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花
【摘要】數學教學中存在許多數學理論以及數學公式,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以及較強的理解能力.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與立體閱讀結合模式,可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文章基于深度學習針對立體閱讀滲透從創建生活化情境、巧用思維導圖、開展游戲活動、創設實踐操作四個方面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立體閱讀
深度學習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了讓學生更加專注地學習,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把深度學習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以引導學生從數學的結構、內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而立體閱讀主要指的是隨著硬件終端設備的飛速發展,逐漸地從平面閱讀載體進入立體數字閱讀時代,通過物品融合、知識融合、活動融合、意志融合媒體四個層次構建視、聽、說、動、思、畫、演、創、玩—影視、音樂、語言表達、動作、思考、繪畫、演戲、創新、游戲的立體式閱讀體驗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直觀抽象化的知識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點.因此,在深度學習視域下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立體閱讀結合起來,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創建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探索能力
在深度學習的框架下,教師可以嘗試將立體閱讀與數學生活化的情境相結合,從而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探究教學,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探究和綜合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這樣也有助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降低多數學生對于以往呆板枯燥的傳統教學思維模式中產生的抗拒排斥心理,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數學知識點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聯,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的知識點.一方面,情境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生成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直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思維,從而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概念的具體化,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情境教學也能為數學課堂注入趣味因素,促進其自主學習和對知識的探索能力,讓學生處于一片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大氛圍下學習新知識點,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吸收數學知識,以此進一步提升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
例如,在開展“植樹問題”單元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段風沙四起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同學們,這些城市在風沙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那么你們知道造成這樣天氣的原因是什么嗎?誰可以阻擋風沙的腳步呢?(引導學生仔細地思考并踴躍發言)對的!植樹造林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積極主動地投身植樹造林相關的各項活動中,相信我們將來的生活環境會越來越好的,你們可能不知道其實在我們植樹過程里還蘊藏著許許多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植樹問題吧!”教師通過震撼人心的圖片創設了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積極植樹造林對逐步改變我國環境污染情況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以此引入新知識.其次,教師可以用PPT呈現植樹節學生植樹的場景圖,并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活動任務:1.自由選擇100m道路,自主設計栽樹活動.2.畫一畫,算一算:一共要栽幾棵樹?3.思考棵數和間隔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小組內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教師通過展示學生繪畫的作品,利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兩端樹都要栽時,棵數=間隔數+1的結論.通過“創造情境—繪制示意圖—抽象出線段圖—不再繪制圖像”的實踐教學,教師展示了從具體概念到宏觀概念、從特定概念到普遍概念的課堂設計和理念,強調在課堂教學這一具體實踐過程中,通過這些積極的、新穎的實踐教學探索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由此可見,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立體閱讀滲透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二、巧用思維導圖,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基于所學內容進行思考,運用自己的思維拓展知識面.教師的指導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并通過講解和練習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立體閱讀,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學習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掌握與應用.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通過使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性思維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知識,并且在遺忘的情況下,也能夠快速回顧所學的內容.通過深度自主學習理論,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存在學習問題,并能夠及時有效地提供幫助和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小學數學單元的整體思維教學與立體情境閱讀相結合,巧妙地使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思考和分析,教師可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通過自我學習和思考,每名學生都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取得進步,這有助于他們深入學習,并能夠獨立分析問題.
