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香
【摘 要】本文基于“雙減”政策的視角,對小學音樂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意義進行簡要分析,并對教學中的具體措施加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音樂 信息化教學 實施策略
“雙減”政策推動了課業負擔的減輕,也為當前教學質量的改革與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音樂課程作為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程之一,要求教師不斷調整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程體驗。然而,當前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等,不利于課程的高效和良性發展。有鑒于此,筆者運用信息化教學,豐富了教學方式和學生課堂體驗,進一步推動音樂教學的高效發展。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意義
1.實現音樂課堂的提質增效。
音樂課堂的信息技術以其便捷化和生動性的特點,將音樂中的多種藝術形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進一步推動課堂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2.豐富音樂課堂教育教學形式。
信息技術將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氛圍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使其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音樂體驗。
3.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首先,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和融合,能夠進一步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機,帶給學生豐富的審美體驗;其次,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意實踐的機會,助力學生在音樂創編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創新創造能力;最后,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音樂環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中所要傳遞的情感和表達的內涵,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信息化教學的具體措施
1.廣泛借助多媒體技術,營造沉浸式課堂氛圍。
音樂是一門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鍛煉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通過音符和旋律感受到情感的表達和傳遞。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自身的經驗和閱歷較少,對于音樂中所傳遞出來的情感無法充分地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沉浸式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感受音符中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和文化。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風格和主題,同時也擁有不同的情感傳遞和意蘊表達。這時,教師可以廣泛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音視頻的播放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課堂環境,將學生帶到音樂所要構建的環境中。
例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音樂形式所營造出來的音樂氛圍的差異性,可以選擇一些不同風格的有代表性的音樂,并將歌曲中的場景呈現在大屏幕上,以一種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等不同音樂形式的特點,同時通過典型歌曲的播放,引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進行感受。在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視頻中配合著古典舞進行播放,幫助學生感受到古典音樂的優美和雅致;在播放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流行音樂歌手的歌曲并播放MV,將學生帶到極具藝術特色的課堂體驗中。
2.借助電子化音樂軟件,開展趣味創編活動。
音樂課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而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以及創意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借助電子化的音樂軟件引導學生學會音樂創編,進行簡單的編曲活動。音樂的學習不僅僅是學唱和欣賞歌曲,還應當根據樂理知識學會作曲,進一步掌握編曲和創作的規律。然而,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缺乏對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即使對音樂充滿興趣也錯過了培養和訓練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廣泛借助信息化教學渠道,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創編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潛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中,通過屏幕上的音樂創編軟件進行即興音樂創編活動。在音樂創編之前,學生可以對自己要創編的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目標設定,如自己要創作的音樂的情感基調是什么,是歡快的,還是哀傷的,是節奏快,還是節奏慢的,等等。另外,學生還需要考慮自己在音樂創編的過程中會運用到哪幾種樂器,這幾類樂器音樂合成的可行性如何,等等。音樂創編的過程是學生自我靈感激發的過程,更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有利于切實提高課堂實效和學生的音樂素養。
3.設計個性化音樂舞臺,豐富學生課堂體驗。
“雙減”政策的貫徹和落實更加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同時,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引領之下,教師要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融合作為教學的目標。而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環節,同樣應當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得到重視。為了豐富小學音樂課堂形式,推動課堂質量和效率的雙向提升,教師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設置個性化的音樂舞臺,引導學生在虛擬的音樂空間內享受音樂帶來的震撼。同時,個性化舞臺也為學生展現自身的音樂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體驗。
例如,為了鍛煉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引導學生借助音樂這一渠道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在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舉辦小型的音樂會。每個學生都要在音樂會中盡力表現自己,選擇一種自己拿手的藝術形式向教師和同學進行表演。在音樂會開展之前,學生要將自己準備好的曲目提交給教師,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表演內容對舞臺進行設計。無論是舞臺上的燈光還是音效,都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如針對獨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下載好伴奏以及背景視頻,使得獨唱的效果更加完整和精彩;針對樂器演奏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前為他們做好燈光設計,豐富舞臺表演形式。
4.借助新媒體傳播技術,豐富音樂傳播形式。
音樂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能夠通過聲音的傳遞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同時,聆聽音樂也能夠給學生帶來生活中的美的感受。為了能夠讓優秀的音樂作品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音樂的力量,教師可以廣泛借助新媒體傳播技術,引導學生充當音樂傳播者的角色,借助多元的音樂傳播渠道助力音樂的傳遞。例如,教師以視頻的方式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演活動,然后發布到班級的公眾號或網絡平臺上,讓家長和更多的社會主體關注到學生的音樂活動,從而讓音樂輻射到更多的人。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我愛家鄉 我愛祖國”這一單元時,為了引導學生以音樂的形式傳播“熱愛家鄉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激發更多的人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歌舞表演活動,如合唱國歌等。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歌唱和歌舞表演,錄制成視頻,發布到網絡平臺上,讓學生的活力和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總之,新媒體承載著文化傳播的功能,音樂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的這一功能,分享學生共同完成的作品,促進學生文化素養、音樂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的貫徹和落實,教育形式和教育工具應當與時俱進,凸顯更多的創新性。信息技術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滲透和融合,能夠豐富音樂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有趣的音樂課堂氛圍,同時給予學生更多表現自己和創新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和課程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信息化教學的運用,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雙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