用口語表達的方式將內心感受展示出來,為讀后感寫作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再布置讀后感寫作任務,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度理解。
五、以表達思想為落腳點,創寫生活文
語文知識源于生活,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創建學生熟悉的情境,一方面可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基于此,教師應將讀寫結合教學與生活化教學相融合,提高教學效益。
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這篇課文進行生活化教學指導,促進學生去體會父母的關愛。可以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生活化的素材。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主動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給大家。如媽媽每天為我做好吃的飯菜,我生病的時候父母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家人的愛”寫作主題,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寫作手法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創作。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解決無內容可寫的問題,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情感,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有意義。
總之,教師應明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確定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認真研讀教材,挖掘閱讀與寫作的融合點,加強二者的聯系性,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1]張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導入分析[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10):15.
[2]李小紅.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2020(47):108.
[3]張月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導入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1(8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