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在教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提升內在德行和精神品質,實現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和價值引領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建設的特點與意義、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入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途徑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注意的問題,為環境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學途徑
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土壤資源退化較為嚴重,“土壤污染修復”成為一門服務國土安全、國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是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必修課,是高等環境學院的職業素養必修課,蘊含了大量的思政要素。本文就“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建設的特點與意義、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入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途徑,以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建設的特點與意義
“土壤污染修復”課程理論性極強,內容較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資源。比如:在“緒論”和“土壤”章節中,土壤中重金屬與土壤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蘊含著馬克思唯物科學觀,滿足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再如:在“土壤污染”和“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章節中,講述了土壤污染是全世界面臨的重點、難點,土壤修復技術方面的研究有待提高,讓學生意識到未來努力的方向,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規劃,立志用所學為土壤修復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等等。將思政教育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既對學生提升了思政教育,又拓展了課程的高度和寬度,使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化,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土壤污染修復”課程主要講授土壤的基本概念、組成、土壤污染的形成、土壤污染修復的技術和基本原理等內容。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到主要的污染修復技術,了解國內外土壤修復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同時,“土壤污染修復”課程對接國家土壤環境保護政策,與中國農業生產、土壤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緊扣新時代發展需求,便于開展思政教育改革。另外,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認證對課程思政提出明確要求,課程思政教育勢在必行。將專業知識融入思政內容,可以保障學生系好人生扣子,達到又紅又專的教學目的。
二、“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廣泛的思政元素,但實際教學中依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沒有有機融合的客觀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兩極化現象。
(一)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
實際教學中,大部分任課教師仍保留著思政教育只與思政課程有關的觀念,只教授深而精的專業知識,忽略了課程思政教育。這種錯誤的觀點不利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沒有領會課程思政的實際含義。甚至有些教師根本沒有接觸過課程思政概念,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思政教育引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動力不足,主動性不強,專業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缺乏等現象頻頻出現[1]。
(二)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不完善
以往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只包括知識目標、能力和素質目標兩個內容,未明確要求情感目標等思政教育內容。因此,配套的教材建設、教案設計、教學反思也只圍繞前兩個目標開展,教材內容缺乏思政教育,教案設計未考慮思政元素,教學反思缺乏思政教育思考。此外,在教學檢查和教學評價方面也未形成設置課程思政的考核機制,導致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無法完美結合,難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入點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意識。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與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從土壤形成之久、污染之重、修復之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限的土壤資源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相輔相成。
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教學之中,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講授土壤類型時,可以增加一堂專題課“色彩絢麗的中國”。首先讓學生提前研究自己家鄉土壤的特點,包括顏色、類型、組成、土壤剖面等內容。其次教師從土壤的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性質講授我國土壤的多樣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
將職業認同融入到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認同感,增強社會責任感,向學生傳遞科學家的奮斗精神、家國情懷。在講授土壤環境科學發展時加入優秀科學家的典型事跡,比如:我國土壤科學研究開拓者熊毅院士以高度的責任感、敏銳的科學思想、扎根農田的奮斗精神推動土壤環境保護發展的故事。以此培養學生“愛崗敬崗”的職業情懷,教導學生勇于奉獻、憂國憂民的職業素養。
將思政理論融入到教學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講授農藥發展史時,講授有機污染物農藥DDT從發現到輝煌到禁止的興衰發展,引導同學們認識到人類的認識與實踐密不可分,人類的認識是持續發展的。使學生既掌握了專業知識,又理解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
將科學精神融入到教學之中,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追求上進、獨立思考的科研精神。在介紹土壤在環境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時,結合“熊毅院士治理華北平原土壤鹽堿化提出自然科學家要正視辯證”的故事,同時加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論,引申“聯系的普遍性,分析問題時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等思政內容,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途徑
(一)優化教學大綱,完善課程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思路,提供了開展教學的根本依據。在“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要以優化教學大綱為著力點,以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切入點,有機、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完善教學目標,對課程體系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優化修訂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案課件、德育目標等關鍵環節,強化情感價值目標。從而將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素質能力培養深度融合,將隱形情感教育滲入到顯性專業知識中,實現隱性德育內容的內在化。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