例如,在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角度展開教學設計,通過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千”、會讀并且會寫1000以內的數,了解這些數的組成,對數位順序表充分的掌握、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數感、建立“萬”的概念為教學目標,使教學圍繞這兩個內容展開.其次,教師可用數字卡片“0、2、6”擺三位數,教學生讀和寫,借助計數器教學數的組成.再次,教師可利用計數器教學生學習數數,呈現1000個彩點、1000張紙、1000粒黃豆,帶領學生感受1000個物體.最后,教師可以利用數軸,找到相對應的數,以此鞏固學生對計數單位知識點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掌握所需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究.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制訂一系列的思維導圖,并且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對其進行標記,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完成兩個模塊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第一個模塊中學習了數數、數字的組成和讀寫能力,并從不同角度認識1000.然而要想深入學習,學生需要開啟第二個板塊的學習,這兩個內容相互重合,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知識,并能夠理解教師的目的,從而更好地跟隨教師的指導,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通過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和總結數學知識,并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進行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描述,例如,可以結合三維立體閱讀,在電腦屏幕上循環播放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點,隨機播放暫停畫面,并引導其他學生搶答.這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訓練機會,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描述出當前電腦屏幕上物體的空間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得學生的思維從二維平面靜態的空間狀態轉變為多維動態空間,縱向流動,充滿立體畫面感,讓人眼花繚亂,令人嘆為觀止.通過使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并通過立體閱讀對話的方式指導他們進行分析.這種方法不僅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而且能夠讓數學知識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從而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
三、開展游戲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比較強的年齡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這一特點,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構建小學數學教學與立體閱讀結合的游戲教學模式,游戲有著快樂、輕松的特征,能夠將難懂、枯燥的知識點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學生同樣能夠很輕松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對數學教學活動產生越來越濃厚的情感興趣,學生也只有逐漸對數學知識有形成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主動地想要深度去探究學習,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將知識點延伸,落實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結合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社會性格、特點進行探究式教學,給每名學生創造一個較為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探究環境,讓所有學生在這樣輕松的這樣一個探究氛圍環境中學習知識并感受數學探究的奧秘.在游戲教學模式下,不僅幫助學生放松心情、緩解學習壓力,而且學生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就能將數學知識點學會,有助于學生在數學教學內容產生極高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而體現深度學習視域下立體閱讀滲透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教師可先以游戲導入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領你們做一個小游戲———抽卡比大小,老師說一下游戲規則,你們認真地聽一下:1.全班男女生分成兩個隊. 2.每隊選“三個代表”來抽簽.3.每隊把抽到的數字貼在黑板上,共同組成一個三位數.4.比一比,哪隊組成的數大,哪隊贏.”其次,教師出示兩個文具店的情境圖并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看看這些圖片,它們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我們可以通過描述各種商品的價格來理解它們的含義,例如幾元、幾角、幾分等.”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和思考:小熊家賣鉛筆盒是5.1元一個,小狐貍家的是4.9元一個,那么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更便宜呢?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PK游戲(哪個小組想出比較方法更加的便利哪個小組就獲得勝利,勝利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4.9元和5.1元的差異.教師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名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可以通過互相討論提高學生對于小數的認識.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融合了立體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了深度學習.
四、創設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可以在深度學習視域下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立體閱讀結合起來創設實踐操作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動力.由于小學生感知的層次比較淺顯,所掌握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的方式呈現動態立體式閱讀體驗模式,讓學生通過實物觀察以及動手實踐的過程,增加學習經驗,促使學生在經歷了質疑、提煉、整合的深度學習過程后,逐漸地建立數學模型,促進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自由表達,并組織學生兩個人為一組,將兩張長、寬分別為20cm、10cm的長方形紙片拼一拼,并嘗試計算拼接后的圖形周長,在動手操作中學生會發現可以拼接成一個長為20cm、寬為20cm的正方形,也可以拼接成長為40cm,寬為10cm的長方形.在拼接完成之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是怎么拼接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應該如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其次,教師可讓學生在操作中大膽猜想,并給每名學生發兩個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用4個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紙片拼接成幾種圖形,再延伸到用8個這樣的紙片拼接圖形,并思考:怎樣拼接圖形,得到的圖形周長最大或最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中,提出假設與猜想,再經過實踐操作驗證猜想,給學生留有了思考的空間、討論的時間,促使學生親自動手在合作與分享中,直觀地感受數學知識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剪紙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原本的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上進行裁剪,剪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剪去一個邊長為2cm的正方形,另一種剪法是減去一個長為4cm、寬為2cm的小長方形,要求學生在剪裁之后,計算剩余圖形的周長,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圖形平移的轉化,帶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認知沖突,在思考剪去一部分圖形之后,原圖形的周長是變還是不變中進入深度學習,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轉化思想,這也側面地凸顯了立體閱讀滲透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結 語
總之,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立體閱讀是將閱讀內容從一個靜止狀態逐漸轉變為一個動態的、縱向延伸的、充滿強烈畫面感的、參與式思考的、融入故事情節脈絡中的、多元交互的、超時空維度上的新型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地結合這一點創設各種教學環節,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楊秀云.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32):141-143.
[2]張瑞.深度學習觀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以“運算律”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2(16):52-53.
[3]周興苗,張東.基于深度學習培養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若干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8):71-73.
[4]陳云.深度學習觀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以蘇教版五上“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21(9):56-59.
[5]邢淑文.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J].小學數學教育,2021(5):12-14.