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摘? 要:根據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精神,小學數學作業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的舞臺,要讓學生在作業探究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數學的世界自由翱翔。但是,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因素還有著一定影響,因此目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仍有較大的改革、創新空間。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學習和理解“雙減”政策,從學生未來健康成長的角度思考作業設計問題,盡快探索出全新的作業設計模式,改變作業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挖掘作業的教育潛力。文章主要以小學數學的作業優化為出發點展開相關論述,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知識比較簡單,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小學生在很多日常場景中都會遇到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間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但隨著年級的提升,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也會逐漸增大,對學生抽象思維等能力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此時,教師必須重視作業設計,激發并保持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探索數學世界的樂趣。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雙減”政策得到了小學數學教師的廣泛重視,作業設計領域有了積極且明顯的變化,如作業量有所減少等。但如果從“雙減”政策的深層內涵,即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和促進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較突出的幾點是:第一,作業內容與形式單一,導致作業在學生眼里枯燥、無聊,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第二,作業設計“一刀切”,無法有效適應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第三,數學作業、數學實踐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價值;第四,作業完全由教師決定,學生無法參與到作業設計中,其主體地位難以體現等。
二、“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內涵和意義
(一)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內涵
從表面上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就是要彌補以上不足,讓作業更加科學合理。除此之外,還有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意義。首先,作業優化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睡眠、玩?;虬l展個人的興趣和特長,這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而且由于學生的負擔減輕,完成作業的時間更快,因此學生能夠建立起比過去更加牢固的學習信心,有勇氣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由此可見,作業優化的內涵其實是學生整體上的進步,而不僅僅是數學學科領域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意義
作業優化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還體現在教師及學校教育工作的整體進步上。在作業設計優化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布置作業,構建良性發展的學習生態,這能夠促使教師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全面了解當代小學生的普遍特點與個性特征,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認識也會有較大提升。同時教師還能實現循序漸進的角色轉化,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不再像過去一樣“命令”學生完成作業。小學數學教師的變化,又會通過校本教研向其他教師進行滲透,促進學校教育工作的整體轉型。
三、“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由以上論述可知,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是必要的,這對小學數學學科、學生、教師乃至學校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采取具體的優化策略之前,有必要明確其優化的原則。這些原則為教師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能夠提升作業優化的效率和效果。首先,教師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小學生活潑愛玩,對各種知識充滿了好奇心。教師保持并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會讓數學世界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作業將不再因為枯燥無聊而成為學生反感的對象,對數學產生興趣則是他們認真完成作業的基礎。
(二)實用性原則
除了趣味性原則之外,實用性原則也非常重要。以小學高段學生為例,這一階段的學生更加關心“有沒有用”的問題,即他們學習的知識除了考試之外,還會應用在哪里,對他們有什么樣的作用。如果忽視了這一原則,作業只有趣味性,那就會變成一種游戲,其教育性就會大為下降,不足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主動應用數學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通過各種策略或手段將作業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而這些實際問題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有助于學生未來舉一反三地應用。
(三)差異性原則
小學高段學生經過幾年的數學學習,再加上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在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領域會出現某些差異。而堅持差異性原則是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的具體體現,即教師不是為了方便自己的教學,或取得教學成績來設計作業,而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避免在作業設計時“一刀切”,平時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準確掌握不同學生的優劣勢,在設計作業時,結合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作業之間的差異,將不同的作業設計提供給相應特征的學生。
(四)自主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并滿足學生的需要。進入小學高段后,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師應從自主性原則出發,嘗試讓學生在作業設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允許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或者學生設計完作業之后彼此交換,每個人做其他同學設計的作業。在作業完成之后,學生之間則可以開展作業的自評與互評。讓學生逐步參與到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中,思考作業的價值和意義,理解教師設計作業時的想法,以自主設計作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
(一)多樣設計,吸引注意