教學案例資源庫是課程教學必備的資源,案例資源的質量與數量決定了課程教學的優劣。土壤污染修復課程以專業教育為載體,提煉學生專業認同、民族自信、社會責任和愛國情懷等德育要素,應注重學生對土壤環境乃至整個生態保護責任意識的培養,響應國家的基本政策,構建教學內容豐富、整體結構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組建與“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教學內容相應的課程思政元素及案例庫。
(三)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課程思政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雨課堂、超星及智慧教室等進行信息化教學。以互動參與式教學為探索路徑,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3]。
1.感官體驗教學法
在確保教學輔助視頻內容積極向上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課程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或者實地參觀如土壤污染地區、土壤修復防治基地等,通過直觀地感受來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引入我國的綠色發展、生態觀。如:第二章“土壤污染”中播放日本痛痛病、鎘大米事件等視頻,使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土壤污染、土壤危害的理解,樹立學生愛護環境、珍惜土地資源的意識。通過認識實習參觀城市垃圾處理現場,結合我國生態保護政策,加強學生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對專業問題的探索和對專業相關的國家發展政策的把握。
2.實踐活動教學法
“土壤污染修復”課程的很多專業技能和理論既來自工程實踐,又服務于解決實踐的工程問題。因此,實踐活動教學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尤為重要,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實踐案例活動。比如,湖南工學院引入“衡陽市常寧水口山鉛鋅礦生態修復區的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案例”,講授水口山修復區時,在分級治理、綠色優先、統籌經濟的原則上,采用種植苧麻產業經濟作物治理污染耕地的措施。通過講解苧麻對重金屬的吸附,降低耕地污染程度,可以更形象地講解“污染物的遷移”課程內容,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植物修復法”的理解。
3.任務驅動學習法
通過課前導讀、課上教學、課中討論、課下發布任務清單,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將實際的學術討論、工程難題、研究前沿等作為課程作業,由學生組成學習團隊,探討課程作業,制定解決方案,并進行課堂的答辯和講解,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如:我國土壤區域性劃分的成因,安排學生分組討論,每人研究一個區域土壤的成因,并進行交流探討[4]。
4.項目反哺教學法
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人文社科項目應用到課程教學里面,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科技競賽。研究類項目,如:結合我國垃圾分類的推進工作,可以“生活垃圾分類研究與推廣”“城市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調查研究”等主題開展調查。人文類項目,可借助每年的土壤環境日,圍繞“美麗校園,我在行動”等主題開展微電影宣傳??茖W研究類,可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校實驗室等,圍繞土壤治理、環境保護、重金屬污染防治等主題開展研究。培養學生積極創新、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的能力,提高專業知名度,增強學生自豪感。
(四)變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機制
目前大多數“土壤污染修復”課程的考核方式放棄了傳統的“一考定終身”制,改為從課堂出勤與表現、課堂筆記、課后作業等方面進行聯合評定,但考核結果仍不能精確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需進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加入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考核,如:對學生的出勤率、集體意識、個人誠信、團隊合作精神等。此外,還可增加國家方針性的主觀性試題,如:可持續發展觀、“三農”精神、綠色農業等知識[5]。
五、“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學認知和能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是開展教學的核心,教師的教學認知水平和能力決定了課程的高度和廣度。專業教師首先要提升自我的思政素養,充分發掘和運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對專業教師的政治敏銳感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專業課教師應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和覺悟,加大知識儲備;其次,要創新教學方法,增大授課對象的參與度,擴寬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二)課程思政教育要做到與時俱進
及時導入與專業課相結合的國家大政方針,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掌握土壤污染修復的最新技術,不斷擴充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案例。在課程講解中立足專業知識,不斷融入黨的最新理論和時事要點,拓寬教學內容,深挖思政要素,實現知識育人與思政育人的有機統一[6]。
結束語
本人在研究課程思政建設特點與課程思政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生態文明建設、家國情懷教育、職業認同、思政理論、科學精神為融入點,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并依托課程建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目標,豐富教學案例,創新教學方式,變革考核機制,使學生高效學習“土壤污染修復”課程,促進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方面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蔣宗禮.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計算機類專業改革[J].中國大學改革,2017(8):34-39.
[3]馬闖,魏明寶,張珂等.工程教育背景下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廣州化工,2021(1):240-244.
[4]馮丹.張萌.尚江偉等.環境科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廣州化工.2021(10):177-178.
[5]梁曉梅.旅游學概論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高教學刊,2020(24):131-134.
[6]蔣樂平.OBE視域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9(24):105-107.
作者簡介:宋艷芳(1988—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湖南工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土壤污染修復研究。
基金項目:2021年湖南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E-CDIO視角下‘土壤污染修復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HGJG-202109);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苧麻種植在污染耕地生態修復中的應用——以水口山鉛鋅礦生態修復區為例”(2021115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