將以上原則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方向指導,教師就可以提出合適的作業優化策略。其中比較重要和基礎的一條策略是作業設計的多樣化,用作業呈現出來的新鮮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參與。作業的內容、形式、呈現方式和完成方法等,都應該在多樣化設計的考慮范圍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認識數學問題,讓數學世界在學生眼里呈現出不同的樣子。這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獲得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向所有學生提供一套含有三角形等各種基礎圖形的小卡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將其中的一些卡片組成某個組合圖形,把它畫下來,然后根據卡片上標注的長度信息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完成后,標注在畫出的組合圖形旁邊。也可以由學生選擇自己家中的某個事物,如將沙發的側面簡化成某種組合圖形,進行測量和計算,學生同樣要畫出來并標注長度信息與結果。這種作業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能夠有效吸引學生。
(二)結合實踐,提升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數學學科領域,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實際的數學應用,在小學生眼中必須通過實踐來判斷。也只有實踐,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才能通過各種具體的方法和路徑提升能力素養。正如剛才的例子中,教師讓學生自己拼卡片或測量家中的物品,就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典型方式。學生完成計算后,實現了對所學知識的驗證與應用,今后遇到類似問題時,便能夠順利解決問題,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比如《軸對稱和平移》。其中的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它與人們的審美和具體物品的功能發揮有著密切聯系。如剪紙藝術,有不少是軸對稱圖形;汽車的輪子,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那也就不再是圓形,失去了應有的功能。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圖樣,選擇其中一種,在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然后剪出來;抑或找到家中的某種軸對稱物品,思考它如果不再是軸對稱的,結果會怎樣;也可以思考后記錄下結論,在上課時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討論,找到實踐方法。
(三)難度分層,滿足需求
落實差異化原則的基本策略是對作業的難度進行分層,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素養及各方面特征,把班里的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再根據其層次設計數學作業,可以避免有些學生認為作業難度過高或過多,實現了“雙減”政策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和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等因素的不同,教師劃分學生層次的出發點也要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如不能只從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慮問題,有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認真等特點。
比如,在學習過《分數除法》之后,學生已經完成了分數加減乘除的學習,這時教師需要布置一些分數混合運算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旌线\算是比較考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耐心,如果學生粗心大意、不夠認真,就會出現計算順序錯誤等各種問題。針對該領域有所不足的學生,教師設計的作業題應該有較為明確的背景,由學生自己從中提取信息,列出算式,完成計算,并將計算結果和問題背景相對比,判斷這個結果是否符合現實邏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而不是急于進行具體算式的計算。
(四)聯系生活,拓展資源
小學數學學科有大量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換句話說,生活中到處是可供小學數學教學所用的寶貴資源。教師應該通過聯系生活的方式,實現作業資源的拓展,增強作業的開放性,使之成為作業多樣化的重要支柱。學生對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夠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充滿好奇、積極探索。教師應注意,作業所聯系的生活資源應該真正來自學生的生活,不能是教師對學生生活的臆測,不能用教師的生活體驗代替學生的生活經驗。
以《數據處理》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引入生活資源,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數據處理的應用場景,猜想有哪些問題可以或者應該應用數據進行處理,為作業中引入生活資源做好準備。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結合課堂學習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探討。每個小組創設幾個現實場景,作為作業題的背景,然后小組之間互相交換,各組內部的每個學生再選擇其中的一些問題作為作業題。這種方式能夠實現對生活資源的應用,落實作業的自主性原則。
(五)優化評價,鞏固成果
數學作業中的評價有著重要作用?!半p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應該將評價的完善視為一部分。如果教師的評價不夠公平合理,將對學生的興趣和信心造成負面影響,束縛了學生在數學世界的自主探索。反之,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發展進步,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缺陷,能夠從作業評價中得到有效的思想與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夠一直保持對數學世界的興趣。而且作業評價的優化還能幫助教師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這樣師生雙方能夠以此為基礎,實現攜手進步。
在這方面,教師主要做的是轉變作業評價的理念,增加作業評價的主體,完善作業評價模式。每次作業完成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然后再由教師加以評價,并把最終的綜合性評價反饋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作業完成情況。對作業完成情況不如人意,但相比過去有所進步,而且從自評和互評中看出的確付出了努力的學生,教師要在評價中增加鼓勵性的話語,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
總之,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把數學課堂變成數學樂園,帶領學生領略數學的魅力。為達到上述目標,作業設計的優化是必不可少的。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夠讓數學作業發揮出越來越強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牛秀花.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策略[J]. 智力,2023(27):108-111.
[2]林向東.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多元化作業設計思考[J]. 學苑教育,2023(27):88-90.
[3]劉玲娟.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初探[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9):66-68.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